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種善因得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種善因得善果(第九講)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師父,現在社會上提倡人生佛教,就是他們注重於,處理日常生活上的方法,但是不提倡念佛。他們主張就是說,人死了以後,要他再回來作人,不要求生西方。那麼師父對於這一種的人生佛教,有沒有什麼看法?

師父:一切眾生各有因緣。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裏面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從這一句話,就可以把它延深到這個廣大的社會。一切眾生在他一生行業當中,他有什麼樣的成就?能得什麼樣的利益?也是遇緣不同。這個事情,不能勉強。諸佛如來度化眾生,都不存一絲毫的勉強,也就是沒有一絲毫的意存在。你看我們讀《壇經》,六祖問永嘉禪師,永嘉是相當了不起,談話之間,六祖就給他印證,確實他見性了,明心見性了。六祖以後再問他一句,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立刻就答覆:「分別亦非意」。這一句話就是說明,他在這個世間教化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那裏不分別呢?你不分別,你怎麼說話呢?說話要分別,辦事情也要分別。可是世間人分別是意,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他用意。開悟的人他也分別,他也執著,他分別不是意,執著也不是末那,人家高明就高明在此地。

那我們要問了,他不用意,他用什麼分別呢?他用的是自性,自性裏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由此可知,他是自性隨緣,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隨著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是分別亦非意。佛告訴我們,你有分別就有十法界,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那麼現在要問,你提倡人乘佛法,人乘也好,天乘也好,聲聞、菩薩那一乘都好,問問你,你還有沒有意?如果你還有意,換一句話說,你出不了六道輪迴。再說,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是修行沒有結果,這個不能不知道。沒有結果就是繼續要搞六道輪迴,這個說起來好聽,來生再得人身,再享人天福報,你能夠有把握,能辦得到嗎?人失掉人身之後,再得人身,憑什麼條件?這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五戒十善,你的五戒十善,要真正能夠打九十分,你才有把握來生不失人身。如果你說我五戒十善的修學,勉強可以打個六十分,說老實話,來生能不能得人身,靠不住。人乘佛教應當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那就對了,跟佛說的沒錯了。

如果是天乘,那比這個水準更高了。佛告訴我們,天乘的標準是上品的十善,不是普通十善,這是基礎。從這個基礎上,還要修禪定。假如沒有禪定,沒有四無量心,你所生的天,憑上品十善,清淨的五戒,上品十善,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夜魔、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都是欲界天,也要修定。定沒有修成功,但是他有一點點定功,這才能生到欲界上面四層天。假如你的禪定修成功了,你得到初禪,得到二禪,再加上四無量心,這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慈悲心、喜捨心,你才能夠生到色界十八層天。這佛在經上,大小乘經論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人家怎麼講法,你仔細想一想,核對、核對,不就明白了。

可是你要知道一個事實,縱然生到色界四禪,生到無色界四空,沒有出三界,還要搞六道輪迴。換一句話說,地獄、餓鬼、畜生,你依舊有份,你沒有得到結果。所以佛說,超越六道輪迴,這才叫小果,你得到結果了,小的結果,你證到阿羅漢了,證辟支佛了,小果。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念佛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得的這個果叫大果。為什麼是大果呢?你不但超越了六道,你也超越了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不在十法界裏頭,它是一真法界。而且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生到那個地方,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你們念《無量壽經》就知道了。下下品往生的,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無比的殊勝,真實的成就。這是當生成就究竟圓滿佛的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殊勝。你沒有機緣聽,是你沒有福;你有機會聽了不相信,那你是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所以是遇緣不同。

問:師父這樣子開示,大家對這個概念,就很清晰。那換句話講,就是說念佛得清淨心,而就是落實人生佛教,是不是可以有這樣子的說法?

師父:那還不止,如果念佛得清淨心,能出三界,決定能往生。如果他不願意往生,那是變成六道裏面有漏的福報。有漏福報,我們要知道,是享得盡的。而且在享福裏面,難免不造業。那麼你造作罪業,你後來一定有惡報,這是個事實。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唯有真正了解,你才會有最佳的選擇。佛法要認真的去求學,求學就是求明白這個道理,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

問:換一句話講就是說,我們念佛一定要先求往生以後,然後乘願再來度眾生,這樣的話,才能夠說是落實人生佛教,而不是說好像自己感覺清淨,這樣就夠了,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佛法無論是那一個法門,無論是那一部經論,佛菩薩的教誡,與我們的生活有密切關係。為什麼一定要把它套上個人乘,這樣的分別、執著呢?你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家曉得,這是根本法輪。《無量壽經》你們去念一念,從頭到尾,那一句經文與我們生活沒有關係。經上所有的教誨,都是教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達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你說這是不是人生的佛教呢?我們不要說人乘,說人生。為什麼在這個裏面,一定要區別執著人乘、天乘、聲聞,不需要這麼執著。必須知道五乘佛法,是佛的方便說,為什麼呢?佛給我們講真話,剛才說過了,你有分別,就有十法界;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所以佛法是教人做什麼?破執著、離分別。一切法當中,不執著了,你就出六道了;不分別了,你就出十法界了。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所說的一切法,這個捨不是說不要它了,這個捨就是你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只要你懂得佛說法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必須遠離一切分別、執著,你才能懂得佛說法的真實義。你要是有分別、執著,有這個念頭起來,你決定不能體會佛的真實義,你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曲解了。

問:請教師父,現在在社會上還有佛教界,很多人都提倡臨終的時候捐贈器官,這個在大乘經裏頭都有記載,就是我們人沒有氣了,到我們的神識離開這個肉體,還有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那會不會在臨終的時候,因為摘除器官,造成臨終的人極大的病苦而墮落?

師父:這一樁事情,佛在大乘經裏面講得很多,說了布施,布施有外財布施,外財是身外之物,我們能夠捨棄,幫助社會一切大眾。外財之外還有內財。內財就是頭目腦髓,今天講捐贈器官,內財布施,這個都是佛法裏頭所說的。可是這個施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對凡夫來講,捨外財比較容易,捨內財難。佛對什麼人說的?對菩薩講的。菩薩已經成就相當的定慧了。所謂慧,他已經看破了,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這個身體是假的,可以送給人。身體,整個身體可以送給人,身體裏頭零零碎碎的,也可以送給人,他有這個智慧,他有定力。也就是說,把這個器官割下來,他受得了,他如如不動。你們在《金剛經》上看到,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把這個身體用小刀一片一片割下來。菩薩就是忍辱仙人,不動心,沒有一絲毫感覺到痛苦的心,沒有一絲毫感覺到怨恨的心,這個心,忍辱仙人的心。換一句話說,我們如果發心捐贈器官,說老實話,也許你的功夫比我高,你可以做得到。我想想,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勉強做;勉強做,壞事!

那麼佛講,人斷了氣之後,通常是八個小時到十二個小時,神識沒有離開,所以助念這種常識,現在在臺灣,已經相當普遍了。助念裏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八個小時到十二小時之內,這個臨終的亡人,決定不能碰他。你要碰他,他神識沒有離開,他感覺到非常痛苦,會生嗔恨心。不但他的身體不能碰他,他睡的那個床 ,我們這個衣服都不要碰床 。他感覺這樣的敏銳。如果佛說的話,這個事情是真的,那我們就要警惕了,我們能不能承受得了?發心容易,說大話容易,事實擺在面前,你能不能受得了?如果想一想,實在受不了,那我就不要冒險,我就不要充面子好看,我沒有這個能力。因為這是關鍵的時刻,就是關係到你來生往那裏去。這個時候,一念 恚心生起來了,一念後悔心生起來了,就要墮三惡道。墮三惡道,那個時間就太長太長了,那是無量苦。這個帳,自己要好好盤算盤算。你實在不明了,多讀讀大乘經論。大乘經論也不是每一部經

裏面都說得那麼詳細,古今大德有把這些事情彙集起來,像《法苑珠林》,《經律異相》,這對我們初學就方便多了。最方便的是《飭終須知》,《飭終須知》是文言文寫的,現代人國文的修養不如過去人,所以也有一些大德發心,把它重新改寫,改寫成白話文,叫《飭終須知》,你看看就曉得了。

我們為了提倡這個本子,怕人家看到《飭終須知》,看到飭終,心裏就難過,就不想看。其實這是一樁大事情,又不能不知道,所以我把這個小冊子換了一個名字。館長往生的時候,我們印了一萬本結緣。我把它換成《怎樣念佛往生成佛》,這個名字就好聽多了。這也是一種善巧方便。是我們學佛人必須要讀的一本書,不管你是學那一宗,學那一個法門;換一句話說,人沒有辦法避免死亡,這個東西不要忌諱,人生必走的道路,任何一個人不能避免,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做妥善的準備。

問:師父這樣開示,對我們學佛者非常重要。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依教奉行,對死亡這一件事情,我們要透徹瞭解,那麼對這個事情,我們才能夠有一個正確的概念。再請教師父一個問題,就是我們修淨土法門,一般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但是佛教界還有流行彌勒淨土,還有東方藥師如來淨土,甚至於有提倡十方淨土。那麼這幾種淨土,跟我們一般古大德一脈相傳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有什麼差別?請師父開示。

師父:一切諸佛都有淨土,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有淨土,這是常講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實報土跟寂光土就是真正的淨土。一切諸佛如來,他們自己是住在常寂光中。所以一切諸佛都有淨土,我們知道世界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裏教化,所以諸佛也無量無邊,淨土也無量無邊,問題是怎麼個去法?一切諸佛雖然說佛佛道同,但是諸佛如來在因地上發的願不相同。正如我們大家在一塊學佛,我們的願望都不一樣,我想到極樂淨土,他想到琉璃淨土,那個想到彌勒淨土,不就不一樣嗎?這願望就不一樣了。那麼每一個淨土的往生條件也不相同,這個要搞清楚。就如同我們讀書,學生考學校一樣,你喜歡去念那一個大學,喜歡去念那一個學院,這一個學校錄取的標準,跟那個學校錄取的標準不一樣。你看中了,喜歡的,還得要考慮自己能不能達到這個標準?有沒有把握考取?這個是不能不顧慮的。我喜歡這個學校,我沒有這個能力,勉強去,人家不收你。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諸佛淨土的標準都高,這是經論上講,的確合情合理。

你的見思煩惱沒有斷,你只能夠生凡聖同居土。我們今天住的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不是淨土,凡聖同居土。四土都是淨土,這個世界不多。一切諸佛跟釋迦牟尼佛一樣,他們的國土有淨土也有穢土。這個不是佛故意這麼製造的,不是,眾生業力變現的。佛的願力變現的是淨土,但是眾生的業力變現的是穢土。十方世界,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的。見思煩惱斷了,才能夠生方便有餘土。也就是證得阿羅漢,證得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不在六道,他們在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那是方便有餘土。

十法界裏面的佛,也是方便有餘土,並不是實報土。超越十法界,那就住實報土,他到一真法界了。實報土才是真正的淨土。十方世界大致上是相同的,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它特別在那裏呢?它的凡聖同居土也是淨土,四土都是淨土,這個奇怪了,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很難讓一般人接受的。為什麼它四土都是淨土呢?諸位念《無量壽經》就明白了。《無量壽經》裏面有一段經文,敘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它這個怎麼樣形成的?當年世饒王出家之後,這是法藏比丘,他用什麼樣的願望,造成這個淨土?那是法藏比丘他願力所成的,不是一切眾生業力所成的,它是願力所成的。等於說,在一切淨土當中,它是一個新興的淨土。那裏面的眾生都是十方世界移民去的,沒有原居民。原居民業障很重,那就變成凡聖同居了,它裏頭沒有原居民。他製造這個淨土之後,歡迎十方一切大眾都到他那邊去進修,得他的本願威神加持。雖帶業去也沒有關係,這個特別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找不到第二個。讀《無量壽經》,這一樁事情不能不留意。

就好比我們一個新興的都市,這一塊空曠的地方,我們把它規劃做一個新的都市,這個都市裏頭,從來沒有人居住的,現在歡迎一切志同道合的人都到這邊來,我們這邊訂上標準。像現在的移民一樣,我們訂上條件,你有道德,有好的學問,好的人品,又有工作能力,我歡迎你移民到我這兒來,它不就提高了。十方淨土裏頭原來有原居民,業障深重,那個沒有辦法。它是一個舊的地區,阿彌陀佛是一個新的地區。你們想一想現在,現在這個世界上,你們很多同學去過新加坡,新加坡就是新興的國家,你看他移民的條件非常嚴格。他歡迎的是真正有技術的、有能力的、有品德的,他歡迎這些人。這些人移民到那裏去,建立新的國家、新的社會,是世界所有的國家所不能相比的。世界各個好的人才,都被他吸收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是普通人。去的是上善,具足信願行,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自性智慧功德逐漸透露,上善之人。我們明白這些,才知道自己應該怎麼選擇。

你看《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的變故,遭了難,深深感覺這個世間苦,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十方有沒有好的佛國土,我想求生。釋迦牟尼佛沒有介紹給她,把十方諸佛剎土統統變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看,讓她自己選擇。她看了之後,告訴釋迦牟尼佛,我喜歡阿彌陀佛這個國土,這個國土清淨莊嚴,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往生的方法。所以佛並沒有主動介紹你,你要往生,沒有,讓你自己去選擇。但是他一定要介紹的詳細,給你做選擇的依據。你真正選擇這個,聰明,選對了,諸佛讚歎。我們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都看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經上寫得很明白,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把阿彌陀佛讚歎到極處。因此,你要是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繫念阿彌陀佛,你就得一切諸佛的護念,現在就得到,將來決定往生。往生決定是一生成佛。

問:請問師父,有的人講彌勒淨土在欲界天,比這兒近,那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在十萬億佛國土以外,何不求近的欲界天,怎麼是捨近求遠呢?師父依據經論,對這個有什麼看法?對這個主張有什麼看法?

師父:這個遠近、大小,是相對的說法,今天講的相對論。相對都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真實法裏頭沒有遠近;真實法裏頭,這個經中講的,不二法門。遠近是二法,大小也是二法,善惡也是二法,都是相對的。相對不是真實的,這是從理上講。那麼一般人有這個捨近求遠,這個是錯誤的,這是你想錯了,你不瞭解事實真相。瞭解事實真相,彌勒淨土跟西方淨土距離是相等的。這個話怎麼說法呢?也許大家聽過佛門有這個說法,「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你這兩句話要是真的明白了,你就超越相對了。如果你還不能體會,我們用個淺近的比喻,來給你說明。十方淨土乃至於十法界、六道,實際上是什麼呢?是空間的轉變,這個是科學家已經證實了。科學家發表他們的論文,肯定、證實這個空間至少有十一度存在,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一直到十一度,這是被肯定的。十一度以外的是未知數,不敢說沒有。換一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實在講是空間的轉變,我們由三度空間轉變到四度空間,四度空間轉變到五度空間,就這麼回事情。

那麼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假設用科學家的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是十一度空間,我們現在從三度空間,一下就轉變成十一度空間,就這麼回事情。生則決定生,空間轉變了;去呢?實在沒有去,還是這一個空間。這個意思再不能體會,你們看電視,大家現在看電視很平常。從這個你就很容易體會了,那是什麼呢?頻道的轉換,你有十一個頻道,我現在看這個頻道,我按個鈕,馬上轉成第十一個頻道,畫面還在這個畫面,第一個頻道是這個畫面,第十一個頻道還是這個畫面。是這個畫面,不就是沒有去。生則決定生,那個畫面確實變了,不一樣了。十法界、六道,一切諸佛剎土,事實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那裏有距離?只是頻率的轉換而已,空間的轉換而已,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科學確確實實把佛法證明了。

那麼科學家現在還不曉得用什麼方法來改變這個頻率。如何能夠自由自在的轉換空間,科學家還做不到。但是佛法裏面找到了。佛法用什麼方法呢?禪定般若。你得到禪定般若,你這個空間轉換就得大自在了。定功越深,你轉變的就越快速,轉變的那個頻道就越多。你的定功淺,你轉變的範圍就小,速度也就慢,就這麼回事情。這佛法那有稀奇,很合乎科學。現代科學發現,但是還找不到方法。知道有這個事情存在,但是沒有方法突破。實在講,科學家很難突破,為什麼呢?他用思惟,他用心意識。用心意識,縱然突破,很有限。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用心意識的方法,可以突破六道,不能突破十法界。不用心意識,用真心本性裏面的真實智慧,可以突破十法界,可以看到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你在一個高度的空間,看下面這個空間,你就看得很清楚,就很明白了。換一句話說,四度空間裏的人對三度空間瞭解得清清楚楚。三度空間的人不瞭解四度空間的狀況。圓滿成佛就是達到最高頻度的空間了。也有人說最高的維次,這中國人翻的不一樣。盡虛空、遍法界,他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道理在此地。

問:師父剛剛用非常善巧方便,用現在科學的一種概念,來解釋我們佛經一個很高深的道理,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令大家都非常明白易曉。那再請教師父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印光祖師他提倡:敦倫盡分,老實念佛。這兩句,一句是敦倫盡分,好像是生活上的;老實念佛是在修持上的。這兩句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

師父:祖師這兩句話,是教導真正念佛求生淨土的同學,如果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兩句話做到了,可以說是保證往生,所以這兩句話就非常重要了。「敦倫」,敦是敦睦,倫是倫理,這是儒家所講的。中國自古以來,我們的道統就是五倫十義。我們自古以來,社會的結構就靠這個維繫。所以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那三個早就沒有了,都消失了。唯有中國到今天還存在,什麼原因呢?就是中國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文化道統在支持,在維繫它。這個道統就是倫常。倫是倫理,要敦睦倫理,倫理第一個,就是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最密切的是夫婦、夫妻,夫妻生活在一個房間裏,同一個房間,室。我的房間之外,就是我的家了。所以從這個地方開始。要知道夫婦的關係。今天年輕人一般結婚,不知道結婚是什麼意思,不知道結婚是什麼回事情?男女相愛,愛了就結婚,再過兩天不愛了,就離婚,那成什麼話!相愛跟結婚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結婚是有使命的,有責任的。換一句話說,這兩個人有共識,延續生命,延續宗族,延續這個社會,他有使命,神聖的使命。

室之外是家,家裏面有父子、有兄弟,這是構成一個家族。家族之外,社會。家外面,社會。社會有朋友、有君臣,說社會可以,說國家也可以,這是個大的社會。有朋友,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志同道合,這是友,所以同學跟友不一樣,朋跟友不一樣的,友的關係密切,朋就比較生疏,同學未必同志。君臣就是這個社會上領導與被領導。一個公司行號裏頭,老闆就是君,員工就是臣,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人與人的關係,夫婦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你都能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遵守,尊重這個關係。有這個關係,就有義務,所以五倫有十義,這個義是義務。

譬如說,父慈子孝,做父親對待子女要慈,子女對待父母要孝,這是他的義務,他應當要做的。兄友弟恭,哥哥要友愛弟弟,做弟妹的要尊敬大哥,這天經地義。都能把它做到了,這叫敦倫盡分。分就是盡自己義務,本分的義務。我是弟弟的身份,我一定尊重兄長。我是兄長身份,我一定愛護弟妹。去盡分,盡你的本分。乃至於君臣,君仁臣忠。領導人對待你的員工,對待你的部屬要仁慈。部屬對領導人一定要盡忠。這個叫十,五倫就是有十個人,各人有各人的義務。每一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各人能盡各人本分的義務,這叫敦倫盡分。把你自己的本分事情都做好了,這是做人的道理。

從敦倫盡分再延伸出去,那就是講,我們對於自然的關係。自然,包括就多了。我們對我們的環境,對一切動物,對一切植物,對一切礦物,我們跟它有什麼關係?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它?今天我們發展工商業,把大自然的生態污染了,對不起它。你對不起它,它帶給你的災難就大了。這是互補的。我們對它好,它對我們好。你不能說,這些樹木花草,這些磚頭瓦塊,他們沒有知識的,他們是無情的,你要曉得,那些也相當厲害。只要環境破壞之後,你在這個世間就不能生存。現在這個世間,很多眾生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你要追究這個病源從那裏來的?都是從自然生態不平衡裏面發生的。所以要懂得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儒家講到此地。

而照佛家講,還要擴大,人與一切諸佛如來的關係,與一切諸佛淨土的關係,這是儒家沒有講到的。儒家只講到天地鬼神,換一句話說,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佛法的範圍大,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人才做得好,才像一個人。怎麼樣徹底解決問題?究竟解決問題呢?把我們從人這個境界,提升到最究竟、最圓滿,祖師教給我們老實念佛。我們在講座裏頭講過不少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天經地義。成佛,這才是把我們提升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好像是把我們從這三度空間提升到最高度數的空間,這個法子妙絕了。真正提高,最重要的條件—老實。老實就是決定遵守經典的教訓。經上教我們深信切願,一心,《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成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那是講功夫;叫你一向專念,那是講方法。這個裏面並沒有矛盾。所以經論合起來看,它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都清楚,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決定成就。

問:再請教師父,一般人主張念佛要用念珠,有一些人就講心裏念佛,那麼這兩種怎麼來融會,或是什麼時候來拿念珠比較好?什麼場合不拿念珠比較好?

師父:這個也沒有一定。古大德教給我們,初學的人最好不要離念珠。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也有榜樣,像清涼大師他初學的時候,就發了大願,一生手不離圓明之珠,一生當中都沒有離開念珠。初學拿念珠好處在那裏呢?一個是計數,我念佛計數;一個是提醒自己,一看到珠,就想到念佛,好處在此地。那麼念佛念成習慣了,功夫深了,不用念珠,他的佛號也不間斷,這個時候不拿也可以。所以念珠拿不拿在個人,並沒有一定的限制,看你自己覺得有沒有這個必要。如果自己常常失念,失念就是把佛號忘掉了,常常把它忘掉了,那你拿一串念珠好,提醒自己。或者是長念珠,或者現在做成手的念珠,套在手上,一看到,就想到要念佛,這個是好事情。同時,拿念珠實在講,也能夠度化眾生。許多不學佛的人,一看到你手上拿念珠,他就會阿彌陀佛,你看,你不就勸人家念一句佛號了嗎?那你不拿這個珠,他不會念這一聲。他看到你拿珠子的時候,阿彌陀佛,給人家心裏面就生起佛的念頭了。可見得這一串珠它的效果,能自行、能化他。懂得這個道理,那你就曉得拿比不拿好。縱然自己念得很純熟了,不需要了,可是拿這一串珠子可以度很多人。

問:再請教師父一個問題,就是一般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憶佛跟念佛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師父:這一句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想,是意識。我們作意去想,想佛的相好光明,想佛的無量功德,想佛的依正莊嚴。譬如說,我們平常讀經,沒有事情的時候,常常想經裏面的境界,這都屬於憶佛。為什麼要常常想呢?因為你不想佛的境界,你就會胡思亂想,你這個頭腦決定止不住的。換一句話說,你想其他的,你是想六道輪迴,你在造六道輪迴的業。我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是在修淨業,那個感應果報完全不相同。這個方法就是憶佛。

念佛,念佛就是心裏面真的有佛,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了,不去想他也有,一到時候,這佛就冒出來了。你看那個念,念這個字是會意,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你現前的心,現前一念心中憶佛,這個叫念佛,不一定掛在口上。如果你不相信,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有一些老年人,特別是老太太、老婆婆,她雖然跟兒孫不常見面,她非常疼愛她的孫子,她並沒有一天到晚把孫子、孫子掛在口上念,也沒有把孫子相片天天拿來看,沒有。可是隨時隨地,她會想起她的孫子,那就叫念。念是這個,他心裏頭真有,她睡覺作夢也會夢到她孫子,並不是有意的,不是刻意的,自自然然的。這是你心裏頭真有佛。真有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到臨命終的時候,他這個念頭一定現前,為什麼?這個念頭是比所有一切念頭都強,它會先跑出來,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念佛第二個解釋,就是口念,也叫做念佛。持名念佛,這是《彌陀佛》跟《無量壽經》都主張這個辦法,用持名的辦法。持名,是念佛的初階段,初期。念久了,不念,心裏頭真有了,那是你念佛的功夫深了,所謂功夫成片了。一切時,一切處,不念佛,佛也在你心裏頭。所以說:「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論在什麼時候,或者你在定中見到佛,或者你在夢中夢到佛了,都是現前。臨命終時,你還沒有斷氣,見到佛來接引了,這是現前見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以後見佛,那是當來見佛。現前見佛,當來當然見佛。也有現前雖然不見佛,當來也能見佛,這是功夫比較差一點的人。可是凡是往生的人,一定佛來接引。所以現前當來這一句話是肯定的。因為你在臨命終的時候,或者病很重,氣力很衰弱,說話沒有聲音,說不出來了,你見佛來接引,也許你嘴巴在那裏動,想跟人說話,佛來接我了,沒有聲音,說不出來。我們一般人覺得他嘴巴在動,他在念佛,其實不是的,他是看到佛來接引,想告訴我們,說不出聲音。這個都是屬於現前見佛。時間是不是到了?今天謝謝師父很慈悲,告訴我們那麼多非常殊勝的、很清楚的概念,使我們學佛的人能夠有所遵循。謝謝,師父慈悲。

【書籍目錄】
第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一講) 第2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講)
第3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三講) 第4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四講)
第5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五講) 第6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六講)
第7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七講) 第8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八講)
第9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九講) 第10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講)
第1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一講) 第12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二講)
第13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三講) 第14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四講)
第15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五講) 第16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六講)
第17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七講) 第18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八講)
第19頁:種善因得善果(第十九講) 第20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講)
第21頁:種善因得善果(第二十一講)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KEN LEE 发表于 2011-10-1 3:41:04
I HAS GIVEN A CHANCE TO READ THIS ARTICLES. IT ACTS AS A GREAT TEACHER TO TEACH ME MANY LESSONS. It is my gift and luck to read. Thanks from my s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