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人提出《無量壽經》會集本的不妥當,而主張修學應當採取原譯本。這種說法我們聽得很多。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蓮居的會集本序文裡已說明得很詳細。梅老居士在儒學、佛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佛法修行上也確實有成就,算得上是一個有功夫的人。在當時的在家居士當中,號稱為「南梅北夏」,普遍受到佛教界的推崇與尊敬。「南梅」就是梅光羲居士,「北夏」就是夏蓮居居士。
《無量壽經》的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王龍舒居士。而王居士的會集本早已收在《大藏經》中。明末蓮池大師作《彌陀經疏鈔》,其中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有不少就是取材於王龍舒的會集本。由此可知,這個會集本是被歷代祖師大德所尊重的。他會集的本子的確有瑕疵,所以印光大師對他有所批評,但並不是說不可以會集。後來魏源居士的會集本,確實是比龍舒居士的本子進步很多,但是仍有瑕疵,所以也不是善本。這才引起夏蓮居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希望能將前人會集的瑕疵都改正過來。所以,這個本子會集出來之後,得到當時慧明老法師的印證,又得到慈舟大師採取這個本子在濟南講過,而且為這個本子做了科判。這些資料我們都已經把它翻印出來。並且為了一些對會集本不太了解的人,我們特地將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再加上彭際清的節校本-這是現存《無量壽經》九種不同的版本,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同修們參考。希望啟發同修們對於淨宗的信心,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真正弘揚淨宗的目的。
如果認為會集有不妥之處,五種原譯本俱在,歡喜採用那一種本子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因為經本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真正往生一定要靠深信、切願、老實念佛,能念到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標準-「淨念相繼」,往生就決定有把握。
我們看到古今念佛自在往生的人,細細地去觀察他們的功行,實在就是他們真正做到了淨念相繼,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跟世尊在《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際上是同一個境界。「淨」就是應無所住,若心有住就不淨了;「念」就是而生其心;「相繼」就是功夫不間斷。符合《金剛經》上所說菩薩修行最高的原則。因此,我們看到真正的念佛人,有念三年五載功夫就成就了,能預知時至,來去自如。這是真實的成就,是念佛人應該記取的。
我們看到這麼多往生的實例,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心。對於經典的批判,那是別人的事與我無干。只要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自在往生,我們念佛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應不應該會集,如果我們還有這個念頭橫在心裡,便是夾雜,便是障礙,是應該捨棄的。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人的爭論,障礙了自己「淨念相繼」,那就太可惜了!如果我們遇到這些言論,只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對待他就好了。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亂」,不以一切境界動搖我們的清淨心。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裡有明白的開示,足以幫助我們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