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的慈悲
我們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可以沒有慈悲。一般人只是對喜愛的人慈悲,對不喜歡的人就不慈悲;只對自己的家屬親人慈悲,對外人或不相干的人就不慈悲,這都缺乏了平等的慈悲。
◎一個修學菩薩道的行者,不能以修一善、行一行、依一法、發一願、得一記、住一忍為滿足,必須要普修一切菩薩行,普事一切善知識,道業才易有所進步﹗
◎凡事不要先分宗派層次,要站在佛法全面的立場觀機逗教,一切以融和為主。
◎理論只是一種常識,不要用理論來增加分別心,佛門修持重在契機,不要去比較佛法的高低或法門的優劣。
◎佛法就像燈籠,外界的風雨來時,或許可以遮蔽一陣,但如果蠟燭自己燒光了,燈籠又怎能奈何它呢?
◎植物要經過風光雨露才能成長,人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挫折打擊,如何孕育渾厚的氣度?
◎佛道要在眾生身上求,所以,學佛修行要多講常住、多講大眾、多講佛教、多講眾生、少講自我,就不會有煩惱了﹗
◎癡人不可做要做智人,邪人不可做要做正人,惡人不可做要做善人,非人不可做要做全人。
◎好話可以對大家說,壞話可不要說,尤其是傷害人的刻薄話、嫉妒人的尖酸話、誣害人的不實話、不負責的風涼話,都不可說;要多說給人歡喜的話、有益大家的話。
■打開心門
學佛修行主要是在追求快樂,人之所以不會快樂,主要是內心所負的擔子太重,如執著、乖戾、放逸、驕慢、不如法等,心擔重則心門不開,心門不開,如何接受佛法?
◎要承擔工作上的歷史、倫理、法務、未來,凡事皆要發心,從發心中才會受到肯定。
◎在生命關頭中的醒覺,才有真切的感謝及慈悲的長養,嚴先生是一個例子。
◎人們的行事,是否經得起歷史的洗鍊、真理的考驗,端看大家的起心動念。
◎成大事或作小事,在於每一個人的發心。
◎人要能被「利用」才是有用的人,觀世音菩薩不也是常常被人利用嗎?
◎一個團體要患難與共很容易做到,因為什麼都沒有時就不會去計較、比較;但等到富貴時,就不容易做到富貴與共,「有」時就會比較、計較。
◎一年長的樹木,只適合燒火;二年長的樹木,能做椅子;十年長的樹木,可以做棟樑﹗人要大、厚實,必須有十年恆心耐力的工夫。
◎我掛念大家自大、不謙虛、自行其是;數字一加一等於二,人一加一卻不等於二。越成熟的稻子稻穗越垂頭,真正的大人物大都採低姿態,反之,小人物則昂昂然。
◎有好的方法卻沒有好的人去執行,有很好的人才卻沒有好的方法,兩者都成就不了事業,好辦法也要有好因緣來配合才能進行。
■苦的根源
個人會煩惱會苦,皆因有「我」的關係,我要享樂、我要名位、我要財富、我要功祿,這些都是苦因;多想想別人的需要,不要只想到自己,苦就會減少。我多則苦多,我少則苦少。
◎粥,讓我感念生活中苦的真理;粥,讓我感謝不藥而癒的生命奇蹟;粥,讓我感恩眾生施捨的情義。粥中有道﹗
◎「信仰」是一種發乎本性、人格、良知的行為,超越人情、利害、時間的一種情操,不能把它拿來當聯誼的工具,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
◎別人看到相,我看到理;別人知道點,我知道全面;這就是智慧。
◎能和互相配合的人共事,再忙再累合作起來都會很愉快。如果人多,而彼此卻沒有共識,身為主管者還要去安撫、開導、排解是非,那才是真正辛苦。
◎「儘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凡事不要太計較、太比較,用心把人的事做好,這是我對徒眾唯一的要求。
◎世間一切有非真有,無也非真無,要從無限中去擴大,不要在有限中自尋煩惱,要以出世的思想過入世的生活,才不會為物所役。
◎人生是無限、永恆的火種,要積極、奮發、向上,儘管肉體的身軀只有一期生命,也要珍惜,不要麻痺、愚癡、無明。
◎多想想別人的需要,不要只想到自己,苦就會減少。我多則苦多,我少則苦少。
■一花一世界
佛眼看世界,一片光明中,照見大千世界,無邊莊嚴美麗,令人合掌讚歎。這世界一塵就像一花,多麼美好,我應日日珍惜;一花就是一世界,多麼微妙,我應日日歡喜。
◎了解別人是群我之道,寬容別人是和睦之道,
接納別人是體諒之道,關懷別人是友愛之道。
◎誠信風儀待人尊重,忠心負責處事認真,
學養事精求知不息,慈悲平和服務大眾。
◎從忍辱中去除無明,從作務中培養福報,
從修福中增長智慧,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一個人如果不能不斷地讀書,吸收新知識,好比存在銀行的款項,只有支出、沒有收入,收支勢必不能平衡,將會形成嚴重的虧空狀態,等到哪天資本耗盡了,人生也就停擺了。
◎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自我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讀書可以說是人世間最不勞而獲的事情。試想,古聖文人雅士,或以數年之功,或窮畢生之力,著作成書,而讀者只要花數日的功夫,便可以完全吸收,這不是不勞而獲的快樂嗎?
◎研究佛法,要用佛教的自由思想,來幫助眾生解脫;用佛法的平等觀念,來倡導人性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