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居士編

佛學常見辭彙 陳義孝居士編

五畫

[日期:2010-07-18] 來源:轉載  作者:陳義孝居士編/竺摩法師鑑定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五畫

【去執】 去掉對一切事物、理論、思想以及意見等的固執。

【平等】 沒有高下貴賤深淺等的差別。

【平等心】 對一切眾生愛念相同毫無怨親的分別。

【平等法】 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平等王】 閻魔王的別名,因他公平司理罪福之業。

【平等覺】 如來的正覺,因如來的正覺無高下淺深的分別。

【平等觀】 天台宗三觀中假觀的別名。止觀說:「從空入假名平等觀。」

【平等性智】 如來四智之一,即轉末那識的我見,證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世】 1.世界的簡稱。2.時的別名,如過去現在未來都叫做世。

【世界】 又名世間,即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佛經以過去現在未來為世,東西南北上下為界,由此可見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國土,不但有東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滅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

【世依】 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依怙的大聖人。

【世法】 世間之法,亦即因緣所生之法,可毀之法。

【世相】 世間的事相。

【世尊】 佛的尊稱,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世親】 菩薩名,或譯天親,為無著菩薩之弟,生於佛滅後九百年間的印度阿踰陀國,造俱舍、唯識等大小乘論五百部,被號為千部論主。

【世諦】 又名俗諦,或世俗諦,是世間的真理的意思。

【世眼】 佛的別名,因佛能開世人之眼,令見真理。

【世間】 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謂世間,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裡,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地為世間,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世間法】 指凡夫眾生一切生滅有漏之法。

【世間解】 佛十號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間的一切情狀,故號為世間解。

【世間禪】 三種禪定之一,即色界無色界的禪定。

【世間相常住】 法華經說:「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意謂從法性本位來看,則世間一切法相皆不離法性,諸法相相,無非是常住之相。

【世俗諦】 又名世諦,或俗諦,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世出世間】 世間和出世間。世間是眾生的世界;出世間是佛菩薩的世界。

【世智辨聰】 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聰明,辨聰是用凡夫的小聰明去辨論是非。

【世智辨聰難】 八難之一。

【主宰】 我的意思。唯識論說:「我謂主宰」。

【乏道】 沙門自謙的話,義與貧道同。

【他力】 佛菩薩的願力加被於人。

【他心智】 十智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在六通中,叫做他心通。

【他心通】 六通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

【他受用土】 法相宗說佛的報土有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兩種。見報土條。

【他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受用身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之別,他受用即由平等智所示現的微妙淨功德身,係為住十地菩薩所現之身。

【他化自在天】 簡稱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變現樂具,假下天化作,自在遊戲,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頂,為欲界之主,與色界摩醯首羅天,同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出期】 出離生死苦惱的日期。

【出離】 出離生死而證涅槃。

【出慧】 出離生死的智慧。

【出要】 出離生死的要道。

【出息】 呼出的氣息。

【出世】 1.諸佛為救濟眾生而出現於世。2.跳出世間不再受生死。

【出世法】 出離世間之法,亦即斷惑證真或帶業往生。

【出世心】 出離世間的心,亦即無煩惱的無漏心。

【出世果】 出離世間的果報,亦即不生不滅的涅槃。

【出世間】 一切生死之法為世間,不生不滅之涅槃為出世間,如苦集二諦是世間,滅道二諦是出世間。

【出世間法】 又名出世間道,即是出離有為迷界的道法。

【出世間道】 與出世間法同。

【出世間禪】 修次第三觀,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入假,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禪。

【出世間上上禪】 於一法中,圓觀空假中三諦,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異,是名出世間上上禪。

【出世大事】 佛出現於世的大事因緣。

【出世本懷】 釋迦如來出現於世的本意。

【出家】 出離煩惱之家,亦即出離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門的淨行。

【出家二戒】 出家人所應受持的二種戒,即十戒與具足戒。

【出家四願】 釋迦佛初欲出家時發了四個誓願,即願濟眾生困厄、願除眾生惑障、願斷眾生邪見、願度眾生苦輪。

【出纏真如】 二真如之一。見二真如條。

【加力】 佛菩薩的加被力。

【加被】 保佑的意思。

【加行】 修行人準備入修道正位時,須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為加行。

【加行位】 唯識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於十迴向之後,修四尋思觀,得暖、頂、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加行果】 四果之一。大毘婆娑論說:「加行果者謂不淨觀,或持息念,為加行故,漸次引起盡無生智。餘加行果類此可知。」

【加行善】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與方便善及修得善同義。

【加行道】 暖、頂、忍、世界一為小乘之四加行位,大乘行則在十回向後,由加行位進入見道位。

【加持】 指加工持誦,工夫增上。

【加持身】 依加持而顯現的佛身,即應身。

【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誦經布施供養等,都叫功德。

【功德田】 三福田之一,謂人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就可以成就無量的福報。

【功德香】 共有五種,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因此五香能顯出法身來,所以又叫做五分法身香。見五分法身香條。

【北俱盧洲】 佛經所說四大洲之一,在須彌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樂,壽足千年,洲形正方。

【北拘盧洲】 見北俱盧洲條。

【半齋】 半日的齋戒。

【古佛】 古時的佛。

【古德】 古時的大德。

【叫喚】 八熱地獄中之第四獄名,在此地獄中受苦的眾生,因不能忍受地獄中激烈的痛苦,無不啼哭叫喚,故名叫喚。

【台宗】 天台宗。

【台教】 天台宗的教門。

【四一】 天台宗開顯法華經有四種的獨一無二,叫做四一之開顯。一、教,法華經所說的教法,只說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華經所說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薩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華經所說行法的人,都是開其佛知見的菩薩,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開佛知見的人,所證都是諸法實相,叫做理一。

【四土】 又名四佛土,即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淨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四力】 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

【四心】 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見四無量心條。

【四忍】 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順逆境,先須調伏其心;柔順忍是調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緣,不須勉強抑制自然能忍,此時之心,柔和善順,同塵和光;無生忍是聖位中的人,達一切法本自不生,情與非情,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因此於無性法中,忍心不動,親證無生;寂滅忍是果位聖人,徹證涅槃寂滅境界,動靜二相,皆契如如。

【四身】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與智慧佛即報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與自受用身即報身,變化身即化身。3.法身、報身、應身、化身。本來應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應身,這裡把它們分開來,是因為應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時化現的佛身。

【四劫】 1.成劫、住劫、壞劫、空劫。2.壞劫、成劫、中劫、大劫。

【四有】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於諸趣中投生的一剎那;本有是在一生的過程中,除去生時一剎那,死時一剎那之外,中間的壽命;死有是指死時的一剎那,其時間僅限於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後世未生中間的中陰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眾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種有。

【四事】 1.衣服、飲食、臥具、湯藥。2.房舍、衣服、飲食、湯藥。

【四果】 1.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於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羅漢。

【四苦】 生、老、病、死。

【四恩】 父母恩(家庭)、眾生恩(社會)、國土恩(國家)、三寶恩(宗教)。

【四位】 律宗對菩薩經三大阿僧祇劫,歷五十二位,另判為四位,以統攝之,即願樂位、見位、修位、究竟位。茲列表說明如下:

    ┌願樂位  願樂信解,自利利他,此當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見位   為見道位,此當初地。    ├ 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為修道位,此當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漸進至於佛地,此當八地至妙覺,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四等】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捨之四無量心。

【四相】 1.生相、住相、異相、滅相。生相即由無而有;住相即成長之形;異相即衰老變壞;滅相即最終滅亡。此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不息,此滅彼生,此生彼滅。2.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見我人四相條。

【四倒】 見四顛倒條。

【四塵】 色、香、味、觸。

【四修】 淨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禮念彼佛和聖像,無有懈退;二、無餘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具修而無缺少;三、無間修,即勇猛精進,無有間斷;四、長時修,即數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種如來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所成,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眾生的智慧;妙觀察智是轉有漏的第六識所成,為佛觀察諸法及一切眾生根器而應病予藥與轉凡成聖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轉有漏的第七識所成,為佛通達無我平等的道理,而對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的智慧;大圓鏡智是轉有漏的第八識所成,為佛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淨圓明,洞徹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2.指羅漢的四智,即悟四諦之智,證羅漢的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生已盡是苦諦之智,梵行已立是滅諦之智,所作已辦是道諦之智,不受後有是集諦之智。

【四依】 1.指行四依,即冀掃衣、常乞食、樹下坐、腐爛藥。此四種法,是入道之緣,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四取】 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欲取是貪欲取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之境;見取是妄計取著五蘊之法為我見邊見等;戒取是取著執行非理之禁戒;我語取是取著發自我見我慢等之說法。

【四洲】 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東勝身洲其狀如半月形,其人身形勝故,名勝身洲;南贍部洲其狀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稱南閻浮提,閻俘即贍部樹,此洲有此樹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貨洲其狀周圓,其地多牛,以牛為貨易,故名牛貨;北俱盧洲其狀方正,此洲人壽皆千歲,衣食自然,惟無佛法,故列為八難之一。

【四界】 即地水火風四大。

【四衍】 四乘。衍就是乘的意思。

【四欲】 情欲、色欲、食欲、淫欲。

【四道】 四條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謂先於三賢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學之位。二、無間道,謂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為正斷煩惱之位,因不為惑而間隔,故名無間道。三、解脫道,無間道後而生一念之正智,為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脫煩惱之正智,故名解脫道。四、勝進道,解脫道之後更進一步,為定慧增長之位。

【四眾】 1.指佛說法時聽者共有四眾,即一、發起眾,發起講經的人;二、當機眾,常時跟著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響眾,如他方來助佛宣揚佛法的菩薩;四、結緣眾,如一般下根的薄福眾生。2.指出家之四眾,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3.指僧俗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四教】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以上藏通別圓四教,是化益眾生的法門,故名為化法。見化法四教條。2.指化儀四教,即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為化儀。見化儀四教條。

【四障】 惑障、業障、報障、見障。惑障就是貪瞋痴慢疑等之思惑;業障就是身口意三業所造成之惡業;報障就是三惡趣所受之苦報;見障就是各種顛倒執著與邪見。

【四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漏是煩惱的別名。

【四曼】 四種曼荼羅。一、大曼荼羅,指佛菩薩之莊嚴色身而言,如雕刻塑繪之像皆是,若廣義言之,則十界有情之身乃至萬法色相,都是大曼荼羅。二、三昧耶曼荼羅,指佛菩薩所持之標幟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攝一切器世間。三、法曼荼羅,指佛菩薩之種子及真言等而言,又佛菩薩之名號,經典之文義,推而至於一切言語、文字、名稱、記號,都是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指佛菩薩之一切威儀動作而言,若廣義言之,則吾人乃至萬物之業用動作皆是。

【四論】 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

【四緣】 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因緣是種子與現行,相薰習義,為生果的原因;等無間緣是前念與後念,必須次第相續而起,體用齊等,而無間斷;所緣緣之上緣字是攀緣之義,心識為能緣,境界為所緣,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見相二分,俱起為緣;增上緣是謂於此法,增強其力用,使其得生。在這四緣中,色法的生起但須因緣及增上緣,心法的生起,則須四緣具足。

【四魔】 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煩惱魔指貪瞋痴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四墮】 即殺盜淫妄等四波羅夷罪。

【四機】 人天機、二乘機、菩薩機、佛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人天機;厭惡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機;先人後己慈悲仁愛是菩薩機;於一切諸法觀中道實相,以頓斷諸惑而出生死是佛機。

【四難】 值佛難、說法難、聞法難、信受難。

【四覺】 本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本覺是眾生本來具足的覺悟;相似覺是始覺之初發類似真覺的覺悟,在別教是三賢位,在圓教是十信位;隨分覺是隨斷一分無明而隨得一分的覺悟,在別教是十地,在圓教是十住以上;究竟覺是至極究竟的真覺,也就是如來至高無上的覺悟。

【四微】 色香味觸四種極微分子。此四微是色法(物質)的元素,依此四微而成地水火風四大。

【四諦】 又稱四聖諦。見四聖諦條。

【四諦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賢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徹見四諦真理,更進而達頂位,須觀四諦十六行相,每一諦皆有四種行相,要一一觀之分明方可。茲將四諦十六行相列表說明如下:

       ┌苦:(觀此身是苦)

       │空:(觀因緣所生故空。)

  ┌苦 諦─┤無常:(觀因緣假成,故生滅無常。)

  │    └無我:(觀因緣假成,故無我體。)

  │    ┌集:(觀招集苦果。)

四 │    │因:(觀苦果之因。)

諦 │集 諦─┤生:(觀苦果生,相繼存在。)

十 │    └緣:(觀諸緣成就苦果。)

六─┤    ┌滅:(觀諸漏已盡,生死斷滅。)

行 │    │靜:(觀三毒皆無,此心不亂,有明照作用,故靜。)

相 │滅 諦─┤妙:(觀出離三界,無諸憂患,故妙。)

  │    └離:(觀一切災害,皆已遠離。)

  │    ┌道:(觀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諦─┤行:(由此萬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聖道,以出生死。)

【四生】 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人類是;卵生是在卵殼內成體之後才出生的生命,如鳥類是;濕生是依靠濕氣而受形的生命;如蟲類是,化生是無所依托,只憑業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諸天和地獄及劫初的人類是。

【四生百劫】 謂聲聞乘行人,快則四生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慢則要一百劫的加行才能獲得道果。

【四向】 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意思。見四向四果條。

【四向四果】 一、須陀洹向及須陀洹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即入聖人之流,此位須斷盡三界八十八使見惑方能證得。當未斷盡時皆為向,已斷盡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謂其當於欲界的天上人間,各來受生一次,此位斷盡三界見惑外,須更斷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證得,當斷一至五品時皆為向,已斷盡第六品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華譯為不來,謂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證得,當斷盡七八品時皆為向,已斷盡第九品為果。四、阿羅漢向及阿羅漢果,阿羅漢華譯為殺賊,應供,不生等義,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須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並色無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證得,未斷盡上二界七十二品時皆為向,已斷盡則為果。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潮濕為性,火以溫暖為性,風以流動為性。世間的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體的毛髮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便利等是潮濕性的水大;溫度暖氣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

【四大種】 四大是地水火風,因它們周遍於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種。

【四大分散】 地、水、火、風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質),所以叫做四大,人們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風之堅、濕、煖、動等性所構成的。此四大種性如果不調和,肉身就會散壞分散。

【四大本空】 四大是地水火風,為一切萬法的原素,一切萬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萬法即歸於壞滅,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沒有真實的自體,所以說四大本空。

【四大名山】 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此四大山都在中國,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為觀音菩薩的道場,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峨眉山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九華山為地藏菩薩的道場。

【四大不調】 謂身體上地水火風不調和,係生病的別名。

【四大部洲】 在須彌山四周有四個大洲,東邊的叫東勝身洲,南邊的叫南贍部洲(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地方),西邊的叫西牛貨洲,北邊的叫北俱盧洲。見四洲條。

【四大部經】 禪林以華嚴、涅槃、寶積、般若四經為四大部經。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葉等為四大弟子。

【四大菩薩】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四分】 唯識宗對於心境的關係,認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宗】 南山之四分律宗。

【四分律】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內,又分為二十犍度。茲列表說明如下:

        

    ┌初分前部──────────────僧戒本───────┬止持

  四 │                                                        │

  分─┤初分後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後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王】 指四天王。須彌山腰,住著四天王,各護一洲,因稱護世四天王天,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東為持國天,南為增長天,西為廣目天,北為多聞天。

【四王忉利】 四王天與忉利天。

【四行】 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四行相】 觀苦諦之苦、空、無常、無我等之四種行相。

【四佛土】 見四土條。

【四佛知見】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四住】 四住地的簡稱。見四住地條。

【四住地】 簡稱四住,即三界內的見思煩惱。一、見一切住地,是將三界的見惑,彙集為一地,故名見一切。二、欲愛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愛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愛住地,是無色界的思惑。

【四法】 1.指法寶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詮的義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2.指菩薩修行的四法,即不捨菩提心、不捨善知識、不捨堪忍愛樂、不捨阿練若。3.指信、解、行、證。

【四法界】 華嚴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四法界觀】 觀四法界的行法。

【四法印】 小乘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諸法實相印,合稱為四法印。

【四法不壞】 正受心、金剛、佛舍利、光音天宮殿。因此四法不會毀壞,故謂四法不壞。

【四事】 1.衣服、飲食、臥具、湯藥。2.房舍、衣服、飲食、湯藥。

【四事法門】 入禪思門、入智慧門、入總持門、入辯才門。入禪思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先入於禪定以觀察眾生的根機;入智慧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先以智慧照了義理,以令聽者生起法喜的心;入總持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對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對諸惡法持之不使產生,以此心生眾生之善及遮止眾生之惡;入辯才門是菩薩將要說法時,對一切佛法的義理,辯說無礙,以便開發一切眾生的心,共入正道。

【四空】 又名四無色,即無色界的四空處。見四空處條。

【四空天】 又名空處天,即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無業果色,故無身質,又正報無有色蘊,依報亦無國土宮殿,故曰無色界。

【四空定】 又名四無色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心想出離患難重重的色(色蘊物質)的牢籠,於是捨色想而緣無邊的虛空,做到心與空無邊相應;識無邊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外在的虛空,於是捨虛空而緣內在的識,做到心與識無邊相應;無所有處定是行人又厭棄其識,而觀心識無所有,做到心與無所有相應;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無麤想(非想)又非無細想(非非想),做到無所愛樂與清淨無為的境界。

【四空處】 又名四無色,或無色界,即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乃修四空處定的人所得的正報,因此四處的眾生於五蘊中無色蘊,只有受想行識的四蘊,亦即無物質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故名無色界,或四空處。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種德,即常、樂、我、淨。常者,涅槃之體,恆常不變,沒有生滅;樂者,涅槃之體,永遠寂滅、安閒、受用、無絲毫的煩惱;我者,涅槃之體,得大自在,沒有絲毫的束縛;淨者,涅槃之體,解脫一切的垢染,非常清淨。

【四德處】 慧德處、實德處、捨德處、寂滅德處。慧德處是謂由於聽聞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實德處是謂有了大智慧才能見到真諦的空理;捨德處是謂見了空理便能捨掉煩惱;寂滅德處是謂捨掉了煩惱心才能得到寂滅的境界。

【四德樂邦】 具有四種德的安樂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樂我淨的四德。

【四禪】 見四禪天條。

【四禪天】 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即梵眾、梵輔、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須段食,故無鼻舌二識,惟有樂受,與眼耳身三受相應,喜受與意識相應。二、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即少光、無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無前五識,僅有意識,因之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三、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即少淨、無量淨、遍淨等三天,此三天識受皆與二禪略同,但意識怡悅之相,較為淨妙。四、前五識俱無,亦無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名為四禪,即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經說,初禪天人,因他們心中有粗細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災;二禪天人,他們對於禪定,生喜樂心,所以外面有水災;三禪天人,他們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風災;惟獨第四禪,所有內外過患,一切均無,所以諸災不能到達那裡。

【四禪定】 四種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禪天的禪定。見四禪天條。

【四禪八定】 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四聖】 佛、菩薩、緣覺、聲聞。因此四者都是聖人,故稱四聖。

【四聖諦】 又名四真諦,或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說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苦是現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諦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說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樣來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於凡夫自身的愚痴無明,和貪欲瞋恚等煩惱的掀動,而去造作種種的不善業,結果才會招集種種的痛苦;滅諦是說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歸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樂、寂靜的境界;道諦是說明人要修道才能證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種,主要是指修習八正道。此四聖諦括盡了世出世間的兩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滅是果,是悟界的因果。茲列表說明如下:

    ┌苦 諦(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諦(迷的因,即苦因)┘─────世間的因果

  聖─┤

  諦 │滅 諦(悟的果,即樂果)┐

    └道 諦(悟的因,即樂因)┘─────出世間的因果

【四重】 見四重禁條。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棄、四波羅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盜戒、犯殺人戒、犯大妄語戒。

【四重罪】 見四重禁條。

【四重八重】 比丘戒的四波羅夷罪與比丘尼戒的八波羅夷罪。

【四重五逆】 四重罪與五逆罪。

【四食】 四種長養支持身命的東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質的食糧;二、觸食,即感官與外境的接觸;三、識食,即知覺;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時】 一、天食時,即清晨,清晨是諸天的食時;二、佛食時,即午時,午時是三世諸佛如法的食時,過午則非時食;三、畜生食時,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時;四、鬼神食時,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時。

【四增盛】 在增劫時期有四種的增盛,即壽量增盛(人壽由千歲增至八萬歲)、有情增盛(人口由萬人增至無數量)、資具增盛(穀物果實等非常富饒)、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諸道品)。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別名。見四善根條。

【四不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無因生是法不由無因而生。

【四不退】 1.淨土門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於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四、處不退,生西方淨土的人不更退墮穢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從此不生邪見;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從此不入二乘;三、證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證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為和無為之行皆能修持。

【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無病不可得、長壽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四不可輕】 一、太子雖小,當為國王,故不可輕。二、蛇子雖小,毒能殺人,故不可輕。三、小火雖微,能燒山野,故不可輕。四、沙彌雖小,能得聖而有神通,是最不可輕。

【四不可說】 一、生生不可說,藏教說能生之因緣,所生之諸法,俱為實有,故云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說,通教說能生所生之當體即空,故云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說,別教說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別之事,故云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說,圓教說真如之理與十界之事無二,故云不生不生。上述四者之所以說不可說,那是因為此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證,不可以言說,其理本來是無說的。

【四不可思議】 世界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四天下】 須彌山東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須彌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四念住】 又名四念處。見四念處條。

【四念處】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身念處是觀身不淨;受念處是觀受是苦;心念處是觀心無常;法念處是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 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四正勝】 與四正勤同。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四無明】 一、纏無明,纏即纏縛,謂由於此無明之惑的纏縛,使人不能出離生死;二、隨眠無明,謂無明煩惱長時隨逐眠伏於第八阿賴耶識中;三、相應無明,謂意識緣於六塵之境,識與境相應,而起無明煩惱;四、獨頭無明,又名不共無明,謂未有六塵之境相對,而意識獨緣想六塵之境,因識與境不相應,無明獨起,所以叫做獨頭無明。

【四惡趣】 又名四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四邪命】 四種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維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種值田園,和合湯藥,名下食。二、仰觀星宿,推測盈虛,名仰口食。三、諂媚豪貴,遊說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術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為業者,名維口食。

【四梵行】 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因此四心為生於梵天的資糧,故名四梵行。

【四吠陀】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闍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讚歌,沙磨吠陀是祭祀儀式的頌文,夜柔吠陀是祭祀儀式的歌詞,阿闍婆吠陀是俗世相傳的咒術。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阿含】 四部阿含經,即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後,接著須修四諦觀。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之時,名為暖位;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名為頂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以佛覺為己心,如火欲燃,名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印持無所取之境,順忍所無取之心識,名為忍(暖位以佛覺為己心,頂位以自心為佛境,忍位則覺於中道);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然已到世間的最後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後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空。

【四熏習】 無明熏習、妄心熏習、妄境界熏習、淨法熏習。

【四煩惱】 與末那識時常相應的四種根本煩惱,即我痴、我見、我慢、我愛。

【四威儀】 行、住、坐、臥。

【四歸法】 歸佛、歸法、歸僧、歸戒。

【四識住】 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因上述四蘊為識所依所住,故名為識住。

【四顛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顛倒,無常認為有常;二、樂顛倒,以苦當作樂;三、淨顛倒,以不淨為淨;四、我顛倒,無我認為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無常顛倒,於涅槃之常而計無常;二、無樂顛倒,於涅槃之樂而計無樂;三、無我顛倒,於涅槃之我而計無我;四、無淨顛倒,於涅槃之淨而計無淨。

【四攝法】 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的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愛語攝是隨著眾生的根性,以溫和慈愛的言語相對,令他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的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的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社會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的情況下,而度化之。菩薩濟度眾生,必須先行此四攝法,使眾生愛我敬我信我,然後方能聽我勸導,修行佛道。

【四尋思】 一、名尋思,即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二、事尋思,即推求五陰等事,皆係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尋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別假立尋思,即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此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

【四尋思觀】 在大乘三賢和十聖的中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為進入初地的準備,所謂四加行者,即修四尋思觀,修之能得四如實智。見四尋思條。

【四無畏】 又名四無所畏,無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二種。見佛四無畏或菩薩四無畏條。

【四無量心】 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捨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禪定而修,則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無礙智】 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達無礙;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圓融無滯,為眾生樂說自在。

【四無礙解】 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礙辯】 見四無礙智條。

【四無閡智】 與四無礙智同。

【四種人】 順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順流者是順著生死而流轉的人;逆流者是發奮去除煩惱以截斷生死之流轉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於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四種死】 人死亡的四種因由,即壽盡財不盡死(壽命盡而死),財盡壽不盡死(因貧困而飢死凍死),壽盡財盡死(因貧困與壽命盡而死),壽不盡財不盡死(即各種的橫死)。

【四種我】 凡夫妄計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種往生】 正念往生、狂亂往生、無記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而得往生;狂亂往生是人在生時作惡多端,臨終時見到地獄之猛火一時俱來苦逼,於狂亂中,忽然遇到善知識教他作一聲或十聲之念佛,即得往生;無記往生是人於平日發心皈命於佛,到臨終時,雖然心神衰弱而成為無記(非善非惡),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臨命終時,雖然不能出聲唸佛,但中意念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往生。

【四種念誦】 1.一、音聲念誦,即發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即聲在唇齒之間;三、三摩地念誦,即定心一境而觀真言之文字;四、真實念誦,也是定心一境而觀文字的實相。2.一、音聲念誦;二、三摩地念誦;三、金剛念誦;四、降魔念誦。以上三者與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誦是內住悲心,外現瞋怒的一種高聲念誦。

【四種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即雖有種種的煩惱,但其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諸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聖者能親證,其性原是寂靜。二、有餘依涅槃,即生死之因與惑業雖盡,但猶餘有漏依身之苦果。三、無餘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與惑業已盡,同時連依身之苦果亦滅,使之畢竟不生。四、無住處涅槃,是斷所知障所顯的真如,所知障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無差別的道理,所以固執生死為可厭,涅槃為可欣,佛斷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時,對生死與涅槃無厭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於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於涅槃,以利樂盡未來際之有情,故謂之為無住處,利樂之用雖常起,而亦常寂,故稱為涅槃。

【四種資糧】 福德資糧、智德資糧、先世資糧、現法資糧。福德資糧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資糧即由修習正觀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資糧即由宿世積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資糧;現法資糧即在今生所修習之福智資糧。

【四種輪王】 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在增劫人壽由十歲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人壽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二大洲;人壽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及東勝身洲與西牛貨洲三大洲;人壽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了。

【四種平等】 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無我平等、人與所修法平等。

【四種布施】 筆施、墨施、經施、說法施。筆施是見人發心書寫經文,以筆施之,助成善緣;墨施是見人書寫經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緣;經施是刊印佛經,送人讀誦;說法施是說法使人聽了修因證果。

【四種成佛】 又名四滿成佛。見四滿成佛條。

【四種觀行】 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如來身。這是修行懺悔的人,為了滅除自己的罪業,方便而修的四種觀行。

【四種行人】 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四種總持】 法總持、義總持、咒總持、忍總持。法總持又名聞總持,即對佛的教法聞持不忘;義總持是對諸法的義理總持不失;咒總持是菩薩依定起咒,持咒神驗,袪除眾生的災患;忍總持是菩薩憑著實智,忍持法的實相而不忘失。

【四種緣起】 萬法緣起,有四種不同的見解:小乘教主張業感緣起,說一切萬法都是由於業力的感應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張阿賴耶緣起,說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的種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終教主張真如緣起,說由於真如隨緣,才會生出萬法來。一乘圓教則主張法界緣起,說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現未來,都盡成一大緣起。

【四種佛土】 1.唯識論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土。此中法性土是無色無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實佛自託的報土,他受用土是為初地以上的菩薩所示現的淨土,變化土是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示現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說的四種佛土。見四土條。

【四種莊嚴】 見四種瓔珞莊嚴條。

【四種三昧】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獨居靜室,結跏趺坐,捨諸雜念,專繫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睡蓋等障,當專稱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離此三昧。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為期,繞行念阿彌陀佛,無休息時,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佛。三、半行半坐三昧,即以七日為期,持咒旋繞,思惟實相,或依法華經,於三七日間,或行讀此經,或坐讀此經皆可。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隨自意三昧,其法於一切時中,一切事上,隨意作觀,不拘期限,但觀自心,念起則加覺照,而除滅之。

【四種三昧耶】 即殺盜淫妄之四波羅夷,因是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三昧耶。

【四種阿含經】 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

【四種瓔珞莊嚴】 一、戒瓔珞莊嚴,即以戒律莊嚴法身;二、三昧瓔珞莊嚴,即以禪定莊嚴法身;三、智慧瓔珞莊嚴,即以智慧莊嚴法身;四、陀羅尼瓔珞莊嚴,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即能總持善法以莊嚴法身。菩薩將以上四法莊嚴法身,好像世間的瓔珞莊嚴人身,故名瓔珞莊嚴。

【四十八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時,於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願。第一無三惡趣願,第二不更惡趣願,第三悉皆金色願,第四無有好醜願,第五宿命智通願,第六天眼智通願,第七天耳智通願,第八他心智通願,第九神境智通願,第十速得漏盡願,第十一住正定聚願,第十二光明無量願,第十三壽命無量願,第十四聲聞無數願,第十五眷屬長壽願,第十六無諸不善願,第十七諸佛稱揚願,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第十九來迎引接願,第二十係念定生願,第二十一三十二相願,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第二十四供具如願願,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第二十七所須嚴淨願,第二十八見道場樹願,第二十九得辯才智願,第三十智辯無窮願,第三十一國土清淨願,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第三十三觸光柔軟願,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第三十七人天致敬願,第三十八衣服隨願願,第三十九受樂無染願,第四十見諸佛土願,第四十一諸根具足願,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第四十三生尊貴家願,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第四十五住定見佛願,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四姓階級】 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權威;剎帝利是和婆羅門同樣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農商階級;首陀羅是被人使役的奴隸。

【四尋思觀】 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名尋恩謂推求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實;事尋思謂推求五陰等事,皆係心識上變似的相分,因緣所成,離識非有,無有自性;自性假立尋思謂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獨立性,皆不可得;差別假立尋思謂推求諸法名或事的差別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實。行者對以上四法尋求思察,皆假有實無,名四尋思觀,修此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

【四滿成佛】 信滿成佛、解滿成佛、行滿成佛、證滿成佛。於十信之滿位,決定信諸法之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名為信滿成佛;於十住之滿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無所怖,亦無所欣,是名解滿成佛;於十地之滿心,能除一切無明諸惑,菩提之願行皆具足,是名行滿成佛;於妙覺之佛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可思議之勝妙功德,是名證滿成佛。

【四類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雖為僧伽,但心猶有顧惜愛戀。二、身在家心出家,即雖在家受用妻子,但卻不耽染欲樂。三、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無顧惜愛戀。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四事供佛】 飲食、衣服、臥具、湯藥。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弘誓願是菩薩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記和實踐。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原係四種禪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開發神通。一、欲如意足,謂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二、念如意足,謂念念一心,住於正理。三、進如意足,謂精進直前,功無間斷。四、慧如意足,謂真照離妄,心不散亂。

【四如實智】 見四如實觀條。

【四如實觀】 大乘行人在三賢和十聖之間,尚須經過四加行,作為進入初地的準備,所謂四加行,即修四尋思觀,能得四如實智。行者對四尋思尋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觀為因,而生即可決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緣之四尋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變,假有實無,且也了知能取能緣的名等四法,亦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或四如實智。如實者,謂恰如真如實性,畢竟不可得。

【布薩】 華譯淨住,或長養。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說戒經,使比丘住於淨戒中,能長養善法;在家之法,於六齋日持八戒以增長善法。

【布薩日】 每月十五日與廿九日或三十日之兩日,是行布薩法之日。

【布施】 以自己的財物,分施給別人。布施有三種,即一、財施,即以財物去救濟疾病貧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勸人修善斷惡;三、無畏施,即不顧慮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別人的怖畏。

【布施偈】 又名三輪清淨偈,三輪是能施、所施、施物,清淨是對於三輪無念無所得。心地觀經所說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布施攝】 四攝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攝受他人。

【布施波羅蜜】 即六波羅蜜中之檀波羅蜜。見波羅蜜條。

【布袋和尚】 五代梁時浙江奉化縣布袋和尚,常露腹歡喜,手執布袋,禪機幽默,所以被稱為布袋和尚,相傳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外凡】 二凡之一。見二凡條。

【外典】 佛教以外的典籍。

【外空】 謂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為十八空之一。

【外教】 佛法以外的宗教或教法。

【外道】 於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稱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弘忍】 中國禪宗第五代祖師,湖北蘄州黃梅縣人,俗姓周,傳法於六祖惠能,七十四歲圓寂,諡號大滿禪師。

【外緣】 外在的助緣,亦即四緣中之增上緣。

【外護】 指供給我衣服飲食的親屬檀越,為二護之一。

【外護善知識】 指供給我衣食所須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為三善知識之一。

【外無為】 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觸細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為外境所動心的意思。

【尼戒】 比丘尼所受持的戒律。本來只有三百四十一戒,後來南山律師加上七滅諍,便成為三百四十八戒,普通都說尼戒為五百,那是指大數而言,實際上只有三百四十八。

【弘誓】 弘大的誓願。

【弘願】 弘大的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

【永生】 即涅槃,因涅槃為不生之法,由於不生,所以不滅,而不滅就是永生。

【永劫】 極長的時期。劫是梵語劫波的簡稱,是計算世界成壞相的名詞。

【永不現行位】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間,無漏心任運,諸煩惱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剎那增進,所以又叫做剎那增進位。

【末法】 佛法分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末法時期一萬年。現在正是末法時期,即佛法進入了微末的時期。見正像末條。

【末那識】 八識中之第七識;華譯思量,又譯作意,它恆常在審察,恆常在思量,在審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賴耶識為我,因為有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跟著它,故我執的成見很深,許多煩惱便是這末那識的執著而生起的。

【本心】 自己本來的心。

【本位】 本來的位子,也就是本來的身。

【本地】 本來的地位。

【本師】 根本的教師。佛教以釋迦牟尼佛為根本的教師,其餘為受業之師。

【本教】 根本的教法,如一乘教是,為二教之一。

【本惑】 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煩惱,即貪、瞋、痴、慢、疑、惡見等六大煩惱,為二惑之一。

【本誓】 諸佛菩薩在因地時所建立的根本誓約。

【本體】 諸法的根本自體,在應身叫真身為本體。

【本願】 根本的誓願。

【本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因阿賴耶識是有為無為諸法的根本。

【本覺】 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覺性。

【本覺智】 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覺性智慧。

【本覺真如】 本覺是眾生心的相狀,真如是眾生心的心體。又本覺是能證的智,真如是所證的理,此智與理,就是法身如來的全體。

【本地風光】 又名本來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份的禪語。

【本來面目】 即自己的自性,離開了一切的煩惱和染污,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本來無一物】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實緣生如幻,所以說本來無一物。六祖壇經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正士】 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薩。

【正行】 做主要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幫助的功夫則叫做助行。

【正因】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則叫做緣因。

【正果】 學佛人精修有得,叫做證果,因與外道的證果有別,所以叫做正果。果是形容好像果子一樣的成熟。

【正受】 想心都息,緣慮並亡,與三昧相應的禪定,叫做正受。

【正報】 指眾生的身體,因眾生的身體是依過去的業因而召感得來的果報正體,為二報之一。

【正見】 正確的見解,亦即離諸邪痴顛倒的如實知見,是八正道之一。

【正欲】 又名正思惟。見正思惟條。

【正語】 正確的言語,亦即對人常說真誠和善的話,是八正道之一。

【正業】 正當的行業,以正當的行業來維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事業,是八正道之一。

【正勤】 即正精進。

【正念】 正確的念頭,亦即時常憶念正道,不使思想行為有錯誤,是八正道之一。

【正定】 正確的禪定,亦即把心安住於一境,不亂不動,是八正道之一。

【正覺】 1.真正的覺悟。2.成佛叫做正覺。

【正覺華】 指極樂世界的蓮華,因依阿彌陀佛的正覺而成,所以叫做正覺華。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時期。見正像末條。

【正法依】 佛的尊號,因佛能以正法向眾生宣說,為正法之所依。

【正法壽】 正法的壽命。

【正法輪】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來所說的教法。

【正法眼藏】 佛的心眼徹見正法,名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禪宗用來稱其教外別傳的心印。

【正法明如來】 觀世音菩薩過去成佛時的名字。

【正思惟】 正確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諦的道理,以引發正當的欲念,明瞭世出世間的因果,斷集證滅,離苦得樂,是八正道之一。

【正精進】 正確的努力,亦即努力修善斷惡,為八正道之一。

【正像末】 佛法共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釋尊法運期限,各經所載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正法時期,正者証也,佛雖滅度,法儀未改,有教,有行,有証果者,是名正法時期;像法時期,像者似也,此時期,有教,有行,但証果的人已經很少;末法時期,末者微也,此時期轉為微末,只有教而無行,更無證果者。

【正遍智】 又名正遍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號之一。

【正遍覺】 真正普遍的覺悟,與正遍智同義。

【正等覺】 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正等正覺】 梵語三藐三菩提,華譯為正等正覺,即真正平等的覺悟的意思。

【玄奘】 唐朝的高僧,於唐太宗時曾到印度研究佛學十七年,回國後翻譯佛經很多,人稱三藏大師,或慈恩大師,為法相宗的開祖。

【玄義】 玄妙的義理。

【玄門】 玄妙的法門,指佛法。

【玄門無礙十因】 諸法事事無礙的十種原因,即唯心所現故、法無定性故、緣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夢故、如影像故、因無限故、佛證窮故、深定用故、神通解脫故。

【犯戒】 觸犯佛所制的戒律。

【犯戒五過】 觸犯佛所制的戒律者有五種的罪過,即害自身、為智者所呵、惡名流布、臨終生悔、死墮惡道。

【犯戒五衰】 觸犯佛所制戒的人會有五種的衰耗,即求財不遂、設得即耗、眾不愛敬、惡名流布、死入地獄。

【甘露王】 阿彌陀佛的別名。

【甘露法】 (喻)如來所訓示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能令眾生解脫涅槃。

【甘露水】 (喻)如來所說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如人在熱天喝了清涼的水,熱惱消除,心意快樂。

【甘露滅】 甘露是形容佛教所說的涅槃境界,得涅槃而滅生死,叫做甘露滅。

【甘露門】 通達甘露涅槃的門戶,即佛的真理言教。

【甘露界】 涅槃的境界。

【生因】 生果的因種,如草木的種子是生長草木之因是。

【生死】 謂一切眾生因惑業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分別。見二種生死條。

【生死岸】 佛經說生死海是此岸,而涅槃是生死海的彼岸。

【生死流】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沒。

【生死海】 (喻)生死無邊際,好像汪洋大海一樣。

【生死輪】 (喻)眾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不息,好像車輪不停的旋轉。

【生死縛】 (喻)生死好像一條繩子繫縛著眾生。

【生死長夜】 生死如夢,故以長夜作比喻。

【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和煩惱即菩提二語,是大乘家常說的話,從世間有為的相對法說,生死是染污的,涅槃是清淨的,兩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從出世無為的絕對法說,煩惱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從煩惱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這是從諸法理性平等說,不是從事相差別說的。

【生死肉身菩薩】 指在三賢位,未登法性,為惑業故,受三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薩。

【生相】 生的形相。四相之一。

【生報】 這一生造業要到來生才受果報,為三報之一。

【生佛】 眾生與佛。

【生佛一如】 又名生佛一體,或生佛不二,意謂眾生與佛的體性平等毫無差別。

【生身】 諸佛菩薩的身體,有法身與生身兩種,他們所證得的理體叫做法身,為了濟度眾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薩以神通力一時變現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隨意變化而現的身體。

【生身供】 供養釋尊舍利的法會。

【生空】 又名我空,或人空,謂眾生為五蘊假和合,無有實體,是因緣所生法,當下即空。

【生空智】 觀察一切眾生都無實在的我體的智慧。

【生空三昧】 觀察一切眾生皆緣生性空的禪定。

【生法二身】 生身和法身。見二身條。

【生法二空觀】 生空觀與法空觀。這二種觀都是大乘菩薩的觀法,大乘菩薩不但觀人為空,就是觀法亦空,以去除我執與法執,而證得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小乘人卻不然,他們只修生空觀,所以只能斷我執而不能斷法執。

【生滅】 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有生有滅,是有為法,不生不滅,是無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來說,一切有為法的生滅,都是假生假滅,不是實生實滅,若是實生實滅,便是無生無滅。

【生滅去來】 有生有滅有去有來。視一切法有生滅去來,是小乘的妄見,若依中道的正見來說,則生滅去來本是如來藏,因為一切法本是不生不滅不去不來。

【生滅去來一異斷常】 即三論宗所說的八迷,如果破除了這八迷,即證得中道。

【生酥】 五味之一。見五味條。

【生酥經】 指天台宗所立五時教中方等時的經典。

【生化二身】 生身和化身。見二身條。

【生即無生】 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是諸部般若經所說的道理。俗諦叫做生,真諦卻叫做無生,因為俗諦所說的生本來是無生,所謂生者只不過是因緣一時和合之假生而已,這種生就是依於無生的生,因為依於無生的生,所以說生即無生。

【用】 是與體相對的用。人是性體所表現出來的,都叫做用。就其能力上說,叫做力用;就其功業上說,叫做功用;就其活動上說,叫做作用。

【用大】 三大之一。見三大條。

【用滅】 諸法於毀滅時,它的理體並不亦滅,因為理體是永恆常住的,所謂滅者,只不過是它的作用滅而已。

【目連】 摩訶目犍連的簡稱。

【目犍連】 見摩訶目犍連條。

【示現】 佛菩薩應眾生的機緣而化現種種的身相。

【示寂】 寂是圓寂,涅槃的意思,示寂就是示現涅槃。

【由旬】 印度計里程的數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種說法,但說四十里為一由旬者居多。

【白衣】 指在家人。

【忉利天】 華譯三十三天,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宮殿在須彌山頂,天主名釋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個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連他自己的宮殿,共成了三十三個天宮,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晝夜,人間已經一百年。

【以指標月】 指喻語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語言文字說正法,就如以指標月,學者當因指而見月,不當以指為月,見指不見月,也就是說,當因語言文字,而見正法,不應該把語言文字,當做正法,以致只見語言文字,不見正法。

【書籍目錄】
第1頁:一畫 第2頁:二畫
第3頁:三畫 第4頁:四畫
第5頁:五畫 第6頁:六畫
第7頁:七畫 第8頁:八畫
第9頁:九畫 第10頁:十畫
第11頁:十一畫 第12頁:十二畫
第13頁:十三畫 第14頁:十四畫
第15頁:十五畫 第16頁:十六畫
第17頁:十七畫 第18頁:十八畫
第19頁:十九畫 第20頁:二十畫
第21頁:廿一畫~廿五畫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