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的「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經文,不僅是淨宗修學的根本,也是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門的修學基礎。所以,世尊在末後總結說,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當然不只是一個法門,而是包含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要依「三福」做為修行的基礎。因此這三條非常重要。
實在說,這三條裡的大根大本就是第一句-「孝養父母」。這一句經文意義無限深廣。其內涵就是「心性的全體」。我們一般人以為孝養父母就是指今世的生身父母,這意義太過窄小,是凡夫知見。而世尊在大乘戒經裡,像大家常念的《梵網菩薩戒經》,佛就告訴我們要孝順一切師僧父母。經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諸位想想這樣的經文,豈不是圓滿的性德!佛說這話是什麼意思?佛是看到十法界的事實真相,明明白白。十法界的眾生無量劫來互為父子、互為兄弟、親屬。由此可知,孝養父母的範圍有多麼廣大。「父母」可以包括「上自諸佛,下至一切眾生」,這才真正做到了盡孝。以上是從事上說。
從理上講,特別是中國的「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是「老」與「子」合起來的。讓我們體會其中意義,「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它的意義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的,決定不能分割,決定不是二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無始無終就是一個自己。這樣的義理豈不是真如自性全體的顯現。
由此可知,整個佛法的修學,禪家講「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其實就是把「孝」字做到圓圓滿滿。圓滿的盡孝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也就是圓滿成佛。即使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圓滿的性德還欠缺一分,這就是不孝,孝道沒有盡到圓滿。我們要從這些地方深深體會這句話的教誨,這才是真正作佛的根基。「淨業三福」總共十一句,是以第一句為根本,後面十句都是事修,完成這一句的。這一句就是整個佛法修因證果的總綱領。
學習佛法,不能不把「孝養父母」講清楚,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找到下手之處,也就是孝養父母從那裡做起?從孝敬現在的父母做起。「孝」是理;「養」是事。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一如。就事而言,我們要盡心盡力供養父母,使他們的物質生活不缺乏。除此之外,我們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如果我們讓父母操心、失望,那就是不孝。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成績不好、不守校規、不敬師長、不能善處同學,讓父母操心,這都是不孝。在家庭裡兄弟、妯娌、親戚不和,令父母擔心,這也是不孝。在社會上,我們工作不認真、不努力,不能尊敬服從長官、領導,不能與同事互助合作,讓父母擔心、失望,這是不孝。我們學佛,違背了佛陀的教訓,不能修行證果,這也是不孝。這些全都包括在「養」的範圍中。「養」字的範圍也是無量深廣,這都是我們要明瞭,要盡心盡力做到的。
孝養父母,「孝」的理論要清楚,「養」在事上要做到,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如果家境清寒,貧賤之家有貧賤圓滿的孝養;若家境富裕,富貴之家有富貴之家的孝養。所以,圓滿功德不分貧富、貴賤、老少,人人都可以做到圓滿。也就是盡心盡力,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慈悲心來修學,就能做到事事圓滿。由此可知,心若不真誠、不清淨、不恭敬、少慈悲,那就很難做到圓滿。理、事都不圓滿。三福具體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後面的十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十句若不能盡心盡力去實踐,「孝養」就有虧欠。「淨業三福」若不能認真修學,奠定良好的修學基礎,所修的任何法門就很難成就。因為這三條就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在「淨業三福」上認真學習,然後參禪可以得定,念佛可以得事一心,得理一心,決定往生見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