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波離】 又作優婆離,華譯近取,或近執,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持律第一著稱。
【優婆離】 見優波離條。
【優婆塞】 華譯為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塞戒】 優婆塞所應受持的戒法,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是。
【優婆夷】 華譯為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等,即親近奉事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女居士,為四眾或七眾之一。
【優婆提舍】 華譯為論議,為十二部經之一。
【優曇華】 又名優曇缽華,華譯為靈瑞,或瑞應,是多年生草,莖高四五尺,花作紅黃色,產於喜馬位雅山麓及錫蘭等處,二千年開花一次,開時僅一現,故人們對於難見而易滅的事,稱為曇花一現。
【彌陀】 阿彌陀佛的簡稱。
【彌陀三尊】 中尊是阿彌陀佛,左脅侍是觀世音菩薩,右脅侍是大勢至菩薩。
【彌陀三部】 又叫做淨土三部,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
【彌陀三聖】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彌陀本願】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靠著這些大願,他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以救濟一切眾生。
【彌陀名號】 彌陀為救濟一切眾生而成就的名號,其四字的名號是阿彌陀佛,六字的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九字的名號是南無不可思議光如來,十字的名號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彌勒】 菩薩名,華譯為慈氏,現住在兜率天內院,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當於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壽減至八萬歲時,下生此界,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為賢劫之第五尊佛。
【彌勒出世】 彌勒佛在人間出世。彌勒佛是賢劫千佛中之第五尊佛,當於第十的減劫之時出世,以繼紹釋迦佛的宏願,在龍華樹下以三會的說法,化度一切天上人間的眾生。
【彌勒淨土】 欲界六天中之第四天名兜率天,此天有內外二院,內院是補處菩薩的住處,因彌勒菩薩現在住在那裡,所以叫做彌勒淨土。
【彌勒三尊】 中尊是彌勒佛,左是法花林菩薩,右是大妙相菩薩。
【彌勒三部】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佛說彌勒下生經,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應人】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即阿羅漢。
【應土】 又名化土,即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的國土,為二土或三土之一。
【應果】 阿羅漢果,阿羅漢一譯作應,即應受人天供養的意思。
【應供】 應受人天供養的人,是如來十號之一,又是阿羅漢的義譯。
【應跡】 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垂跡的身體。
【應現】 應眾生之機緣而現身。金光明經說:「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應頌】 又名重頌,是十二分教之一。
【應器】 又名應量器,即比丘乞食時所用的鐵缽。見缽條。
【應法】 與如法同義。
【應化】 應眾生之機緣而化現的佛身。
【應化身】 如來現佛身教化眾生,名應身,現九界身,皆名化身,合稱為應化身,為三身之一。
【應化聲聞】 見四種聲聞條。
【應化利生】 諸佛菩薩應現,都是為了向眾生說法,利益眾生。
【應化法身】 謂法身的佛菩薩應現無量的身體。
【應身】 佛三身之一,即應他之機緣而化現的佛身。
【應身土】 應身佛所居住的國土,亦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的國土。
【應量器】 鐵缽。見缽條。
【應正遍知】 應與正遍知。應是應供的簡稱;正遍知又名正等覺。見十號條。
【應理圓實宗】 法相宗四名之一。
【戲論】 含有遊戲性和不切實際的言論。
【檀】 檀那的簡稱,華譯為布施。
【檀主】 施主。
【檀林】 旃檀之林,即寺院的尊稱。
【檀信】 施主的信仰。
【檀度】 布施度,是六度之一。
【檀越】 施主。
【檀那】 與檀越同義。
【檀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
【濕生】 依濕氣而生的動物,如蚊蠅是,是四生之一。
【濕生化生】 濕生與化生。濕生是依濕氣而生長的動物,如蚊蠅是;化生是不靠父母之緣,自然變化而生的生命,如天人及地獄的眾生是。
【濟世】 救濟世人。
【濟度】 以佛法救濟超度眾生。
【禪】 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靜息念慮的意思。
【禪心】 寂定的心。
【禪行】 坐禪的行法。
【禪衣】 禪僧所穿的衣。
【禪戒】 1.禪定與戒法。2.禪宗與律宗。
【禪法】 修禪之法,有二種,即如來禪和祖師禪。如來禪者,如經論所說的四禪八定是;祖師禪者,經論之外,歷代祖師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禪法是。
【禪味】 禪定微妙的滋味,如入於禪定時,就有一種輕安寂靜的滋味是。
【禪宗】 以禪那為宗的宗派。因此宗偏重於修心,以心傳心,直傳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禪律】 禪宗和律宗。
【禪師】 專修禪定的出家人。
【禪德】 禪宗大德的簡稱,用以尊稱禪師。
【禪病】 1.指坐禪時縷縷不絕的妄念。2.坐禪不得其法,坐出毛病來。
【禪教】 1.禪宗的教法。2.禪與教。
【禪規】 禪寺所奉行的規則。因這些規則是由唐百丈山懷海禪師所制定,所以叫做百丈清規。
【禪寂】 修禪以寂靜念慮。
【禪慧】 禪定和智慧。
【禪觀】 坐禪以觀念真理。
【禪那】 華譯為思惟修,或靜慮,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禪那波羅蜜】 十波羅蜜之一。
【禪定】 即禪那,華譯為靜慮,即是止觀不二或定慧不二的境界。
【禪定堅固】 大集經所說五種堅固之一。見五五百年條。
【禪定波羅蜜】 又名靜慮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
【禪門】 1.禪定的法門,如三學中之定學與六波羅蜜中之禪波羅蜜是。2.禪宗的通稱。
【禪門五宗】 臨濟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曹洞宗,以上五宗皆成於六祖之後。
【禪和】 又叫做禪和子,即參禪的人。
【禪和子】 見禪和條。
【禪悅】 入於禪定時所得的喜悅。
【禪悅食】 見二食條。
【禪波羅蜜】 六波羅蜜之一。
【糞掃衣】 糞掃衣有五種,一道路棄衣,二糞掃棄衣,三河邊棄衣,四蟻穿破衣,五破碎衣。又有五種,一火燒衣,二水漬衣,三鼠咬衣,四牛嚼衣,五嬭母棄衣。以上之衣,印度人諱忌,故棄之。因取人家此種棄之不用與拭糞穢物差不多的衣片來補納成衣,故名糞掃衣,又名納衣。
【總別】 1.總釋和別釋。2.總相和別相。3.總業和別業。
【總願】 諸佛有總願和別願二種,如四弘誓願是總願,如藥師十二願和彌陀四十八願是別願。
【總報業】 招感總報的業因。
【總觀想】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一。
【總持】 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是梵語陀羅尼的譯義。
【總持門】 總持的法門,亦即密教的法門。
【總相】 一切有為法都有總別的二種相,如無常無我,通於一切,叫做總相,如地有堅相水有濕相,叫做別相。
【總相戒】 如三聚戒與十善戒等叫做總相戒,如二百五十戒與十戒等則叫做別相戒。
【總相三寶】 佛法僧三寶都在一個會上現相,不是在幾處分開現相,叫做總相三寶。
【總相念處】 小乘行人修四念處時,每作一觀,即併作其餘三觀,如觀身不淨時,併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是。
【聲】 五塵之一,四大種所造,屬於色法,為耳根所對之境。
【聲入】 十二入之一。
【聲杖】 錫杖的別名。
【聲明】 五明之一。
【聲處】 十二處之一。
【聲量】 見三條量。
【聲聞】 聞佛說四諦法之音聲而悟道的人。
【聲聞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是聞佛音聲和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聲聞乘修四諦法,自凡夫至阿羅漢,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七(即七方便),得果有四(即四果)。茲列表說明如下:
┌五停心觀┐
│別相念處├───三 賢┐
│總相念處┘ ├─七方便┐
│暖─────┐ │ │
聲 │頂 ├─四善根┘ │
─┤忍 │ ├─三生乃至六十劫──修四聖諦
聞 │世第一法──┘ │
│預流果 ┐ │
│一來果 ├四果─────────┘
│不還果 │
└阿羅漢果┘
【聲聞僧】 二種僧之一。見二種僧條。
【聲聞藏】 二藏之一。見二藏條。
【聲聞菩提】 三種菩提之一。見三種菩提條。
【聲聞緣覺】 聲聞乘和緣覺乘。
【聲聞畏苦障】 聲聞乘行人因怖畏生死的痛苦,於是人人急著追求真空的涅槃,因而成為證悟無上佛果的障礙。
【臨濟】 唐鎮州臨濟義玄,曹州南華人,姓荊氏,是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的祖師。
【臨濟宗】 禪宗五家之一。
【臨終正念】 謂修行人到臨終的時候,心中沒有貪瞋痴的邪念,只是一心正念菩提,這種正念是由長時間的修行而得來的。
【臨終業成】 修行人到臨終的時候,往生的事業才能成辦。
【膿爛想】 九想之一。見九想條。
【膿血地獄】 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薄迦梵】 又作婆伽婆,華譯為世尊。
【薩埵】 1.華譯為有情,或眾生。2.菩提薩埵的簡稱。見菩薩條。
【薩婆若】 華譯為一切種智,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
【薩婆多部】 即說一切有部。見說一切有部條。
【薩迦耶見】 華譯為我見,即執著五蘊假合而有的身體為實我之見,亦即五見中之身見。
【謗】 用話攻擊他人。
【謗法闡提】 誹謗佛法而斷善根不能成佛的人。
【還相】 由淨土還來穢土以濟度一切眾生,為迴向二相之一。
【還俗】 出家人犯罪歸家叫做還俗,若是自願脫離出家人的生活,則叫做歸俗。
【還源】 轉迷成悟的意思。
【還滅】 還歸於寂滅,也就是修道證涅槃。
【還滅門】 於十二因緣法中分為流轉門與還滅門,流轉門是造業受生死,還滅門是修道證涅槃。
【闍梨】 阿闍梨的簡稱。
【闍多伽】 見闍陀伽條。
【闍陀伽】 又作闍多伽,華譯為本生經,即佛說自身過去所經歷的事蹟的經文,為十二部經之一。
【齋】 1.正午以前的飯食。2.蔬食。
【齋七】 人死後七七日的齋會。
【齋月】 正月、五月、九月等三個月,諸天下降巡視人間,是最宜持齋及小心惡事的月份,謂之三長齋月。
【齋主】 布施齋食的施主。
【齋戒】 清除心的不淨叫做齋,禁身的過非叫做戒,齋戒就是守戒以屏絕一切嗜欲的意思。
【齋法】 過午不食的行法。
【齋時】 齋食之時,即清晨至正午之間。
【齋非時】 午前之食叫做時,午後之食叫做非時。
【繁興永處那伽定】 繁興就是繁雜多起的意思,永處猶言常在,那伽義譯為龍。吾人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雖歷淨染多途而心源常在定中,就如龍之靜潛深淵,能現大變而不失定力,所以叫做龍定。
【旛】 一種窄長垂直掛著的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