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靈的滿足
生命的真諦,不在於年齡的增長,而是在於精神上的滿足。
人有各種不同的需要,如餓了想吃東西,渴了想喝水,累了想休息……人生需要友情,需要親情,渴望得到各種知識……等等,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就產生努力追求的動力,如果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緊張與不安。
雖然人有許多需要,但由於個人能力與經濟條件的限制,卻不一定都能得到滿足,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有些年幼無知的青少年卻是非不明,缺乏道德心,祇顧
滿足一時的需要,不擇手段,做出違反社會道德的事來,令父母、師長痛心,並給社會帶來了困擾。下面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發生在上個月,有一天王家的電話鈴響了……。
「喂,王先生在家嗎?」
「我就是,請問您是誰?」
「我是文具店老闆,你兒子在我店裏偷了一本漫畫書,請您過來處理好嗎?」
「唉啊!怎麼會有這種事,好的,我馬上過來。」
王先生一到了學校附近的文具店,氣沖沖的責備兒子︰「你這孩子怎麼可以偷人家的東西。」
「我是來買原子筆的,想看漫畫書,乘老闆不注意,順手將漫畫書藏在書包裏,被老闆發現。」
「不是自己的東西不可以拿,拿了就是犯法的行為,這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守則,難道你不知道?」
老闆說:「為顧及你孩子的前途,我也不報警處理,反正我是做生意的,你就花錢買下來算了,回去好好的管教。」
父親,連連賠不是。
這位王同學為了滿足自己一時需要,貪圖小利,自以為偷一本書沒什麼了不起,結果不但令父親蒙羞,自己也懊悔莫及,經過這一次的教訓,決心改過,絕不再犯。
由上述的例子,王同學一時失足,而造成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悔恨,值得嗎?青少年朋友們,今天的慾望雖然得到滿足 ,但是新的慾望接踵而來,是永無止境的,千萬別因貪圖物慾,而毀滅了一生命的前途,成為犯罪的人。自私的情慾,使人精神上難以得到滿足,以致於陷入心慌、 恐怖、悔恨和患得患失的漩渦中;在道德上、在心智上、在生理上都無法平衡,所以想獲得幸福的人生,一定要揚棄自私的情慾,不然,你的生命就會蒙受無法彌補 的損失。
人生知足,才會守本份而隨緣,凡事不強求,才能夠沒煩惱,沒憂愁,可以怡然自得,觸目所見皆可喜可愛。
「蘭生幽谷,無人自芳香。」求得心靈上的滿足,才是高尚的情操。花之自發芳香,不論是否邀人欣賞,它的氣質總是不減分毫的。
人生最高尚的滿足,是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上,為了最祟尚的理想,可以不惜自己的勞力或生命鞠躬盡瘁,整個人生必能得到無上的滿足。諸如父母對於子女的付
出,志士對於國家的奉獻,老師對於事業的熱忱,皆有真正的幸福存在其中,必然可獲得精神上的歡慰,以及心靈上最高的富足。
△ 以高度的公德心,來處理群己的關係;進而以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推己及人的精神,為 人群服務。—格言
△ 人之生命,不視年壽之長短,而是看你過的是否充實、有意義。—俗諺
△ 夜晚不出遊,不熬夜;凡事不怠惰,則不生悔意。—俗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