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古文教學塞字訣
聯合晚報八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第十五版 當代 記者 劉美明
⊙回歸傳統直覺式語文教學,對傳承中華文化會有助益嗎?
⊙學古文的孩子不一定不會變壞,但起碼他們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容易看到遠處。
那是一條都市中的尋常巷弄,到了晚上也會有些尋常的人聲、狗聲、電視聲催人入眠。因此,當空中隱約傳來諸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朗朗讀書聲,多少讓人錯愕。
他們反覆朗誦著,一遍又一遍饒舌歌般,從論語「學而」到「為政」,四書念完了念唐詩、唐詩念了換老莊......。枯澀的古文,經童稚清純的聲音潤澤,顯得生氣蓬勃。
這個「兒童國學班」進行至今已半年多了,從原來三兩個小朋友湊在家裡念書,到正式由中華文教基金會開班,越來越多父母聞訊將小朋友送來。在林林總總的兒童才藝班、電腦班、美語班充斥的今天,純以讀「聖賢書」為目的的「私塾」相當罕見,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教法與教育理念。
推動這項教學計畫的王財貴表示,每一個文化累積久了都有其智慧,「兒童國學班」希望趁孩子們年紀小、記憶好的時候,讓他們直接接觸這些智慧的結晶。小朋友不必懂、也毋需考慮興趣問題,念就是了。
王財貴說,這套古文教學法在「五四」之前已行之數千年,他只是重新承接那樣一個教學傳統。
因此,有別於「啟發性」、「按部就班」教學的原則。「兒童國學班」著重在反覆誦讀、博學強記。不論是幼稚園中班、國小三年級,乃至國中二年,教材一視同仁,都要熟讀四書、老莊、古文觀止和唐詩。
不少國小老師詫異地發現作文簿中出現「寵辱若驚」、「奢則不遜、儉則固」之類的字眼後,才曉得學生的國文程度早已超過了正規國語課本。於是在老師的介紹下,國學班又添了一些新血。
大約二十年前,王財貴就曾經短暫地實驗過這套教學理念。那時他剛從師專畢業,奉派到台中市逢甲國小任教,他發現多數小朋友對於自己學什麼,其實並沒有強烈好惡。當然,如果我們隨便攔下一個剛放學的小朋友,問他「你喜歡上學嗎?」他一定會害羞卻認真地搖搖頭,但如果大人強「塞」點什麼在他腦子裡,小朋友一樣能照單全收。
當時,王財貴計畫「塞」給逢甲國小小朋友的就是一套古文讀本。他認為,不同性質的學問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五四以來,由於受到胡適、杜威的影響,中國整個教育的理念都強調要照顧學生的興趣、要隨學生理解力的增長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這些見解落實在需要理解的自然科學上相當有用,但落在人文學科上呢?
「是不是小孩的音樂教育都非從唱兒歌開始不可?是不是小孩子在沒有認識文字結構前就無從欣賞王羲之?」王財貴說,只要想想那些從小受音樂家父母親薰陶出來的小孩就知道,人類學習的歷程並沒有那麼簡單。
「語文教育尤其如此,」他說,如果我們認定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只能學些「小貓叫小狗跳」(錢穆語)的東西,那麼「他將永遠無法銜接古人累積下來的智慧,也永遠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逢甲國小的實驗教學後來因為換校長而中輟,只進行了兩年。王財貴回到師大念書、結婚生子......,四個孩子陸續出生後,他再次將古文教育的構想「推行」到大女兒和二兒子身上。
去年十月開始,王財貴的好友,同時是國內的書法名家杜忠誥將女兒送來王家「求學」。兩個小朋友又帶來兩個小朋友,形成一個小小的家教班,由當時仍就讀師大的一位同學前來「客座」。
後來,王財貴得到中華文教基金會和華山講堂的支持,教學地點也改在基金會的講堂。而由於他一直在幾所大學內擔任國學社團指導老師,許多大學生聞風響應。目前基金會所開的兩個班級其中之一,即由台大儒學研究社社長黃英君帶領,王財貴希望能訓練一批師資,讓古文教育更普及。
在人心惶惶的今天,許多家長意識到社會的不安源於文化教養不足,因此只要一聽到有人教古文,就忙不迭地把子女送來;有些家長則是為了增進孩童作文能力。對於這些動機王財貴不置可否。他說:「我教給孩子的都是些冷硬、原始的東西,讓孩子們自己去發酵,至於會不會發酵?何時發酵?我不知道,我只有等著。」
也許吧!如果每個生命都像一幅畫,什麼樣的童年經驗形成什麼樣的生命底色。那麼這群曾「泡」過四書詩詞的孩子,日後會呈現出怎樣一幅生命景致呢?歷史不能回歸,因此誰也不敢說「學古文的孩子不會變壞」,不過起碼他們曾站在巨人的肩上,在那兒,容易看到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