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食取節便身
佛說:『飲食取節便身』。飲食是維持生命,供給體力的必需品,我們每人應該有適量的食料,然而必須有一定的節制,最忌過量。過量必傷胃腸。雜阿含經,佛說:『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所以能節飲食,就能免病,保持健康。反是,就使珍饈滿席,也不足以言營養的。超過一定分量的飲食,就不能消化。徒然使胃腸疲勞,增加一些廢物的排泄,造成胃腸疾患的機會。佛又在善生經中,教誡我們要『食知止足』。這是飲食衛生的第一要則。
(1)蔬食衛生
食物種類雖多,可是不外乎植物和動物兩種。而植物的營養價值比較動物更為有益而無害。蔬菜類是維持我們體力的原動力,因為蔬菜所含的蛋白質、澱粉和脂肪等營養分,雖沒有穀類和豆類的豐富,但纖維很多,能助胃腸的蠕動,大有輔助消化的功能;且含有鐵分和種種芳香刺激劑,更可以清新血液幫助血的循環。所以講求衛生的,蔬菜是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物。因為我們不食肉類,於健康並無妨礙,若是不吃蔬菜,便將罹壞血症——一種很危險的病症。佛教徒最注重衛生,所以我們主張蔬菜。
(2)蔬食與肉食的問題
友人曾立群先生,是留德醫學博士。他任上海同德醫學院教務主任已有二十年了,在醫學界是一個有權威者。他曾把蔬食和肉食的利益,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評述:
『人生自襁褓以達成人,身體長大,建設需資。即平時勞作消耗,亦應隨時補充,方符新陳代謝之常則。若將吾人平時所進各種食品,作化學分析的研究,其所得成分,大略可分為無機之水及鹽類,及有機之蛋白質、維生素、炭水化物、脂肪等各種。按水與鹽類,不特滲透所需,亦各種細胞中之重要原質。蛋白質為建造組織所必需;維生素依其名稱所指,為生命所不可少;炭水化物能生力;脂肪偏重於熱之發生。諸是等類,凡動植物質各種食品,雖各有多少偏廢;但大部含存,無分彼此。如蠶豆含蛋白質百分之十八。豕肉含百分之十七。菠菜含炭水化物百分之四。牛肝含百分之二。菜油、荳油、牛脂、乳酪,均係含脂肪之著名者。新鮮之萵苣、生菜、莞豆、獸肉,俱各含有甲乙丙丁各種維生素。然植物之中尚含有一特殊之物質在。於化學分析中,亦屬於炭水化物,但非如澱粉、糖類之能消化及溶解者,是纖維質也。纖維質不能消化,惟具有刺激腸胃粘糢,促進胃腸蠕動之功。胃腸既能充分蠕動,於是消化之力始更加強,而糞便亦較易排洩且更暢順也。肉類雖有纖維,但類似其名而異其質,不可同日而語。夫糞便暢通,始得胃納旺盛。消化既強,食物方得實惠。養生者苦口提倡蔬食,職是之故』。
『動物之肉,可供餐食者,除含毒者僅拚死而嗜之者外。獸有牛、羊、豕、鹿;禽若雞、鴨、鵝、鴿;魚如鱸、鱖、鯉、鯽。其他蝦、蟹、蛤、蜆、龜、鱔、鰻、海參之屬。非特食其肉,即其乳血卵鰭等,亦莫不以之佐餐。但此等動物,於其生活之經過中,隨時隨地可以染得細菌,或被任何寄生蟲侵入,因而致病。吾人倘非專家,莫知其底蘊,以為完全強健,毫無遺憾,草草宰而烹之。但煮未熟透,或竟醬浸、醋澆、活剝、生吞,於是乎其體中所潛伏之細菌,蟄居之寄生蟲,遂由之而傳入人體,危險因是而得。疾病如結核,脾蛻疽等。蟲如包蟲、旋毛蟲、條蟲等,其尤著者也。以故在現今完善之社會中,牲畜之牧養,有獸醫為之監督。屠宰場中,更有詳密檢查之設備,庶幾防患於未然。但其範圍僅及於普通之畜獸耳。他如魚、蝦、雞、鴨,以及其他野味,常人莫能察知其病態,更無從逐個檢查,以別其可堪供食與否。既莫能充分的防於前,但求其次於後。於是烹飪務必足其熱力,方使菌與蟲經高溫度而死亡盡絕。自此始以為可以無貽後患矣。不然,不僅此也,魚肉之類,極易腐餒。而既病者之屍體,其腐餒之程序更早且速。其腐餒也,起於不知不覺之間,當時即生一種妥美毒。此毒質也,雖經沸煮亦不能消滅破壞,一朝隨食物達入人體胃腸,吸進血液,導行循環,即感中毒現象。輕者纏綿似傷寒,轉展床褥之間,寒熱不能即止;甚且兼發咽喉,眼肌等麻痺狀態。重者急劇如霍亂,嘔吐交作,可以致命於俄頃。由是觀之,肉食者正如抱薪救火,不知危險之在於眉睫,知命者可以明矣』。
醫學大家丁福保先生說:『世人多喜肉食,曾不一究其利害。大凡通常食肉中,皆含有一種疲毒。此疲毒當畜類死亡之際而生。即使殺一壯碩無病之牲,於其將死未死間亦能生此種疲毒。人食之必為患。故肉食一事,洵有損而無益。吾人主張蔬食既可養生,且免毒害。蔬食云者,乃取天然真味,鮮潔甘美,有足資生者焉。醬、醬油、豆、豆腐,其功效視卵為勝。一合之豆,其營養分可敵肉垂及二兩;其他為牛所無之營養分,豆乃悉備之。飲食之道,貴乎養生。吾人所食,宜取其精力之富者。顯精力為陽光所自出。得陽光之熱,能吸收其精力者,厥維植物。是故攝熱蘊精,莫富於種子果實也。其所蓄之精力,無不具有澱粉、蛋白質、醣質、鹽質、脂肪等。惟植物之脂肪及蛋白質與動物大異。蓋動物之脂肪及蛋白質,均有礙於消化也。最適宜於消化者,特卵及植物之蛋白質耳。穀類等物皆含有之,而豆類獨富。蔬菜含蛋白質甚少,果類除胡桃而外則無之。屬於動物者則以卵為最多矣。至於其他動物之蛋白質,非獨不宜於消化,且已組織成機關之用。養育之生機不具,於人體毫無裨益。於此可見動物之蛋白質與植物之蛋白質,其新陳優劣,顯然甚明』。
衛生學家說:『地上所生的植物,受日光長成的,食之最能補身,勝於肉食』。蔬食比較肉食更為有益衛生,已為有識的人們所公認了。
二、飲食常識
食物的目的是:供給熱力,促進生長,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供應和補充精力的產生。每一種食物大多數總是含有一種以上的化學成份的。這種化學成份,我們叫它做營養素。它是:1、蛋白質,2、脂肪,3、炭水化合物,4、礦物質,5、醣類,6、維他命,7、水份。
(1)節食與攝生
食物勿貪多,以能消化盡為原則。食的時候,要細嚼緩嚥,使津液拌和入食物之中,我們應該使口齒負一部份消化的責任,以省胃力。
食物的溫度要適中,不可過冷或過熱。冷熱過度的食物,非但損傷牙齒,而且能妨礙消化。過硬的食物要傷牙齒,勿要輕易地咬嚼。
進食要有定時,每日三次已足。以午餐為主,早晚不宜過飽。並應戒除不依時的雜食,使胃腸減少勞作避免疾患。
食後不宜立即作事,更不宜用腦;因為飲食之後,血液正聚在胃部,做消化的工作,腦中血液較為減少。若這時去做用腦力或其他的事務,勢必使正在胃部工作的血液,轉而向腦部或其他方面分散,使胃部消化遲鈍,而起消化不良的病症。
進食時不宜飲水,飲水應在食後一小時。以免稀釋消化液,發生消化障礙。
水為人體必需品,所以每日三餐外,須給以數次的飲料。最佳的飲料,為沸過的開水。茶和咖啡有興奮作用,不宜多飲。
當食慾微覺不佳的時候,就應該減少飲食。因為這是胃腸的消化力已經減弱了的警報。假使再加重它的負擔,它將同負荷過額重量的牛馬一般,要一蹶不振了。佛遺教經,節食章:『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所以在這時必須減食,使胃力恢復正常。
在工作、遠行或運動以後,覺得體力疲乏時,不宜多食,也不宜急急就食。應該靜躺或倚坐一會兒,再進食物。在進食的時候,須要有愉快的情緒,不要讓憤怒闖入我們的餐席中來。在食前或食時遇有不可避免的事故,使我們不得不生氣的時候,那時還是犧牲一餐避免用膳,這要比勉強進食妥善得多。
(2)食物要清潔
鐵罐頭裝的食品開啟後,要立即把食物傾倒出來,移置在瓷、瓦或其他容器中,因為留在罐中,空氣進去,起了化學作用,食物容易變壞,吃了容易中毒。若裝食物的罐頭是瓷的或玻璃的,就可不必把食物完全倒出,只要把瓶口蓋好就是了。
食物、食器和貯食物的處所要注意清潔,否則就要妨礙健康。最好不要在碎裂了的瓷器中盛食物,因為裂縫之中容易藏垢納污,有被微菌侵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