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普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唯有以教育培養人才,
才能成就佛教事業,
達到普濟群生的功能,
而讓佛光普照全世界。
◎對自我應有的認知--
一、要有時空觀念的現實認知。
二、要有傳統觀念的歷史認知。
三、要有文化觀念的普遍認知。
四、要有佛法觀念的信仰認知。
◎一個人思想要現代化,但生活要傳統,所謂「傳統」就是在合理合法下,適合我們身分的作風。
◎「心」是一個人的主宰,善惡之心常在一念之間,只要心中有主,外界環境便無法動搖自我。
◎處事者,不以聰明為先,而以盡心為急;不以集事為急,而以方便為上。
◎退休,是人生新一階段的生活,若用心規畫,仍可以創造另一個春天。
◎自飲曹溪一滴水,可做萬世道種糧。只要有佛法,信眾是永遠會護持的。
◎世界上沒有不能相處的人,只有有緣與無緣的人。
◎用人的長相來判斷一個人是最不可靠的,因長相的美醜並不能決定一個人人格的好壞,因「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德。」
◎經驗者,愚者之主人;道理者,智者之主人。
◎凡事不一定要將希望寄託於未來,當下即是。
◎一個人只要心中能自在,則一切就可以自在。
◎得天下之好書而讀之,乃人生一樂也!
■心想事成
種樹培其根,種德培其心,
凡事不勉強、不違逆、不強求,
常與人為善,成就他人,
隨時培養好因緣,
自然做任何事皆能心想事成。
◎「人事」是一門很大的藝術,瞋拳不打笑臉人,微笑是室內的陽光,依此待人處事,就不失原則。
◎人只要生活在世上,地球不捨棄我們,我們就可以到處生存。尤其是出家人,要超脫自己,把自己付諸天地,付給一切眾生。
◎貧富的標準是在於你要多少,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胸襟決定一個人的貧富,有容即能有餘,器小當然裝不下多少東西。
◎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遠,不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心中狹隘的人,處處與人計較,所以往往成不了大器。
◎不肯結緣者,人生會慢慢貧窮;肯結緣者,福德因緣會愈來愈深厚。
◎佛教是以「人」為本,非以神為主。佛數尊重人的人格,故人能成佛。依佛門的道理修持,可以圓滿自己,更可以超越自己。
◎「享有」的觀念可以擴展我們的生活領域,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光」有照耀、溫暖、成熟的作用,所以常把佛喻光,佛的光明可以照破我們的愚蒙,可以溫暖我們的心田,可以成熟我們的道業。一個心中沒有光明的人,則人生會沒有意義。
◎清淨的法水可以滋潤我們的心田,可以洗滌我們的罪業,可以增長我們的心智,使我們成為一個圓滿的人。
■談心接心
壁爐的火焰在木材的增減中,
熄了又生,生了又熄,
配合著談心的氣氛,非常溫馨。
我喜歡這種夜晚,
更喜歡跟每一位徒眾有這種
「圍爐夜話」的接心時刻。
◎做事如果有有難的「覺悟」,事後就不致於後悔。
◎與人處事學習忍耐,倒不如學習溝通,「忍耐」不僅是消極的,且不能解決問題;「溝通」是積極的,又可以解決問題。
◎讀書是讀心、讀自己,在生活中讀。
◎如果一件事沒有困難,也就沒有機會成長。
◎訴苦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自己努力克服困難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最可貴的是信任。
◎成功的祕訣︰做好每一個小部分。
◎沒有通往成功的電梯,你必須一步步的拾級而上。
◎一個令雙方都滿意的安排,才是真正最好的安排。
◎一個好教師的鼓舞,可以開學生另一美好的世界。
◎生活中最大的挑戰就是看清重點,然後去蕪存菁。
◎不必和那些頂尖人物較長短,你只需「突破」你自己。
◎一個人可以盡情享受成功的滋味,卻不應該過分沉溺於成功的滿足感中。
◎不論你的物質生活多麼貧乏,你仍舊可以擁有心靈上的舒適與安慰。
◎為人屬下要與主管合而為一,主管如有缺失,要幫助、體諒、協助,而不只是抗議。
◎能幹者看事情都不會滿意,但在不滿意中要能輔導,要有建言,而不只是排斥。
■心甘情願
凡事只要在心甘情願下,
工作起來不但不覺累,
反而會很快樂,
因忙中無是非,忙中無煩惱,
忙的定義是快樂。
◎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群體大眾中,是宗教家的本色,這也是到海外弘法佈教的根本要件,如果以過客的心態在弘法,菩提種子就不易在當地生根發芽。
◎學佛的人,心胸要如赤子般的單純,單純一點思想就可以比較清淨,思想清淨就不會有煩惱。
◎如何建立祥和的社會?
一、要誠實無欺。
二、要結緣感恩。
三、要慈悲愛心。
四、要勤勞忍耐。
五、要因果守法。
六、要謙讓尊重。
◎認識一個人,除了解他的長處外,也必須很深切地了解他的短處,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內,防止人才的流失。
◎人生是污穢的川流,要涵納這川流而不失其清潔,人必須成為大海。
◎用人之前不必知道對方的長處,只要在任用後,再去發掘他的優點。
◎所謂「幸福之道」,要有因果觀念,不會怨天尤人。
◎體驗是永久的覺悟。
◎只要以開闊的心胸包容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自然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領悟到世界上的真正美妙、可愛之處。
◎地球隨著佛法的弘傳,縮小了空間,故人要培養包容的性格,能包容,世界才是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