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有願必成(1993) -- 星雲日記23 星雲法師著

有願必成(1993) -- 星雲日記23 星雲法師著

佛陀的工作 1993/5/16~1993/5/31

[日期:2011-02-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月 十六日  星期日

今天是國際佛光日,國內外各地區分會,都舉辦各項活動來慶祝,如︰環保運動、登山、捐血、友愛服務、健行、寫生、朝山、寺院參訪、兒童說故事、親子園遊會……等。中央社工會鍾榮吉主任也以快遞信函申賀「國際佛光日」,非常謝謝鍾主任的鼓勵。

「國際佛光會」成立,今天剛好滿周年,世界各地信眾都非常護持,如何爭取「國際佛光日成為全國性的公休日」是今後佛光會員們一致努力的目標。

九時,前往臺中殯儀館,為立委洪昭男先生令尊洪華老先生上香、誦經。

太府關係企業陳立興董事長、維力食品公司張登旺董事長、中區憲兵司令官沈雪峰先生、名演員楊慶煌先生等多人,中午不約而同先後抵東海道場。大家就生活中所 遇到的問題,請我用佛法開示。如︰「如何把佛法融入生活中?」「應無所住?」「如何才是如法的事業?」「受戒與沒有受戒最大的分別?」……

因演電視劇「再世情緣」裡的玉琳國師,而頗受觀眾喜愛的楊慶煌先生,這幾天剛好在臺中聯美做秀,特別抽空到東海道場來禮佛,其「法相」比在拍玉琳國師時更有氣質。

維力公司的張登旺董事長,今天又送來好幾箱「素清香油」供養我。近一年來,每隔一段日子,張董事長都會送素清香油到普門寺要供養我,不巧的是我都沒有機緣好當面謝謝他,這一次總算可以表達我的謝意,尤其是對我健康的關心。

下午二時,在臺中文化中心文英館主持佛光會中區寶幢分會等六個分會的成立大會。前來觀禮的貴賓有中央黨部祕書長許水德、立委沈智慧、臺中市長林柏榕、林郭 月琴夫婦、《臺灣日報》總經理張篤弘、龍井鄉代表會王印宏、中區團管區司令張國威、維力食品公司董事長張登旺、廖思怡夫婦等。

許水德祕書長在大會中致詞道︰「國際佛光會東京協會在日本成立時,那時我人還在日本,深感有佛光會的地方,工作起來似乎很順心,希望佛光會會員們,能帶動社區活動,來發揮我們的佛心,來淨化我們的社會。」

臺中市長林柏榕先生致辭時說;「從早上到剛才,我先後趕了十三場的告別式,對人生的無常感觸最深。」

可憐的地方首長,為了選舉的人情債,這麼的辛苦生活。難怪林夫人多年前就要我建議林市長,應該要有正常的休假。在佛教裡,休息也是精進的力量。

會中分別授證給六個分會––

分會名稱  會長  副會長          祕書
寶幢分會  陳志鴻 莊景清、林添金      李淑美
東山分會  程信森 蔡秀月、郭建齊、廖漢平  張邦雄
中度分會  王淑美 吳爽、王速、陳和米    侯麗弘
龍井分會  陳清海 何勝得、李芳順、陳文明  陳文明
集集分會  鄭麗華 張秀琴、孫趙秀琴、李碧嬌 李梨雪
中寮分會  張明雄 謝勝雄、廖本棟、林寶貞  蕭文宮

四時,離開臺中文化中心北上,例假日的高速公路實在行不得也,現代的司機除了要具備優良的駕駛技術外,體力與耐心也不可少。看看手錶,永和禪淨中心信眾們七時三十分的座談會,時間將到,我才車行到楊梅,趕快打電話給普門寺的心定法師,請他先去代我主持一下。

八時四十分,抵禪淨中心,在佛光會永和分會督導張慈蓮、會長陳垂仁的接待下,只見禪淨中心共修的信眾,把佛堂擠得水泄不通,每一個人真的只能占一席之地, 開示時大家聽聞的專注、歡喜的神情、不絕的掌聲、不瞬的眼神,令人感動。只要在行程上不衝突,日後類似此種聚會,我一定都會參加。

十一時,回到普門寺安單。


■五月 十七日  星期一

上午,前往福華飯店探望養病中的嚴寬祜居士,適逢嚴居士去醫院複檢,沒有遇到,只好留下名片,題上問候之意並祝其早日康復。

今日在佛光會分別會見多位信徒及美國回來的劉秋岳先生、國際佛光會溫哥華協會會長趙翠慧小姐、日本東京協會會長西原佑一等。

隻筆可掃千軍,報紙是世界的鏡子。一項以「素食談禪」為題的座談會,於下午五時,在普門寺會議廳舉行,接受我邀請而出席的貴賓有中國新聞學會理監事、顧問、新聞業等負責人士,如––

中國新聞協會理事長楚崧秋、祕書長羊汝德、副祕書長彭麒。

《國語日報》總經理齊家珉、經理黃金塗、總務主任袁張榮。

《中華日報》董事長甘毓龍、社長詹天性、副社長陳德仁。

《新生報》董事長羅森棟、社長周光斗。

《聯合報》社長楊選堂、副總編輯高惠宇。

《中央日報》董事長莊懷義、主任祕書李在敬、國際版總編輯胡有瑞。

《中國時報》前社長楊乃藩、總管理處臧遠候。

中視公司董事長高育仁、總經理朱宗軻、主任祕書吳東權。

《財經時報》副社長袁睽九。

《青年日報》社長陳霽。

《臺灣日報》社長萬德群。

《自由時報》社長顏文閂。

中廣公司總經理李祖源、高雄臺許良雄。

中央通訊社前董事長黃天才、副社長蔣震。

正聲廣播公司總經理涂大成。

新聞黨部書記長嚴重則。

中央文工會副主任鄭貞銘。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張錦華。

政大傳播學院院長潘家慶。

政戰學校新聞系主任劉新白、教授林大椿。

銘傳管理學院教授張凱元。

國立藝專廣播電視科主任曾連榮。

《英文中國郵報》社長黃致祥。

教主佛陀可算是新聞傳播界的先驅,佛門提倡的書寫、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乃至《金剛經》所提倡的受持四句偈勝過恆河沙的供養、佛陀出廣長舌相音聲可傳遍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種傳播功用。

佛陀在理論上將慈悲、歡喜散播給人,從事宗教工作者,也依此理念來帶動社會的和諧,尤其是「禪」的傳播,更開拓了人們的思想領域。如果能在生活中加上一點禪味、禪趣、禪機,人生的境界就別有一番天地了。

生活在忙碌、緊張、動盪、紛亂的今日社會,必須尋找一股安定我們浮躁心靈的力量;禪,無疑是袪除我們心中焦慮疑懼的力量;禪,是安住我們身心的一劑清涼 散。禪裡有智慧、有幽默、有慈悲;禪可以把我們的妄想煩惱止於無形,一句難堪的話,一個尷尬的場面,不悅的前塵往事,在禪的灑脫、幽默、勘破、逍遙之中, 一切都能煙消雲散。

禪,是一種藝術生活;禪,更是一種圓融生命,是自然天成的本來面目,禪,非僅寺院所有;禪,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人人具足的。

新聞界人士的觸角是最敏銳的,座談時大家所提出來的問題,都頗具代表性,關心國家大事、世界政局、社會脫序等。然問題癥結非制度問題,大都是人為關係。如何調和亂象?在這佛魔、善惡、黑白各屬一半一半的世界,除了彼此包容、協調外,能中道處理事情,則為良策。


■五月 十八日  星期二

為佛光大學建校工程事宜,上午在心平及立委洪冬桂、潘維剛、臺北法院庭長林富村等一行人陪同下,前往中興工程公司聽取其對校地地基的簡介報告,中興工程公司總經理謝季壽、協理郭旭輝、張吉佐、林功位等多人,也在現場協助說明。

我對「佛光大學」未來的期許是一座林園化的大學城,從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一系列的求學階段,在佛光大學內就能完成。教育事業非工商 投資,是一種理想和抱負,儘管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但在信眾們的支持及社會有心人士贊助下,我雖沒有錢,卻有信心毅力要完成它,更何況創辦大學是佛光山弟 子的使命和任務,只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服務於榮總的李武彥(慈照),將在下個月退休,計畫和友人合資,在三重市開設「福人護理安養復建中心」,下午抽空前去普照。慈照個性樂善不倦且熱心主動,相信這所安養中心,能讓他服務更多的人。

大聲先生今來訪,特別提及柏楊先生請他轉話給我。

柏楊說,有位法師,因看不懂一本佛經,想請柏楊翻譯成白話文。柏楊以前見過這位法師,對其印象是眼神有光,帶點靈氣,但這次見面,剛好碰到很多信徒對法師 恭敬跪拜,而法師卻是一副傲慢的姿態,眼神散漫,不談佛法,只說一些恭維的話。一個人若被權勢名位沖昏了頭,會自我陶醉,忘了身在何處,不免迷失了自己。 柏楊先生一再申明,他的感想一定要讓我知道。

感謝柏楊先生要人帶話給我,好意提醒我,不可被聲名利益沖昏了頭,真謝謝他的好意。

但我對柏楊先生也有所酬答︰以一時所見論定一個人,並不全然客觀。一個人的生活動態,不能以一時為準,不但看人,還要看事、看行、看心才好。

今天在報上看到幾則新聞,讓人很關心︰

◎大臺北地區的計程車資調整,由於新錶尚未檢定,致使計程車資有三種版本,乘客無所適從。

◎有兩輛警車在高速公路值勤時,不幸互相追撞,上級指示以後警車車速不可超過五十公里。如此一來,在緊急狀況時,如何辦案?

◎高雄大寮鄉公所,因幾次會議,常有肢體動作的場面,為安全起見,鄉公所發給每位職員一根木棍以自衛。真是你有政策,我有對策。

◎據一份由美國一百二十五家企業主管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企業界中,能讓老板賞識的條件,依序是––

1.具有團隊精神
2.可交付辦事者
3.負責任者
4.具絕佳工作能力者
5.適應能力強者
6.自動自發做事者
7.有人緣者

晚七點半,在普門寺主持一場一千五百名信眾的皈依典禮。

躺在床上,腦海中忽然興起一些念頭︰

「半間屋,六尺床,雖不寬廣,卻也平坦。
 棉作團,布作被,日間可坐,夜間可睡。
 椅一張,桌一個,稿紙滿堆,經書滿櫥。
 不求全,不貪滿,得失不計,問心無愧。
 閒便去,忙便來,地球村人,佛光自在。」


■五月 十九日  星期三

中午由臺北回佛光山時,得知監察院長陳履安夫人來山,她為了舉辦「花展」,特地來作一些研究。

陳夫人衣著樸雅,給人第一個印象就是端莊嫻淑,平常除熱心公益事業外,對佛法的修持也很精進,幾次的花藝展中,讓她體悟到「花」在佛法中也有其意境,如︰ 「拈花微笑」、「百鳥啣花」、「天女散花」、「夢幻空華」、「妙法蓮華」、「蓮華藏世界」、「一花開五葉」、「鏡花水月」乃至「南泉庭前花」,都使花的精 神更加提升,故陳夫人專程上山來收集一些資料,希望在下一次的花藝展中,更具創意及禪味。

花,在佛門稱之為「華」,獻於佛、菩薩前稱為「獻花」,將花散布則稱為「散華」。花之供養為佛門儀式之一,尤其密教修法中,花更是重要供養之一。

中國人對花的想法不是人格化,就是神話,所以古德在賞花時,並不完全只注意到花的顏色、形狀和芬芳,還特別注重花的氣質和精神,把高潔的玉蘭花稱為花之伯 夷;把傾心向日的向日葵稱為花之伊尹;把污泥不染的蓮花稱為花之柳下惠;把色澤艷麗無比的牡丹稱為人間富貴花。

明宣宗曾題了一首〈百花詩〉,字裡行間充分表現了花期中官民同樂的情景。花的美麗、花的芬芳、花的色彩、花的應時,人兒哪有花兒好?

程羽文在他所著的《百花曆》中研究考證,每個月開花的植物,並不只限於一種,所以稱之為「百花」。若將十二個月內不同月分所開的花種在庭園裡,便可以不用月曆,而明確知道一年的時序,《百花曆》的內容是––

「正月蘭蕙芳,瑞香烈,櫻桃始葩,徑草綠,迎春初放,百花萌動。
 二月桃夭,玉蘭解,紫荊繁,杏花飾靨,梨花溶,李花白。
 三月薔薇蔓,木筆書空,棣萼韡韡,楊入大水為萍,海棠睡,繡球落。
 四月牡丹王,芍藥相於階,麗春花,木香上升,杜鵑歸,荼夢。
 五月榴花照眼,萱比鄉,夜合始交,簷葡有香,錦葵開,山丹頳。
 六月桐花馥,菡萏為蓮,茉莉來賓,凌霄結,鳳仙降於庭,雞冠環戶。
 七月葵傾赤,玉簪搔頭,紫薇浸月,木槿朝榮,蓼花紅,菱花乃實。
 八月槐花黃,桂香飄,斷腸始嬌,白蘋開,金錢夜落,丁香紫。
 九月蘭有英,芙蓉冷,漢宮秋老、菱荷化為衣,橙橘登,山藥乳。
 十月木葉脫,芳草化為薪,苔枯,蘆始荻,朝菌歇,花臟不見。
 十一月焦花紅,枇杷蕊,松柏秀,蜂蝶蟄,剪綵時行,花信風至。
 十二月臘梅坼,茗花發,水仙頁冰,梅青綻,山茶灼,雪花大出。」

此《百花曆》把一年好花,如數家珍的列出來,對有心於園藝工作者,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君看葉裡花,能得幾時好?
 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誰掃?
 可憐嬌艷情,年多轉成老,
 將世比於花,紅顏豈長保。」

花如人生,人生如花,易凋易謝。花最能表現人生無常的百態,值得一參﹗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五月 二十日  星期四

最近常在各處講說規畫生涯的問題。

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計畫來生活,似乎是現代人們生活的方式,不管任何行業,任何階級,大家都很用心的在做「生涯規畫」。在佛門中則不時提醒我們要規畫人生, 如︰自利利人、自覺覺人、自度度他、行解並重、福慧雙修、「菩薩五十一個階位循序」、「五乘共法從人到佛」、「五年學戒,五年苦行,方准聽教參禪」……這 都是佛門修道者的人生規畫。

孔子的人生規畫是︰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就是儒家的生涯規畫。或者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層次來規畫人生;或以立德、立言、立功來規畫人生。

◎在印度,將人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二十年完成教育期,
第二個二十年服務社會期,
第三個二十年教化人間期,
第四個二十年遊歷世界期。

◎有一位金朝權先生將人生劃分為五個階段︰

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立志期(個人目標)。
三十五到四十五歲︰建立期(功名事業)。
四十五到五十五歲︰成就期(功名成就)。
五十五到六十五歲︰維持期(傳承接班)。
六十五歲以後︰傳益期(退而不休)。

◎佛門把人的一生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個十年(二十到三十歲)參學實習,要如一顆棋子,依需要而任人擺置。
第二個十年(三十到四十歲)服務實踐,要如一部汽車,到處替人服務。
第三個十年(四十到五十歲)講學授業,要如電臺,出廣長舌弘法講經。
第四個十年(五十到六十歲)傳道課徒,要如字典,樣樣精通傳授經驗。
第五個十年(六十到七十歲)修持遊化,要如蒲團,閉關自修隨緣助道。
第六個十年(七十歲以後)隨心隨緣,要如白雲,隨緣放曠,世出世間自在圓融。

我自己對人生的規畫,皆依現實的環境而任性隨緣,從最早的文化工作,再而教育、弘法、創建道場,到目前自許為地球人的隨緣生活。

每個人要自知自己的性向及條件,以擬定自己方向––

重視實際性格者,可從事勞工、機械、農業方面工作。
重視研究性格者,可往工程、化學、天文、數學方面發展。
重視藝術性格者,可做詩人、畫家、導演、音樂家。
重視社會性格者,可從事義工、社團輔導、傳教師等工作。
重視企業性格者,可擔任經理、政治家、推銷員。
重視傳統性格者,可擔任行政助理、會計、銀行員。
重視宗教性格者,可成為慈善家、修道者。

除了依年齡和性格來規畫人生外,也可依自己的專長來規畫︰如頭腦好者,可做思想家、作家;口才好者,可弘法講經,從事教育工作;聲音好者,可成音樂家、播音員;手藝好者,可成書法家、繪畫家;身體好者,成為運動員或服務人員;心地善良者,可以做慈善家。

在我們就讀幼稚園時,最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媽媽說的」;到讀小學時,則是「老師說的」;到初高中時,是「朋友說的」;上大學時,是「男(女)朋友說的」;經過社會歷練而成熟時,則是「聖人說的或前輩說的」。這也是一種成長而自然轉移的人生規畫。

要規畫人生,對自我因緣、環境、條件都必須注意。期望每一個人,都能擁有慈悲歡喜的人生、智慧靈巧的人生、優閒自在的人生、幽默風趣的人生、服務奉獻的人 生、忍耐寬容的人生,能如橋與人方便,如水與人解渴,如樹與人乘涼,如一根蠟燭與人光明,如一片大地普載大眾。


■五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五

從昨天起,桌上的電話就響個不停,來自全省各地的信徒及國際佛光會會員(也有不少是海外會員),對有關昨天晚報刊載我不能回大陸的新聞,表示無限關心。

此新聞是來自︰「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昆輝先生,在行政院院會中提出『大陸工作報告』時指出,中共中央臺辦最近下令,嚴禁邀請佛教高僧星雲大師赴大 陸訪問,和考察甚至從事傳教工作……」昨天我看到此一消息,也很訝異,因今年農曆正月初四春節期間,我才剛從大陸探親回來,怎麼忽然又說不准我進大陸呢?

不過,我到大陸與否,並沒有那麼重要,尤其是在行政院的院會上討論,我實在很擔當不起。承新聞界朋友關心,為此事還特地打電話到北京的國臺辦去詢問,承報社信徒好意,將訪問的內容,於上報前一日寄給我,《聯合報》記者採訪內容如下︰

「記者朱偉競、汪莉絹電訊︰

中共國臺辦副主任孫曉郁,今天否認曾下過任何文件禁止星雲大師到大陸訪問。孫曉郁在接受《聯合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關於外傳中共『中央國臺辦』下令各單位在未經過其核准前,禁止星雲大師到大陸訪問、考察一事,沒有這消息而且『沒有下過這方面文件』。

孫曉郁說,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一定分量,大陸人民有信教的自由,而兩岸宗教往來,也是兩岸關係的一部分,中共不可能禁止這方面的交流。何況星雲大 師年初回揚州省親,順道赴上海時,都受到中共有關方面禮遇,這兩、三個月沒有什麼特殊事情,不可能突然禁止星雲大師來訪。中共國臺辦文化交流局局長張金池 也表示沒聽過這回事。」

這幾年對大陸佛教,我只想在文化、教育上給予一些助緣,其他皆非我能力所及。雖然現在大陸各地,從東北到西南,從江南到江北,都有人好意要將寺院託付予我 復興,我雖有心,但實在是心有餘力不足,因在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大可不必只寄望我一個人,復興大陸佛教,讓有心人士大家一起來吧﹗

關於黃昆輝先生之所以會在行政院會上,提及中共不准我回大陸之事,有人說是因為本月初我在西來寺歡迎郝柏村資政所引發的;也有人說是因為十四屆大會快要召 開了,此為會議前的動作。我想都不是,只是一個誤會罷了。日後我到各地弘法時,對信徒及國際佛光會會員們的關心詢問,要費一番心思去解釋了。


■五月 二十二日  星期六

為慶祝即將來臨的佛誕節(農曆四月初八),佛光山文物展覽館,正推出為期一個多月的「佛誕特展」,內容有呂永金先生提供的木雕藝術、陳石年先生提供的雕塑 天地、林榮華先生提供的陶藝天地、十方賞石協會提供的禪與石,以及佛光山叢林學院學生製作的佛誕壁報、卡片特展等。佛誕節除了以傳統浴佛法會來慶祝外, 「佛誕特展」則更具大眾化色彩,讓來山的信眾遊客們又多一處參觀場所,即使不是佛教徒,也能分享一份佛誕的喜悅。

中午一時三十分,在臺南講堂和南部地區的徒眾們座談,當談及佛光會和別分院間的關係時強調,各地區佛光會的輔導法師皆是別分院的義工;別分院的法師,都是 兼職的佛光會輔導法師。另外,臺南講堂即將成立的「臺南圖書館文教中心」,其弘法講座內容和日期的安排,規畫完成時希望能及早通告,以方便信眾們聞法。

五時,在臺南大飯店,主持功德主吳修齊居士公子吳威德先生,和高雄陳啟川先生孫女陳怡慈小姐的結婚典禮,今天前來祝賀的貴賓有高雄市長吳敦義、臺南市長施治明、李登輝先生尊翁李金龍先生和多位地方顯要,大家都是忙人,難得能在此聚會。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繼去年舉辦全國性「把心找回來」運動後,今年下半年度擬計畫再推出「促進社會安寧,推行六誡運動」,預計從十月分起,展開勸導誡毒 品、誡暴力、誡吸煙、誡酗酒、誡邪淫、誡賭博等全國性的運動,希望能為社會帶來一股清流。如何帶動這個運動?今在臺南往普門寺的車上,草擬幾個方案,提供 給籌備會參考。

晚十時三十分抵普門寺,徒眾們還在辦公室處理文件,核對寺務,而這些工作都必須在送走信眾後才能處理,故深夜十二時仍未休息者,大有人在。除了一份責任感外,無怨無悔的發心,才是大家工作的原動力﹗

就寢前,翻了《景德傳燈錄》,有一則騰騰和尚的〈了元歌〉,值得一讀––

「修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
 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無逆順。
 八萬四千法門,至理不離方寸,
 識取自家城郭,莫謾尋他州郡。
 不用廣學多聞,不要辯才聰俊,
 不知月之大小,不管歲之餘閏。
 煩惱即是菩提,淨華生於泥糞,
 人來問我若為,不能共伊談論。
 寅朝用粥充飢,齋時更餐一頓,
 今日任運騰騰,明日騰騰任運。
 心中了了總知,且作佯癡縛鈍。」


■五月 二十三日  星期日

上午九時,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在臺灣大學體育館,舉辦第一屆北區會員運動大會,計有從基隆到新竹五十個分會,三千多名會員參加。

臺北市社會局局長陳士魁先生,在大會中祝福參加的運動員,比賽過程都能順利,且有很良好的成績,他並盛讚運動大會是最好的全民運動,能轉移社會不良風氣。

臺東玉里鎮鎮長林惠敏小姐說,很高興有此機會來觀摩學習佛光會主辦的運動大會,希望臺東將來也有因緣能承辦類似的運動大會。

潘維剛立委表示,運動會的團隊精神,能激勵我們的鬥志,讓我們團結在一起,預祝佛光會的運動大會,一年比一年盛大﹗

我向全體參與的會員說︰今天是佛光會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的精神是志在參加不在勝利﹗佛光會會員皆以信眾為主,運動會為我們開拓了生活空間,且可淨化心靈,強健身體。希望會員們除修行外,也都能五育並重。

大會進行途中,內政部長吳伯雄先生,身著運動裝,出現在會場,全體運動員及啦啦隊員都報以熱烈掌聲。吳部長表示,一踏進會場就感受到一股健康、活潑的朝 氣,運動不僅能強身健康,更可以導引社會正當娛樂,願分布在全省各地的佛光會員,都能以身帶動,一起來淨化我們的社會。

這次運動大會趣味競賽項目有︰請轉法輪、三代同堂、老實念佛、親子合作、全力以赴、晨鐘暮鼓、同舟共濟、迎親賽、拔河等,如果按照一般運動會規矩來執行比 賽勝負,幾乎沒有一隊是如法的,尤其是子孫三代合作無間的場面,還有八十多歲祖母級的參賽者,是生平第一次踢球,只見腳起落處卻找不到球,惹得全場哄堂大 笑。看大家都「比賽」得那麼歡喜快樂,就像在開同樂會似的,裁判也只好隨順的皆大歡喜﹗

運動大會圓滿前,由我宣布––

1.在現場努力加油歡呼的啦啦隊,應得「精神獎」。
2.「親子遊戲」項目,應得「最佳勇氣獎」。
3.督導會長、工作人員們的帶動,應得「成就獎」。
4.全場瞻前顧後努力維持紀律的裁判,應得「功勞獎」。
5.與賽的每一位運動選手觀眾,應得「運動獎」。

這次的運動會雖偏重於「志在同樂,多人參加」,但至少也為這項活動邁出一小步,只要隨時糾正缺失,不氣餒地一直走下去,將會造成一大風氣。

和幾位負責這次大會的工作人員檢討,今後必須改進的地方有––

1.運動大會開始時,不能用喊叫來下命令,應用旗幟標誌來指揮全場,現場少用語言說明。
2.每隊隊員應有不同顏色制服來區別(或醒目記號作識別),否則全是制服,分不出哪一隊是哪一隊。
3.節目與節目間,應安排歌唱或表演來銜接,讓下一個節目進場前,不會有冷場。
4.啦啦隊很重要的動員力量,但應有同一標示助威。
5.司儀對活動進行要全盤了解,以備有狀況時能隨機應變。

寄望下一屆的運動大會能做得很有水準且不失同樂性質。

「況復仕途多幻境,幾多苦海少歡場,
 惟有著述千秋業,長流宇宙一瓣香。」

最近,《普門》雜誌兼佛光出版社社長永芸法師,準備將我在《普門》刊載近四年的〈星雲日記〉出書,永芸說,我的日記是《普門》的熱門單元,因為讀者的反應熱烈,所以先將前幾年的部分結集。

我不知道讀者是否真的都喜歡看日記,自認每天的安排行雲流水,倉促記下個人對人對事對物的看法,難免有未盡周全之處,但是看他們做得很慎重、很歡喜,我也樂意提供個人的意見,希望他們能出版、發行順利。

《普門》雜誌、佛光出版社的人員愈來愈多,不禁想到三、四十年前自己一個人辦《覺世》旬刊、月刊的情形。其實如果認真計算《普門》雜誌的歷史,還要再加上前身《覺世》月刊一百期;算來,《普門》已經誕生廿二年多了。

當時,一方面發行《覺世》旬刊,贈送信徒,一方面每個月出版月刊。為了不讓信徒讀者搞迷糊,於是自六十八年十月起將月刊更名為《普門》雜誌。一晃眼,《普 門》也快滿十四歲了,是一個逐漸成長茁壯的孩子,身為創辦人的我,就像是撫育孩子長大的父母親,希望在孩子的青春期,能幫助他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穩穩地 踏上康莊大道,也期許他在充實自己的同時,能多多貢獻給社會。

今晚六時,我作東,在普門寺邀請《普門》雜誌的同仁會談聚餐,也請來發行人慈容法師、前社長張培耕老師,指點後進。除了永芸法師之外,臧保琦、郭孟姬、慧 慶法師、簡秀娥、王靜蓉、吳少柔、李麗卿、翁國鈞、李香雯、劉智惠、林美惠、鄭天枝、吳圓生、陳麗娟、邱亞明、陳鴻智、廖淑珠、王美蘭、周基芬、劉燕珠、 李淑貞,還有特約攝影劉秉儉先生,以及多年來發心校稿的陳載鏘校長、張源爵老師、柯連長居士、施美玉小姐都到了。

佛光山是般若文字建設出來的,智光商職的創辦也歸功於《覺世》旬刊的大力推動。在我的理想中,《普門》雜誌和佛光山、國際佛光會一樣,應該和社會多多結 緣。《普門》的內容應是知識性、文學性、生活性的;《普門》的走向應該普遍化、大眾化、國際化;《普門》不離佛法,但太艱澀、太專門,讀者難以消化;《普 門》不捨眾生,但太隨俗、太從眾,難免失去立場,所以「深入淺出」是我對《普門》的期許。

會餐中,大家對有關教界、出版、時事等方面提出許多問題,討論熱烈,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師徒會」。


■五月 二十四日  星期一

今晨,從臺北出發,經新竹、頭份、員林,前往嘉義民雄光興塑膠機械公司董事長蔡金鍊先生府上,替蔡董事長令堂蔡洪美老夫人上香、誦經。

蔡洪美老夫人一生篤信佛教,慈祥和藹待人寬厚,樂善好施相夫教子,曾於民國七十四年度當選為嘉義縣模範母親,頗受鄰里稱揚。教導子女個個有成,尤其蔡金鍊 先生所經營的光興塑膠公司,產品行銷全球,擁有一百多個世界網路,印尼、南美、玻利維亞等地均有設廠,為國家社會爭取了許多外匯。蔡先生非常熱心公益,八 十一年度當選為全國好人好事八德獎之最高榮譽。且又是佛光山的功德主,其夫人蔡吳秀美還是佛光會民雄分會的會長。今蔡老夫人生西,祈祝其在彌陀座下蓮品高 增。

維力食品公司董事長張登旺、廖思怡夫婦下午來訪,並供養全山法師食用的素清香油。

張董事長致力於食用油的研究已有二十餘年的歷史,而製作用油也近四十年,基於讓所有國民皆能得到健康之理由,近年來研製維力清香油、素清香油、寶素齋油、保正香油等四種食用油。為讓大家對使用食用油有一正確認識,張董事長特在檀信樓作了一場講演,他說︰

「不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用油都由三種脂肪酸組成,即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理想食用油的組成比例是飽和脂肪酸百分之三十,多 元不飽和脂肪酸百分之二十,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百分之五十。亞油酸因其性質極不穩定,很容易與空氣中氧氣發生自動氧化反應而變質,產生有毒物質,對肝臟及消 化器官造成傷害,而過度攝取亞油酸後,血液容易凝固,會產生血栓,是引起心臟病和腦中風的主要因子。

還有,行政院衛生署委託高雄醫學院葛應欽教授分析研究,國內女性肺癌細胞多與抽煙無關,廚房的油煙才是肺癌元凶。而廚房油煙生成因素,主要是油脂內的亞硫 酸,根據檢驗分析,各種油脂內所含的亞硫酸,所占比例分別為︰沙拉油超過百分之六十,葵花子油達百分七十,玉米油百分之六十,豬油、牛油低於百分之十五, 所以油煙最多的食用油幾乎都是植物性油脂。

炒菜之所以有油煙的產生,肇因於油脂的不安定,而油煙又有水煙、油煙之別––

如果你的排油煙機黏膩難洗,那是因為使用的油不安定,容易起油煙(此油煙是肺癌元凶);反之,排油煙機若乾淨清爽,就是使用安定的油,不易起油煙屬水煙,對人體無害。故選擇食用油,必須選擇歐力克高於百分之五十、亞油酸低於百分之二十五的油脂才是健康的油。」

張董事長為大家上了一課有關油脂常識,張夫人廖思怡女士對佛光山的文教事業非常讚歎,感於培養人才之不易,發心提供新臺幣一千萬元的素清香油由佛光山義 賣,以作為佛光大學的建校基金。張董事長也願在其公司內成立佛光會的「清香分會」,因其共持的理念是,佛光山有制度、有理想、有抱負,才能吸收那麼多的人 來此修道。佛光會若無其時代性、大眾性、智慧性,則世界上不會有那麼多國家地區都有佛光會的協會、分會,故很值得參與投入。


■五月 二十五日  星期二

本山功德主林清水、林美杏夫婦,其長子日前不幸因車禍往生,今全家將其骨灰送上山來,安奉在萬壽堂,今日約見其全家,以示勸慰。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人生最 難以堪受的事,若沒有宗教信仰真是熬不過去,天下父母心﹗普願青少年學子們,在還沒有能力回饋反哺之恩時,應有「責任」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保其平安,那 就是孝順了。

年度期頭人事調動將屆,有少數徒眾私下向我請願,下年度想調換工作,希望在行政之外,我能以「師父」的權威來影響人事決策者的決定。我很樂於與人為善,如 果只要我的一句話或一個指示,就能滿其所願,我真的歡喜與人關說,問題在於你所提出來的問題是否合理?是否合情?是否合法?是否有違常住原則?是否會影響 制度體系?

報載,美國總統柯林頓的侍衛一起到速食店用餐,白人侍衛的午餐都快要吃完了,黑人侍衛的午餐還沒有送到,這種差別待遇,致使黑人侍衛不滿––種族歧視,因 此一狀告到法院,儘管速食店經理因此而下臺,但官司至今仍未解決。類似這種事件,在佛光山是不可能發生的。「傳燈會」在公平的原則下保障大家的權益,更何 況佛光山的工作,只有性質上的不同,沒有職務上的高低。平時多用點心在學業、事業、道業上,才是最究竟的考核資料。

《漢書‧杜欽傳》中,主張觀人可從六個方面去審察––

1.當他顯達時,觀察其提拔些什麼人士?
2.當他富有時,觀察其花錢在什麼事上?
3.當他窮困時,觀察其哪些是不為的?
4.當他匱乏時,觀察其是否能堅守原則?
5.和他接近時,觀察其日常做些什麼事?
6.和他遠離時,觀察其主張些什麼理念?

我很喜歡讀書,並有記一些格言名句的習慣,今天翻閱昔時的筆記,有一些話,可以提供給人參考––

◎四海無爭,各盡其才。

◎天在人身春在木。

◎舌為心之苗。

◎怒起於愚,而終於悔。

◎一念反躬,便是天理。

◎語言如花色,沈默像花香。

◎說話要輕,論點要精。

◎到任何值得去的地方都無捷徑。

◎在精益求精的競賽中,無終點可言。

◎溫馨的笑容,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

◎不滿足的人,找不到安樂椅。

◎言之必行,是鞏固知交的要素。

◎道德世界的臂很長,但它彎向正義。

◎拋卻偏見,永不嫌遲。

◎知識幫助謀生,智慧可以保身。

◎可以質疑權威,但要先禮後兵。

◎德行善舉,是唯一不敗的投資。

◎鬥士必須在別人不信任你時信任自己。

◎做夢的最好理由是夢中無須講理。

◎河水,一直川流不息,是因懂得避開障礙。

◎糾正很有助益,但鼓勵收效更大。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人是自己的園丁。


■五月 二十六日  星期三

上午,前往澄清湖,到李雄慶、李蔡素蘭夫婦府上家庭普照。平常除了講座外,我最喜歡與信眾接觸的方式便是家庭普照。左右鄰居、親朋好友,四、五十人聚在一 起,沒有佛堂的嚴謹,沒有講演會的拘束,卻有家居圍爐似的溫馨。談自己對佛教的認識、修持的心得、不解的疑問,在沒有距離的交談中,最能體驗法味,故只要 有空檔,「家庭普照」似的訪問,我最樂於前往。

下午二時,在普賢寺主持近千名信眾的皈依典禮。每一次皈依,只要看到有年輕人的面孔,內心就為佛教又多了一批生力軍而歡喜,因這些蓬勃的菩提幼苗,都是佛教未來的希望。

由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等主辦的高雄市政府喜神公益系列講座,今晚七時,於高雄市立圖書館中興堂,請我講演「佛教與中華文化」。

文化是人類生命的匯合和延續,是歷史的開展,是社會的支柱,而「中華文化」是––

1.民胞物與的大同世界。
2.忠恕仁愛的天下一家。
3.克己利人的賢哲之道。
4.兼容並蓄的博愛精神。

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關係––

1.包容各教各宗的五乘共法。
2.促進民眾生活的堅忍節儉。
3.影響社會道德的因果報應。
4.莊嚴文學藝術的內涵結構。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文化裡生根,乃因佛教主張內心的安樂,可消除人們的不安;結緣、慈悲的思想與儒家兼善天下符合;業感業力思想,鼓舞了中國人創造生命的精神。

監察院院長陳履安先生和名導播孫春華居士、高岡屋公司楊董事長夫婦一行,下午來訪。晚,在檀信樓大禮堂和全山職事及叢林學院學生們座談,陳院長暢談其學佛因緣,體驗最深的,莫過於身口意嚴謹的「起心動念」,改變了他的人生觀,開拓了他更深更廣的生命領域。

陳院長和大家座談快結束時,我才從高雄中興堂趕回來,陳院長學佛的精進和無畏眾所皆知,而其心願––

1.對佛教信仰永遠不改。
2.對經典研究永遠不疑。
3.對菩薩道的發心永遠不退。

更是難能可貴,勉與會大眾要行菩薩道,不可只做小乘的阿羅漢﹗

陳履安院長已允諾擔任國際佛光會檀講師。

「閒時觀山遊野景,悶來瀟灑抱琴彈,
 若問小臣歸何處,身心只在白雲山。」


■五月 二十七日  星期四

昨晚,因高雄的講演,回到佛光山已經很晚了,未能好好地親自接待陳履安院長和日本高崗屋海苔公司董事長楊德勝先生。今晨七時,特邀請陳院長、楊董事長共進早餐。

陳院長多年來曾多次來山,與我深夜談禪,此次,再道出內心的至誠。他說︰「昨天下午高速公路上傾盆大雨,濕悶燠熱,從臺北到高雄一路上堵車,足足開了八個 小時。有人以為上山求法很難,但我想到唐玄奘大師西行印度求法,途經八百里流沙,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精神,即使塞車塞到天明,這一點小小的 挫折,又算得了什麼?」陳院長如此一片真誠的佛心,實在難得。

陳院長是個學科學的數學博士,多年前因緣具足而接觸佛去,初登佛學堂奧,即深感佛法的廣博精深,從此精進不懈。佛教中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有許多大部頭的佛 經他都持誦過,諸如︰八十卷的《華嚴經》、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大般涅槃經》、《圓覺經》……等,且日誦《金剛經》五十遍,持咒不離心田,禮佛拜懺更 是日常的密行,可說是身口意不離佛法。

八時,陳院長與本山佛學院師生座談,座談的問題內容有––

◎為什麼歡喜鼓勵兒女出家?

陳院長表示,因為他感到世間有很多問題不是科學、知識、電腦技術所能解決的,因此他希望接受一個完整的人格教育來學習認識自己,如果不能對自我有所認識,將來又如何服務人呢?所以他非常希望子女能安住學習佛法。

◎在誦經、持咒、禮懺、禪坐的修持過程中,有什麼心得?

院長表示,在三年學佛當中,對他的人生改變很大,覺得生活在滿足、安詳、自在的法喜中。唯有不斷再發心、立大願行菩薩道。

◎院長勤誦《華嚴經》,請說說心得?

院長表示,最初也看不懂,或許因參話頭的關係,才稍微知道經中在說些什麼。他覺得誦經應該帶著謙卑的心,過去我們所認識的科學可能是個框框,若不跳出來,則不能有更大更廣的領域。現在所要學的是整個生命的探索。誦經,使心靈更加清淨,透過誦經,不斷地用功進步。

◎當誦完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時,是否可用一句簡短的話來說出心中的感受?

院長表示,那就是一個「空」。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夫,一切都是你心裡的一念之間。

◎如何將佛法運用在從政的理念上?

院長表示,我視監察院為道場,監察院維護人民權益,維護公務人員的基本尊嚴。他希望有冤屈不平的人到監察院來,根據法規,他們會熱心地為其解決問題。公務 人員受了冤枉,還以清白;若有害群之馬,也毫不留情依法處置,這當中不把個人的利害摻在裡面。學佛之後,他感到眾生與他是一體不可分開的。

今日在佛教中,信解行證都能完成的人不多見,我們尊敬陳院長,倒不是因他位高權重,而是他為佛法身體力行。他說的佛法,不論是名相、譬喻,或一個佛法的說 明,皆如禪宗所說的,不落窠臼,均是深有體會。陳院長風度翩翩,溫文儒雅,不愧為行解並重、悲智雙運的現代維摩詰。

我記得太虛大師提倡建設菩薩僧團,規畫了一百萬人,但在中國社會裡,這是很不容易的,只好改為廿萬人,也是很為難,再改為四萬人,仍然感到困難,最後在圓寂之前曾寫了一本《菩薩學處》,這是太虛大師最後的願望。

現在人間需要菩薩,我們也需要菩薩學處,菩薩是人間的,是大眾的,在世間找人間菩薩,打著燈籠都不易找著,陳院長真正是人間菩薩的現身說法。

九時前往機場,一路上大雨滂沱,煙霧濛濛,幾乎吞沒了整條高速公路。原本預定於十時四十五分起飛的班機,也因氣流雨勢,機場關閉,以致於無法起飛,在候機室耐心地等待,並趁此空閒回覆數封信函。

長久以來,我有心在日本建設道場,今年初應國際佛光會日本東京協會會長西原佑一、顧問劉秀忍、陳逸民、副會長林佳添居士的邀請,經心平、慈莊、永倫多次的努力,才找到現址︰東京都板橋區熊野町35-3號。

佛光山東京別院有二層樓,有容納二百多人共修的大雄寶殿、一百五十多人的講堂、一百人的餐廳、二十人的會議室、八人的辦公室、十人的客廳,並可提供二十人 住宿。幫忙促成這所別院的人很多,很感謝從高雄前來裝潢的洪天從、宋明清居士,以及西原會長夫婦、劉秀忍女士、葉山勝中、齊藤麗子、陳逸民、林佳添、吳淑 娥、葉聰明、邱美艷等,幾乎都是全家護法。他們在工程中提供經費、水電、油漆、監工、報關、飲食等種種的協助。

晚七時許,灑淨儀式即將開始,只見人潮不絕,喜氣洋洋,有本地的日本信徒、華僑,更有遠從臺灣各地前來的信眾,有曹永杉夫婦、林宗賢、林怡和、陳麗麗、黃 麗明……等人。徒眾滿普、滿觀、道璞、吳寶琴分別帶領佛光會員、普門寺、普賢寺、彰化、員林、東海道場的信徒前來。覺三帶領日文佛學班同學前來支援法會, 俟法會圓滿後,他們有十天的畢業旅行,到日本各大寺院、名勝參訪。佛光山在日本留學的徒眾,也在好幾天前分別由東京各區、京都、大阪等地趕來參與盛會,計 有––

慈怡法師︰佛教大學博士班。

宗開法師︰佛教大學博士班。

依量法師︰佛教大學碩士班。

涂玉盞師姑︰東京大學博士班。

永傳法師︰駒澤大學。

滿庭法師︰佛教大學。

吳美銀師姑︰佛教大學碩士班。

張瑞文︰立正大學。

為慶祝佛光山東京別院的落成暨佛像開光,從今晚灑淨儀式起,將舉行三日法會,及皈依典禮和佛學講座。當第一滴楊枝淨水灑在東京的土地上時,不禁使我懷念起一千三百多年前我國唐朝高僧鑑真大師。於是向信眾講說「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

西元七四二年,鑑真大師受日本僧人榮叡、普照的請求,曾五次東渡日本弘傳律法,然因國人不捨高僧東遊,或航行中遭受海賊、暴風等阻礙而未能成行,其間顛沛 挫折長達十二年之久,乃至後來雙目失明,仍不減赴日弘法心願,直到天寶十二年,第六次啟航,才順利到日本,當時鑑真大師已六十六歲高齡,因為大師有這種 「為佛法也,何惜生命﹗」的偉大宗教情操,才有今日日本佛教的流傳。

日本天皇因感念大師的恩德,詔賜「傳燈大法師」,並與皇后、全國君民上下,恭受菩薩戒法。鑑真大師更為日僧重授戒法,為日本登壇受戒之嚆矢。除此之外,跟 隨大師前往日本的四百位徒眾當中有藝術家、醫師、建築師;攜往日本之大量佛教經像、藥物、藝術品等,對往後日本的醫學、雕塑、美術、建築之發展皆有相當的 貢獻。鑑真大師可說是日本的文化之父。

今天我們來到了日本佛光山東京別院,看到了中國的寺院與傳統的出家人,真正將中日文化結合在一起。一千三百多年前有鑑真大師,希望今後在座的各位都是鑑真大師﹗


■五月 二十八日  星期五

「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
 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八日,佛誕節。上午九時,大殿中早已擁進虔誠的信眾,或合掌稱禮,或匍匐膜拜,正一勺一勺地以香湯淋浴著悉達多太子的聖像。在《灌洗佛形 像經》中載︰「諸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滅後當至心念佛無量功德之力,浴佛形像如佛在時,得福無量,不可稱數。」但願佛子的一念真誠,都能為未來植下無量福慧 功德。

佛誕節,俗稱浴佛節。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一個正值春末夏初風和日暖的四月初八日,佛陀在藍毘尼園蓊鬱蔥籠的無憂樹下誕生了……。佛陀的一生,彷彿就在我的眼前……。

中午上供,我和擠滿大殿的信徒,講說佛陀的事跡,我先說佛陀一日的生活︰

佛陀每天在清晨四時之前即起身禪坐;約五時在晨曦中外出托缽;齋食後經行,然後洗腳、敷坐;上午與信眾談話、說法;下午召集比丘大眾集體講說或個別指導; 晚上則為比丘印證接心,指導修證法門;深夜禪坐冥思。佛陀的生活有自受用的禪悅,也有他受用的法樂。佛陀也有工作,每天以般若智慧的犁,耕種一切眾生的福 田,播撒菩提的種子,結出人天眾生的果實。

浴佛就是淨心,心清淨即能見到佛陀的法身。因此,我們每天都可以浴佛,都可以清淨內心。

佛光山東京別院的設立即是佛子的慧命之家,這裡的現任住持慈惠法師,是佛光山長老比丘尼,目前擔任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臺灣佛光大學籌備處總幹事、世 界佛教徒友誼會副會長,曾任中國文化大學講師,有豐富的佛學素養、修行體驗及行政實務專長,由他來擔任住持,可見佛光山是如何重視東京別院。

甫自佛光山日文佛學班畢業的覺源法師、覺用法師,勤勞、發心,當然更需要各位信徒的護持、協助。

晚七時三十分,第一場佛學講座,為信眾開示「佛教徒的生涯規畫」,我希望大家––

1.以慈悲歡喜作生涯的規畫。 2.以智慧靈巧作生涯的規畫。
3.以自他圓滿作生涯的規畫。 4.以幽默風趣作生涯的規畫。
5.以服務奉獻作生涯的規畫。 6.以圓融自在作生涯的規畫。

■五月 二十九日  星期六

趁著東京別院舉行落成典禮暨佛像開光法會的前夕,東京佛光會與大阪佛光會從下午三點開始,假別院舉行幹部講習會,第一堂課由我介紹佛光會的理想與目標。

自從前年(八十年)中華佛光總會成立後,我陸續為佛光會訂下了目標、宗旨、方向、精神、使命等,並且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闡述它的內容,目的是希望佛光會 員能夠真正認識佛光會是一個具有社會性、教育性、文化性、宗教性的人民團體,大家應該加強它的社教功能,經常舉辦各種文教活動,參與各種社會服務工作,藉 此提升道德、人格、慈悲、智慧等精神內涵,而不要流於和一般團體相同,只重視聯誼的性質。今天參加講習的幹部有︰大阪佛光會會長慈怡法師、副會長陣一永 機、劉燕燕、林明孋;東京佛光會會長西原佑一、副會長林佳添、吳淑娥、孟子雁、顧問陳逸民、祕書賴連金、副祕書郭禮斌、西原千雅、謝張芳珠、陳麗蘭、齊藤 麗花、杜美枝、盧阿卿、邱美艷、平野裕子、葉山勝中、市川麗子、楊碧鑾、許麗琍等四十餘人。

晚上七點半開始,繼續舉行第二場佛學講座,今天仍然為信眾介紹「佛教的生涯規畫」。講演前,首先介紹參與這次法會的幾位佛光山職事––慈莊、慈惠、慈容、慈怡、依恆、慧軍等,並請他們現身說法,談一談自己的生涯規畫。

在聽眾中,值得一提的信徒,如現任日本華僑總會副會長的劉秀忍女士,前年我到日本成立東京佛光協會,她在事前便一再打國際電話,希望我屆時撥空到她府上應 供。劉女士平時自奉甚儉,卻有一顆慈悲喜捨的心,她成立聖仁慈善救濟基金會,響應大陸賑災、建校活動,甚至遠至印度、斯里蘭卡救濟,每年並舉辦留學生聚 餐,這次東京別院的建設,她就捐獻了兩千萬日元。

再如王村文彥居士,他是臺灣淡水人,已經移居日本多年,也是一位樂善好施的慈悲長者。多年前,他把石門鄉三十五甲的一塊地捐給佛光山,因此有了目前佛光山 北海道場男眾學部這塊培育僧才的園地。由於有許多發心的信徒護持,佛光山才得以推展文化、教育、慈善等弘法事業,乃至在世界五大洲建寺弘法;信徒的護持, 實在功不可沒。

中午,陳麗麗陪同四海關係企業董事長趙經華、執行常董陳永和等人來訪。趙董事長當面邀請我於九月為他們在臺灣舉行的職業籃球賽主持開球,我欣然允諾。記得 美國佛光協會與中華總會各地分會也曾多次舉辦高爾夫球賽,我也曾多次開球,藉此以球會友,我覺得很有意義。不過,很多人都知道,我一生對籃球獨有偏好,因 為它除了可以鍛鍊強健的體魄,尤其可以訓練年輕人––

1.養成勇敢衝刺的習慣︰在籃球場上,要勇敢衝刺,因為能夠把握第一時間,才能先馳得點,如果慢了一拍,失去先機,不但自己不能得分,還可能讓對方有得分的機會。
2.養成遵守規矩的習慣︰攻守之間,雖然要勇敢快速,但必須遵守規則,不可侵犯別人,一旦犯規,裁判哨子一吹,就要舉手認錯,養成服從裁判、勇於認錯的精神。
3.養成團隊合作的習慣︰一隊五個人,彼此要互相合作,懂得為隊友製造機會,才能得分,如果單打獨鬥,表現自我,勢必嚐到敗績。所以它可以培養年輕人團隊的精神,了解集體創作的重要。
4.養成尊重對方的習慣︰球場上,彼此看似敵人,其實也是朋友,因為如果沒有對方,球賽就不能進行,所以一上場,彼此要先敬禮,以示友好,這是對他人的尊重。

基於上述種種好處,我在創建佛光山之初,就設立了一個籃球場,每天下午四點半到五點半是打球時間,只要時間一到,全山大眾都可以到球場打球。二十幾年來,不管刮風下雨,未曾間斷過,其間也曾寫下很多「特別」的記錄︰

1.小至六、七歲的育幼院小朋友都能上場。(大慈育幼院院童)
2.佛光精舍七十有餘的老人,也可披褂上陣。(還有佛學院老師)
3.有人上了球場,是從頭到尾,走都不走一步的固守本位的球員。
4.曾經有一百多人同時上場打球的記錄。
5.五人正式的球隊與八十餘人的雜牌球隊比賽,結果五人小組贏了。
6.經常球場上戰況劇烈,場外卻忘了計分––這是一個不計輸贏、不需裁判的球場。

此外,有不少社會人士曾經是佛光山籃球場上的球員,如現任立委尤宏、陸軍官校退休的陳炳文等。中華籃球隊總教練劉俊卿曾經上山指導,並帶中華隊球員上山禮 佛,和我們切磋球技,引起他們對佛法的嚮往,後來劉教練本身也因此因緣而在佛光山皈依三寶。可以說,籃球場上也是我們弘法度眾的好道場。

對國家而言,運動場是另一個戰場。過去少棒為國家爭取了很大的榮譽;相形之下,籃球是令人失望的。從三十幾年前一直輸給籃球王國菲律賓,到近幾年輸給韓 國,現在就連對日本也連連敗陣,我對臺灣的籃球也從熱心到冷淡。不過前幾年我還曾在十三全會上提出建議,希望政府能夠在北、中、南的軍中設置體育營,平時 對球員施以體能訓練,並經常舉辦比賽,最少在春、秋兩季舉行分區比賽,有了區域性,觀眾看球才會熱烈,有了觀眾的支持,才能帶動籃球的發展。所謂「養兵千 日,用在一時」,有了平時的養成,培養實力,出賽時才會有好的成績。凡事要有播種的「因」,才能有收成的「果」。

平時佛教徒在佛殿共修,重在德育;在教室上課,重在智育;僧團是六和合僧,重在群育;佛像的雕刻、繪畫及梵唄的唱誦,重在美育;而球場上的運動,可以彌補體育之不足。希望我們的政府乃至全民,都能重視體育運動。因為「體育可以強國」,世有明證。


■五月 三十日  星期日

五月的東京,雖然已是春末夏初之際,清晨起來,空氣中還是隱隱透著一股涼意。自從來到東京,接連幾天都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卻在今早佛像開光法會前半小 時,突然下起毛毛細雨。經過了這場春雨的「灑淨」,十一時正,陽光普照,法會準時開始,首先由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林金莖、華僑聯合總會副會長劉秀 忍、東京佛光協會會長西原佑一,共同為佛像揭幕,揭開了東京別院佛像開光法會的序幕。

今天與會的貴賓有︰日本眾議院議員小林興起、東京華僑婦女會會長羅王明珠、埼玉華僑總會會長候正一、前駐日代表蔣孝武的夫人蔣蔡惠媚、中華民國駐日代表處 顧問李慕祥、日中問題研究會會長矢野、熊野町會長佐藤照幸、彰化銀行東京支店長李文章、日華佛教文化交流協會事務次長浜田嘉伸、日華佛教交流協會副會長大 見順,暨佛光會員、中日信眾等千餘人觀禮。

林金莖代表致詞時表示︰在日本有佛光山的別分院,對中日關係的促進與發展,將具有實質的貢獻。他說,中日關係從最早設大使館時代的每一位大使,到現在代表 處的代表們努力開展下,已經有很好的基礎,不過總覺得缺少精神層面的建設,今後如果能加上精神上的發展,將更有價值。他尤其強調,信仰就是力量,有信仰才 能根本解決民生之苦﹗

其實,中日關係自古以來,即因佛教與文化的交流,而使兩國之間的關係密切如兄弟。尤其今天已經進入「地球村」的時代,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更形縮短,各國之間 更需要互相交流、訪問、聯誼,唯有國際關係和諧,才能帶來世界和平;為了加強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東京別院乃應運而生。未來在東京這個高度物質文明的城 市,更需要有豐實的精神生活,而佛教是一個重視開發內心能源的宗教,因此,東京別院今後將帶給當地信眾佛法的滋潤,同時成為東京佛光會會員聯誼、共修的據 點。

為了感謝信徒在東京別院籌建期間的發心護持,特於會中頒發功德主感謝狀,計有︰劉秀忍、西原佑一、謝文政、陳逸民、吳淑娥、林佳添、邱美艷、楊碧鑾、葉山 勝中、白文美、孟子雁、柳淑珍、中澤明子、高嘉穗、賴連金、陳麗麗、杜黃卻、莊立仁、柯玉卿等十九位接受頒獎。

在日本建寺,除了經濟上是一大負擔外,加上受限於當地的法規,因此過程倍覺艱辛。東京別院雖是就著現有房子整修而成,卻也歷時將近一年,直到灑淨的前一刻 還在工程中。由於籌建不易,因此在落成的這一刻,我看到不少信徒眼中閃著淚光,想必他們是看著東京別院從無到有,而感受特別深刻吧﹗

法會進行一小時結束,會後特備素齋與眾結緣。席間林代表告訴我,剛才致詞時,感覺周遭充滿了佛光,全身發熱流汗,內心卻清涼無比,致詞後,這種現象自然消 失了。我告訴他,這是因為他的虔誠,因而感得佛陀的慈光加被。林代表對於別院設有會議室,盛讚不已,他說從硬體設備,即可窺知它的多重功能。

今天的法會除了中國電視公司全球報導做現場錄影採訪外,會後,《中外日報》記者佐藤孝雄也對我做了一段訪問––

◎東京別院今後將發揮什麼樣的具體功能?

它除了提供信徒聯誼、共修之用,尤其著重社會服務工作。今後除了講經說法外,並將舉辦各種社會性、文教性的活動,具體發揮社會教化功能。

◎如何在華僑之外,接引日本人學佛?

佛教是不分國籍的,尤其佛教極具包容性與圓融性,今後將與日本佛教界聯誼,共求世界和平。

◎對日本葬儀式與娶妻生子的佛教有何看法?

日本佛教在學術研究上,已經有它的地位與價值,各個宗派的信徒也很多,基本上,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因此葬儀佛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不過,今後應該 進一步引導信徒認識人間的生活佛教,從生活中落實佛法。只要能給眾生正見、正覺,以及幸福、安樂,就是最完美的佛教。

◎面對世界紛爭不斷,佛教徒有何使命?

世界之所以有紛爭,人我關係之所以對立,都是因為有「我」。佛教是個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之教,唯有無我觀和平等心,才能消除鬥爭,所以佛教徒應該致力於宣揚佛法,使人和無爭,世界動亂自然能消弭於無形。

下午二時正,接著舉行一場皈依三寶典禮,共有二百多人參加,當中有日本人、有華僑,還有不少大陸留學生。提起這些留學生,這幾天的法會當中,我看到他們投 入在攝影、搬運,乃至機動性的布置會場等工作中。他們有的遠從九州、大阪、四國、京都等地,花了幾個鐘頭的車程,專程前來幫忙。我還聽說其中一位邱文仁同 學,他在日本留學五年,每逢佛光山有重大法會,必定專程搭機到臺灣參加。他說,這就是信仰的力量。今後有了東京別院,相信能夠提供這些留學生就近聯誼、交 流,以長養他們信仰上的慧命。

晚上再為佛光會的幹部講習會主持座談。會中,西原佑一會長回顧二年前,東京佛光會第一次籌備會議中,只有九個人參加,如今已有會員兩千多人。他鼓勵與會幹部發心在自己的居住地成立分會,隨即引起熱烈回響,馬上有十個人發心成立分會,分別是︰

福島––葉聰明杉並––吳淑娥、孟子雁
埼玉––柯玉卿港區––謝張芳珠
豐島––陳逸民中野––白文美
新宿––吳陵艷練馬––平野二郎
板橋––葉山勝中

他們希望我很快就能再度前來主持聯合成立大會,對於這些幹部的發心,我衷心感到歡喜,並且樂觀其成。

想到佛教從最初的佛度五比丘,到今天的佛化五大洲,我相信,只要有理念,就能被人所接受;只要有人信仰就會有發展。佛光協會有佛陀的教法做為我們的依止,最終必然為全人類所認同,必將成為世間的一道光明,希望所有佛光會員都能有這份信念與體認。


■五月 三十一日  星期一

連續幾天的法會,佛光山在日本留學的徒眾慈怡、依量、永傳、滿庭、滿潤、宗開、涂玉盞等,也都前來協助。早上得空,特別集合他們講話,我希望他們今後雖然 仍以學業為重,對於別院的寺務、活動,也要多關心、協助,住在東京的,至少一到二週集會一次,遠在京都的,最少二至三個月聚會一次,大家要多溝通、聯絡, 才能達成共識,才能共同為弘法利生事業盡心盡力。對於派在東京別院的住眾覺用、覺源,我希望他們對待信徒要慈悲、柔和、親切、大方,不能用氣勢待人。對負 責佛光協會的永倫,我也提出一些行事方針,希望以後凡是活動類應由佛光會主辦,法會則由別院主辦。佛光會的輔導法師要做別院的義工,別院的法師是佛光會的 輔導法師,彼此相輔相成,才能共同成就。

一旁的慈容也勉勵他們說︰新道場就如同一張白紙,如何彩繪,就在於我們的用心。所謂事在人為,如今有了硬體設備,往後更要在軟體上,也就是待人接物方面, 給人歡喜、方便、慈悲、親切,讓信徒歡喜來親近,有了信徒,道場才會興隆。住持慈惠則計畫以後要經常舉辦佛經講座等各種文教活動,以接引信徒。

我覺得佛光山的徒眾有一個可取的地方,就是「功成不居」,東京別院當初是心平、慈莊他們負責勘察、策畫、籌建,如今寺院建成,在宗務委員會上,他們卻一致 公推慈惠當住持,而慈惠雖然忙於籌建佛光大學,仍一口承擔下來。我時常告訴徒眾要把「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看到他 們都能信受奉行,這點令我很欣慰。

傍晚,朝日新聞記者吉田實、花岡事件調查者石飛仁、日中問題研究會會長矢野、教授渡邊隆、鍾清漢等人到別院來,我以素齋款待他們,在蕭碧霞掌廚下,一盤盤美味可口的酥酡妙味,令他們讚不絕口。

餐後,石飛仁送我一本他的著作––《中國人強制連行的記錄》。這是敘述民國三十四年,日本在侵華戰爭投降前夕,強擄華工到日本,百般凌虐,引發秋田縣大館市花岡村中國奴工起義抗暴的「花岡事件」之史實記錄。

據石飛仁告訴我,中日之戰,日本人不僅僅在中國大陸殘害中國同胞,同時強拉民伕到日本勞役,估計有四萬多名中國人被強押至一百三十五個工地奴役成殘、致 死。這些人的骨灰在近幾十年來已陸續送回大陸,並計畫在天津建塔紀念。此事雖然未曾對外發表,在石飛仁的心中深感對不起中國人,因此有心雕塑一尊觀世音菩 薩像,表示日本人的懺悔。他問我應該取名什麼?希望我能提供意見。

石飛仁是日本劇作家,一九六四年畢業於日本駒澤大學,他在偶然機會發現「花岡事件」的史實,基於道德良心,也基於喚醒日本民族對侵略戰爭的徹底自省,於是 廣泛搜集資料,出版了《華工集中營記錄》,將當年日本軍閥押送華工到日本予以奴役的史實披露,以免真相被一手遮天的抹煞。

他曾於八年前親赴大陸河南,訪晤花岡事件領導人耿諄,除了由耿諄親撰〈花岡事件回憶〉一文外,石飛仁並與耿諄訂下了代表花岡事件受難華工向日本政府討回公道的工作方針。

石飛仁並曾將這件事的始末編成劇本,於民國七十五年率團在臺北演出。他說︰「必須面對錯誤,才能求得超越,我們抱著這樣的心情,把日本侵華的史實報告出來,希望中日以後能真正的和平相處。」

過去由於日本軍國主義不斷對華侵略,尤其民國廿六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長達八年的對日抗戰,其間日本人對中國同胞的殘暴傷害,至今仍是許多人心中的傷痛。我自己的一生,也受到這個事件極大的影響。

記得那年發生南京大屠殺,當時我父親經商到了南京,幾次傳回家書,說明歸期,卻始終未見返鄉。後來母親帶著我四度外出尋找,仍然杳無音訊。雖然就在尋父途中,我有了因緣在棲霞山出家,不過此事造成日後有幾次留學日本的機會,乃至學習日文的機會,我都放棄了。

直到一九八一年,在海峽兩岸關係未明朗化之前,因著地緣關係,我在日本太平洋大飯店,與睽違了四十餘年的母親相見。當時,我突然感受到,世間上人與人,乃 至國與國之間的恩恩怨怨、好好壞壞,都不是對立法,實在是共業所成。我覺得,如果要使世界獲得真正的和平,必須在相互平等的原則下,包容異己,才能達到和 平、安樂。甚至民主自由,也必須在尊重他人的原則下,才能談到自由民主。

最近日本有關單位一再竄改史實與教科書,企圖扭曲侵華真相,欣見有石飛仁等日本人士,能夠秉持良知,不斷發掘日本侵華期間的罪行,公諸於世,並且設法彌 補。除為他的道德勇氣與和平正義深受感動外,特建議他把即將建造的觀世音菩薩像,取名為「中日和平慈悲的聖者」,希望在菩薩的慈悲光照下,日本當局能對過 去所犯的歷史錯誤,作出良知的懺悔,使中日兩國能夠真正建立起永久的和平。

至於要在天津建紀念塔一事,我感覺中國長期受到日本的欺壓,這個國仇家恨,在中國人心中本來就已很難撫平,如果四十餘年後的今天,再由日本人在中國的領土 上建塔紀念此事,是不是會讓人覺得日本人當年盛氣凌人的氣焰未熄呢?勢將引起中國同胞的反感。再說,真要建塔紀念,也要由中國人來做,所以我建議他,日本 人可以捐款,但要由中國人出面籌建,尤其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應對此事做出真誠的懺悔,這才是中國同胞所欣然樂見的﹗

【書籍目錄】
第1頁:有力量才有未來 1993/5/1~1993/5/15 第2頁:佛陀的工作 1993/5/16~1993/5/31
第3頁:信仰的價值 1993/6/1~1993/6/15 第4頁:有願必成 1993/6/16~1993/6/30
第5頁:菁華語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