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歸依三寶 如本法師著

歸依三寶 如本法師著

歸依三寶應有的認識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如本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歸依三寶應有的認識 

我們既已正式歸依了佛門,成為佛門三寶弟子,還須要認識三點的觀念問題:

第一點:歸依佛寶,不僅是歸依釋迦牟尼佛一尊而已!而是歸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此的發大心願,發大心量的歸依佛,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梵語jnana)與無上福德,如是福慧具足成就,方能圓滿自證佛道。

同時歸依了佛寶之後,要以佛為師,直到命終,不可歸依天魔外道、邪神、邪鬼、邪術、應當棄邪歸正,勤求禮佛,懺悔無量劫以來的業障(梵語karmavarana),使光明本性顯現,以求速登覺悟彼岸。

其次,就是歸依法寶,不僅是歸依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而已!而是歸依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法,因為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有諸佛所說之法,皆是平等相同故,皆應虔誠平等的歸依之,如此的發大心願,發大心量的歸依法,才能由本性起平等心,與諸佛之法相應,方能自證無上佛道。

歸依了法寶之後,要以法為師,直到命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典藉,外道經書與真理不相應,與開悟證大涅槃(梵語nirvana)毫無相干,有障礙佛道,致使墮落天魔外道的窠臼,因而難以自拔,沉淪六道,生死浪跡天涯,受無量之苦痛,是故歸依法寶之後,慎勿歸依外道典籍,應知歸依法,以法為師。

再其次,就是歸依僧寶,歸依僧當以僧為師,我們歸依了僧寶,不僅是為我們歸依的師父要歸依他,歸依師只不過代表三寶為我們歸依而已,為我們授證三歸依,並非僅僅歸依某一位法師而已!

有很多僧俗都有此誤解歸依意義,在家人都說我歸依某某法師,出家人都說某某是我的歸依弟子,在這種情況之下,或多或少在心靈上會產生分別心,而帶來彼此格格不入的執著性,會把歸依三寶實質的本意,分崩離析,捨大取小,廢公為私,豈不是很可悲!很可嘆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歸依僧是歸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僧寶當下都歸依之,如此歸依方是真歸依,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能夠如此而發心歸依三寶,才能符合歸依三寶實際意義。

那麼,十方諸佛讚歎,與諸佛法相契應,十方聖賢僧加被,十方諸大菩薩護持,天龍八部擁護,切記!切記!

歸依了僧寶之後,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徒眾,若是歸依了三寶,亦然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雖然日夜精進用功修持,也困難得到真實利益,因為邪正不分,佛道與魔道弄不清楚,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解脫輪迴呢?學道者有如是正知正見,就不愧是佛門三寶正信弟子矣!

第二點:歸依三寶之後,當下就是佛門在家弟子,應該有正確的正信佛法觀念才對,一般社會人士,沒有學佛的人,對正信的佛法不明白,一談到歸依三寶,心裏馬上就產生錯覺的恐懼,因此,不敢來歸依三寶,這種無知的恐怖陰影,致使他遲遲沒有勇氣來歸依佛門,我把它歸納起來,認為有四大因素的無知障礙,因而不敢歸依佛門:

1.一般人都認為歸依三寶,就是要開始吃素,這種觀念當下就錯啦!歸依三寶之後,並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吃素食,所以諸君不用擔心,不用恐懼不安,嚴格立場來說,一定要到受大乘菩薩戒的時候,才有硬性規定要吃素食。

同時,依照五戒(梵語panca silani)乃至比丘戒的律制,並無素食的要求,更何況初入佛門的三歸依者,素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美德,素食乃是戒殺精神進一步的具體表現,如果大家受完三歸依之後,能夠發大心願,不食眾生肉,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善舉,真是菩提心的大展流露。

2.一般人都認為歸依三寶之後,就是不能男婚女嫁,這種無知的陰影,令無知者不敢歸依,這實在很嚴重的謬論,歸依三寶不但沒有約束我們不能男婚女嫁,歸依三寶只不過是做為佛門的在家弟子而已!並沒有管制歸依者不能婚嫁。

有一次我在慈航寺說法,說完佛法下座之後,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女老師,尚未嫁人,走到我面前:

很穩重又害羞的問我:『師父!我想要歸依三寶,歸依三寶之後,我可以嫁人嗎?』

我說:『歸依三寶之後,當然可以嫁人啊!歸依三寶沒有規定我們不可婚嫁,盡管放心,不要憂慮不安,但是呢?只要不嫁兩個丈夫就好啦!不然會惹禍臨身,痛苦萬千,追悔莫及,中外古今以來,皆是一夫一婦較為幸福美滿,知道嗎?』

她說:『師父啊!根據你這麼說的話,歸依三寶可以嫁人,師父!我要歸依三寶,做為佛門在家弟子,坦白的說,過去我都生活在錯誤的觀念當中,以為歸依後不可嫁人,一直都不敢入佛寺歸依三寶,今日恍然覺悟,懇請師父為我授三歸依,成為佛陀的在家三寶弟子!』像這種類似情況很多,不勝枚舉。

3.一般人認為歸依三寶之後,都以為非要出家修行不可,因此,心裏又生障礙了,又沒有福報來歸依佛門了,諸君要明白,我佛門弟子有兩大類:

一者出家佛門弟子

經過剃度而露出僧相,受過三壇大戒者,是名出家佛門弟子,出家(梵語pravrajya)者: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自度度人,為成就佛道而努力不懈,出家就不能男婚女嫁,男婚女嫁就不能稱為佛門出家弟子。

二者在家佛門弟子

 

在家佛門弟子的條件要受過三歸依,受過三歸依就是名副其實的佛門在家弟子,在家佛門弟子可以男婚女嫁,無妨,同時受歸依之後,並沒有硬性要求我們去出家修行,這點可不必生憂惱,因為在家弟子畢竟是在家弟子,不是出家佛門弟子,請放心!

如果在家弟子,自己認為出家的因緣成熟,想要出家的話,那麼佛教的大門,無時無刻都非常歡迎諸君的光臨,剃度而現出法王相,因而行菩薩道,自度度人。

4.有一些人,認為一生作惡多端,過去、現在亦然還在為惡當中,深感罪惡無量,因而內心起了自卑感、罪惡感、墮落感、自暴自棄感、於是不敢面對善良的一面而邁進,自以為無藥可救,心裏產生了無形的圍牆,阻礙了自己,不敢來歸依三寶,於是永遠漂流在三寶門外,孤苦伶仃,如同浪子無家可歸,如此之輩,內心自生障礙故。

在大聖佛陀的啟示之下,一個人作了多大的罪惡,只要誠懇的悔過,由衷的發露披陳懺悔,痛改前非,浪子回頭,這是難能可貴的,有這份勇氣與魄力,亦堪稱大丈夫之行為表現,這種具體的表現是值得嘉許的,可讚歎的,可鼓勵的。

此時,若要歸依佛門,佛教大門也同樣他而開放著,歡迎這位有勇氣與魄力的仁者,棄邪歸正,棄暗投明。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阿闍世王子,被提婆達多所煽動,因而心起了貪圖王位之念,將其父王頻婆娑羅王關閉於地下監牢裏,又令食物斷絕,不久其父王因飢餓而逝世。

阿闍世王子為了登上王位,心生起惡毒之念,將父王活活的關斃於地牢,自己做了國王,將自己的親生父王害死,這是屬於大道不孝的罪惡,過了一段歲月之後,害死父王的業障開始現前了,立不穩,臥不能眠,心神恍惚,因而他的身上又生滿很多的癰,也就是皮膚紅腫而出膿的瘡毒。

害死父王的陰影,時常在腦海裏浮現,心裏不斷有著悔恨的負擔,自己也知道是企圖害死父王的罪惡在浮現所致,日夜睡在床上,深感恐懼不安,憂愁苦悶,生大苦惱,內心不得安寧,自己所犯的是忤逆重罪,不久就要墮入地獄(梵語maraka),受罪煎熬。

正在惶恐無主之際,即時想起當今的大聖佛陀,是世界的明燈,佛陀是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h)的慈父,佛陀出現於人間,是難遭難遇的,佛陀是苦海中的舟航,是六道眾生的歸依處,佛陀是無上醫王,我應該即時起身,到佛陀說法處哀求懺悔。

於是提起沉重的腳步,迫不及待的想要面見佛陀,不久即到了佛陀靜坐的講堂中,佛陀此刻端身坐在獅子座上,四周環繞著無量弟子,燈火明亮,香煙繚繞,阿闍世王看到佛陀的莊嚴法相,面如滿月目如蓮,身心安祥,清淨無為,與世無爭。

阿闍世王(梵語Ajatasatru)看到這種場面的修道氣氛所驅使,慚愧心流露了,情不自禁的涕淚嚎哭,往佛前撲衝直奔,顛仆不已,身軀擦傷無數,一幅狼狽可憐相,唯有他自己才能體會得到,摔倒在地上,連忙又爬了起來,跪在佛陀的法座前,生大慚愧心:

低下頭來說道:『慈悲的佛陀啊!像我樣極惡無道的人,為了貪求國王之位,竟然把父王關在地牢,令其飢餓而斃,我殺害我無罪的父親,罪惡貫滿,我後悔已來不及了,現在身心不得安寧,唯願佛陀慈悲開示佛法,救濟苦痛無知的我,令我心結釋放,以得解脫。』

佛陀很安祥的對阿闍世王說:『大王!你來的正好,我等待你好久了,你注意聽著,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二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現在,大王悔過的機緣成熟,世間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做錯的時候,知過必改,就是一個好人,我如來的法門是廣大無邊的,懺悔能得清淨。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懺悔得清淨,清淨心是十方諸佛所尊、所歸、所護、大王能發自內心披陳悔過,起大慚愧心,虔誠發露,即可消罪除愆。

大王啊!罪性本空由心造,罪業是沒有本體的,是無自性的,是空幻的,是無常的,是緣生緣滅的,能以大智慧體悟心與罪本是空幻不實,這就是真實的懺悔,知道嗎?』

大王聽了佛陀清涼的法音,當下心結即時頓除,恍然覺醒,內心清涼無比,正當此時:

佛陀接著又說:『過去的事已經過去,時間總是會過去的,罪過與痛苦的情景,會隨著光陰的流轉消逝而去,過去的事實,已無法挽回,這就是人間的真相,自古以來,每個人都逃不了無常的侵蝕,無常能吞噬罪惡與痛苦的情景,無常也能吞噬快樂與美好的情景,無常(梵語anitya)是世間上最公正的真理。

同時,大家對無常也是無可奈何的,也是最平等的,誰也逃避不了無常的事實,能夠體會無常的真相,內心對世間一切順境與逆境,當下就不會產生強烈的執著與懷念。

既然無執著與懷念人世間的情景,心即無動念,心無動念即無心,無心即無滅心,無滅心即可入不生滅心,證入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體悟無為法,證入無為果,你就可以解脫得度啦!』

阿闍世王又聽了佛陀的開示法要,如雷大響,如扣大鐘,鐘聲一響,喚醒了苦海夢中人,對自己的新生命充滿了希望與信心,歡喜踴躍,得未曾有的法樂,一切迷妄無知的烏雲,一掃而空,如晴天萬里,無量劫以來的善根齊同發露。

阿闍世王感激佛陀的開示佛法,法音震醒了他的迷妄,因此,激動得又涕淚哽咽不已!在這種情況之下,善根流露,浪子回頭,阿闍世王請求佛陀慈悲,終於歸依(梵語sarana)了大聖佛陀的座下,因而得救了。

像這樣作惡多端,五逆十惡的大魁首,可說罪惡深重無底的人,佛門慈悲平等法門,不排斥、不拒絕,亦然接納他們的棄邪歸正,棄暗投明,來歸依三寶,成為佛門正信三寶弟子,早日覺悟,共登解脫彼岸。

第三點:歸依三寶之後,要做個正信的三寶弟子,絕對不可崇拜鬼、神、魔、及低級魍魎魑魅之類,也就是天魔外道,為什麼佛門弟子不可再去拜鬼神外道呢?因為鬼神外道也是六道輪迴之一,是免不了有生死輪迴的,痛苦憂傷亦然存在,也是凡夫眾生之一。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欲求得解脫,不要與外道神鬼共聚同混,僅管攀緣相處美好,三界(梵語trayodhatavah)輪迴亦未脫離,虛度光陰,與開悟證果無關,外道思想觀念偏激,神教色彩濃厚,打殺符咒,呼風喚雨,怪力亂神,乩童扶鸞,有障礙佛道。

佛經法:『一切鬼神假借佛菩薩名義,來自稱自己是某佛某菩薩降世降筆,這都是外道之鬼神所為,莫上鬼神當。』

佛陀慈悲早就呼籲我們了,佛菩薩絕對不會來人間降筆,扶鸞的,佛菩薩來人間都是示現出家眾或在家眾,而具備有正知正見,佛菩薩來人間度眾生,不會說他是某佛某菩薩示現的,切記!切記!

絕對不會有所謂:佛道分不清的現象,不會有三教合一的觀念產生,更不會有五教合一的思想混亂,各個宗教的教義都有所差別,差距懸殊不可對比,教理教義格格不入,三教如何合一?五教如何合一?

我們可以客觀的,拿出各宗教的教義與教理比較一番,就很明顯的發現教義教理太懸殊了,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教義,回教有教的教義,儒家有儒家的道理存在,道教有道教的教義,佛教有佛教的教義教理。

我們在學道的歷程不可太籠統,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牽強附會;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對就是不對,對就是對,說明白一點就是:

孔子不是耶蘇,耶蘇不是孔子,老子又不是釋迦牟尼佛,穆罕默德又不是孔子‧‧‧依此類推而知、教義差距使得你都不敢領教,怎麼會三教五教合一呢?

譬如說:基督教說天地萬物是上帝所創造的,飛禽走獸是供給人類所食用;這種論調完全與佛教的教義格格不入,三教合一,五教合一,請問外道的行者,你如何把三教五教來合一呢?

外道的行者又不是三教五教的教主,教主不是你,你不是教主,千萬不要自作主張,把五教教主撮合一團說,三教五教的教主會叫冤枉呀!冤枉呀!因此,盼望外道的行者,早日棄邪歸正,浪子回頭。

眾生邪知邪見,個性剛強,難調難伏,自己造罪造業而不自知!還自以為是正確,一旦果報來臨,還是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了這個果報。

不要搞錯了,不要自作聰明,自編自導自演,說因果犯因果,耽誤了人類的思想觀念,讓人類產生錯覺作用,因而沉淪於無量痛苦中,罪過無量,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正當如是。

佛教根本上,就不是這樣而說,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之後,證悟了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世界,皆由眾生業力所感召,因而有如是世界的成立。飛禽走獸也是六眾生之一,皆不可殺,六道眾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將後皆有成佛之時,只因業力的感應果報而已!殺生喪失大慈悲心,與眾生結下不可解的恩怨仇敵。

諸君冷靜思惟一番,如果明智之人,這麼一比較之下,心裏必定能即時恍然覺悟;世界五大宗教,其教義有共通點,有不共通點處,有些甚至不能溝通呢?如何來合一呢?實在令智者所憐愍,所同情!

我們沒有看過如來的經典,盲從無知,往往都會被外道鬼神所騙了,現在有很多外道善用欺詐手段,來接引入教,罪過無量,譬如開沙、扶鸞,說是南海古佛,觀世音菩薩降、濟公降、關公降、釋迦佛降‧‧‧。

這種跡象產生,早在三○一一年前,佛陀就為我們慈悲說過了,眾生無機緣聞法,還迷惑於外道鬼神之中,自己還自樂洋洋,法身慧命被邪見思想毒化,心靈已經腐化不堪而不自覺,是名不幸。

外道神鬼也是障道因緣,是故,大聖佛陀告訴我們歸依三寶後,不要再歸依外道,外道境界頂多到天界,天界的壽命是有限度的,天福享盡,命終還是墮落六道輪迴圈內,天界最高處,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能達八大劫之久,壽盡福盡,還是免不了墮落輪迴之難,所以天界也不是歸依處。

佛門中有句話說:『佛門弟子不昇天,昇天非佛門弟子!』

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昇天不究竟,尚有墮落之日,有沉淪之危,非我佛門弟子所歸依處,切記!莫放逸!歸依佛法僧三寶,才能徹底的使人逐漸走上離苦得樂,破迷妄得覺悟,轉凡夫地入如來地,究竟圓滿無上菩提。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學佛為什麼要歸依三寶?
第3頁:歸依三寶有限制或忌諱嗎? 第4頁:歸依的意義
第5頁:何謂三寶? 第6頁:三寶有何分類?
第7頁:三寶有六義 第8頁:歸依三寶的次第
第9頁: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 第10頁:歸依三寶應有的認識
第11頁:歸依三寶的功德與利益 第12頁:歸依三寶後,心靈感受如何?
第13頁:歸依三寶後,如何護持三寶? 第14頁:未歸依佛門者 令速歸依佛門 早登覺悟彼岸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