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緇門崇行錄淺述 吳錦煌居士著

緇門崇行錄淺述 吳錦煌居士著

忠君之行第五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吳錦煌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忠君之行第五

◎開陳報應

吳僧會,吳主皓召而問曰:「佛言善惡報應,可得聞乎?」

對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則赤鳥翔,壽星見;以仁慈育萬民,則醴泉冽,嘉禾出。善既有應,惡亦如之。故為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為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美求福不回;雖周孔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

皓曰:「周孔既明,何用佛教?」

對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概;佛教不止淺言,故備陳其詳。聖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為嫌何也?」

皓深然之。

三國末葉魏吳國建業建初寺康僧會法師,有一天吳王皓詔見他問他說:「可否說一些佛法有關善惡報應的道理,讓我聽聽?」

會法師回答說:「英明的君主用孝順和慈悲來治理天下,則紅色鳥飛翔(如史記載武王渡河,有火自上復下,至於王座,流為烏鳥,其色赤,其聲魄),壽星出現(壽星,『爾雅』解作角亢二星宿,『史記封禪書壽星祠注』言壽星即南極老人星,見則天下理安),用仁愛和慈悲來教養萬民,則地上湧出甘泉,甜美清涼,產出優良大品種的穀類。(周成王時,唐叔得禾,異畝同穎,歸周公於東,周公旅天子之命作嘉禾。)為政善既然有瑞應,為惡亦一樣有惡報。所以暗地裏作惡,雖人不知,鬼神要殺你,作惡明顯昭彰的,人們要殺你。易經稱讚:『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詩經上也褒揚君子求福要為善行正,不可走邪惡的路徑。(詩經大雅樸:『莫莫葛,施於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這些話雖然是周公、孔子等儒家聖人的格言,卻也是佛教的明訓。」

皓說:「周公、孔子既已闡明了這個道理,何必再用佛教的理論呢?」

會法師回答說:「周公孔子等儒聖,不想深入去分析這個問題,所以大略地訓示一些;佛的教化不只是講到表面目前的問題,更推而過去未來,精闢微細,所以陳述詳細而完備。聖人惟恐善法不多,陛下卻嫌煩複,是何道理呢?」

吳王皓聽了,深表贊同。

◎勸善弭災

晉法曠,簡文帝詔問起居,並咨以妖星,請曠為力。曠答詔曰:「景公修德,妖星移次。願陛下勤修德政以塞天譴;貧道必當盡誠。」乃與弟子齋懺,俄而星滅。

晉朝於替青山竺法曠法師。有一天簡文帝下書問候他日常起居安樂否?並請教天象出現妖星怎麼辦?請曠大師想辦法。曠大師回信說:「齊景公行仁政,積陰德,本來出現的妖星就消失了,但願陛下也勤修德政,來防止上天的譴責和降禍吧!貧衲一定竭盡心力為此消災祈福。」於是和弟子們一齊至誠拜懺,不久妖星就消失了。

◎規諫殺戮

晉佛圖澄,以石勒好殺,乃詣勒。勒問:「佛道有何靈驗?」

澄知勒不達深理,宜先動以道術,乃取缽盛水,燒香咒之。須臾,生青蓮花,勒信服。

澄因諫曰:「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內,則四靈表瑞;政敝道消,則慧孛見於上。恒象著見,休咎隨行,斯古今之常征,天人之明誡也。」

勒甚悅焉,應被誅戮蒙救濟者甚眾。

贊曰:「嘗怪南北朝多高僧,賢聖出興,不於平世而於亂世者,何也?良以運厄時艱,民窮物苦,大悲救濟正在斯時耳。所謂『藥因救病出金瓶』者非耶?」

晉朝鄴中竺佛圖澄大師,因後趙王石勒好殺,於是去到石勒那裏。勒問他:「佛道有什麼靈驗的事嗎?」

澄大師知道石勒不大懂道理,對佛法沒什麼信仰,必須先顯一些神通法術來打動他的心,於是拿一個缽裝水,焚香念咒。不久缽中生出一株青蓮花來,石勒於是信服。

澄大師就趁勢進諫說:「作國王的人,如力行仁政,德澤布於四海,則出現神龍、瑞鳳、麒麟、靈龜四種靈物,表示吉祥昌隆的國運;若為政不仁,橫行無道,則天上就出現慧星、孛星等妖星,顯示天下災亂將起,國運不祥。星象既然明顯地示現,吉凶福禍隨即而來,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古往今來所常有的象徵,天人明顯的警告啊!」

石勒聽了非常高興。很多要被殺死的人,因為這樣而得免於死。

讚道:「很奇怪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別多高僧大德,且賢聖出現,不在太平之世,而在亂世。是什麼原因呢?實在是因為世運危困,時局艱苦,人民窮,物質缺乏的時候,正需要菩薩運大悲心,救苦救難啊!這不就是所謂的『藥因要救疾病而從金瓶中傾出來』嗎?」

◎巧論齋戒

宋求那跋摩,罽賓國王族也。元嘉八年達建業,帝問曰:「寡人欲持齋不殺,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奈何?」

對曰:「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身踐名劣,應須克己苦躬;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寒暑調,百穀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戒亦至矣!寧在輟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

帝撫機歎曰:「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泥於近教,如法師所言,真可謂開悟明達,通天人之際矣!」敕有司供給,舉國宗奉。

贊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獨不信者之過,亦論佛法者未盡其妙也。如求那者,義正而語圓,辭善巧而不叛於道,真佛法、世法,通融不礙者矣!雖古良諫議何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見而自謂持正,不知使人主不欲親近緇流者,正為此等輩也。神龍變化,非蚯蚓所知,其是之謂歟?」

南北朝時,高僧京師祇洹寺求那跋摩,是印度罽賓國的王族出家。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跋摩大師來到建業,文帝請教大師:「寡人(帝自稱)想持素並不於非時食,且禁殺生,但我身為一國之主,掌全國政治,種種拘限,無法滿願,不知怎麼辦才好!」

跋摩大師回答:「帝王的修行法和平常百姓有所不同。小百姓身分踐,名分微,自是應該刻苦耐勞,勤儉修行,帝王擁有整個天下,掌管所有的百姓,只要說一句仁德的嘉言,官吏和百姓都會很歡欣,行一仁政,則人神都高興而隨順,雖然用刑而不濫殺生命;雖有征役,而不剝榨人民的勞力,那麼天下就風調雨順,寒熱適當,百穀茂長。這樣的齋戒才是大齋戒,大功德啊!這種不殺生,可算受持不殺戒的極致啊!哪是單放棄吃半天的飯,保全一禽獸的生命,就算是大慈悲大功德了呢!」

文帝拍案感歎著說:「世俗人對深遠的佛理迷惑不清,無從信奉,大都是出家人拘泥於出世法而疏於入世的教化;像您所說的這些話,實在是一個開悟明達,解行通天人之際的高僧啊!」於是命令掌職的官吏供養摩大師,全國都崇拜供奉。

讚道:「帝王所以不信佛法,不獨是帝王本身的過錯,實在也是講論佛法的人,不能完全闡述發揮佛法的奧妙啊,像求那尊者談佛法,道理正確而說法圓融委婉,言解善巧而不違背正理,才是真正融通佛法和世法而不相妨礙的人啊!就是古代賢良的諫議大夫,也不過如此。那些固執偏見而自謂秉持正道的世俗僧,他們不知道帝王的不願親近出家人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這種人啊!神龍的變化,不是蚯蚓可以知曉的,正是這個道理啊!」

◎較論供養

齊法願,穎川人。高帝事以師禮;武帝嗣興,亦盡禮敬。

文惠太子嘗往寺問訊,謂願曰:「葆吹清鐃以為供養,其福如何?」願對曰:「昔菩薩八萬伎樂供佛,尚不如至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何足道哉?」

贊曰:「好佛事而昧佛理,糜費雖多,不越人天有漏之因耳。願公此言,豈獨覺世之迷,抑萬代沙門釋子之良藥也。」

南朝齊正勝寺法願大師,穎州人。齊高帝拜他為國師,盡弟子之禮。齊武帝(高帝之子)繼位,也是對他極為禮敬供奉。

有一天太子文惠到寺裏問候願大師,請示願大師說:「我用歌舞、奏樂來供養佛菩薩,其福德怎麼樣?」願大師回答:「往昔菩薩用八萬種歌舞音樂來供養佛,尚且不如以至誠清淨心奉行佛法的功德,你今天吹竹管子(蕭),打死牛皮(鼓),又算什麼呢?」

讚道:「好做佛事(如齋會、法會),而不明佛理,雖花費很多財力,只不過是種人天福的有漏(不究竟)因而已。願公這一席話,不僅是覺醒了世俗人的迷惑,而且是後世出家人的忠言良藥啊!」

◎說法悟主

齊僧稠,昌黎人,年二十八,投鉅鹿實公出家。

齊文宣征之,不就;躬造焉,扶接入內,稠為論三界本空,國土亦爾,世相不常,及廣說四念處法。帝聞,驚悟流汗,因受菩薩戒,斷酒肉,放鷹鷂,去魚畋,禁天下屠殺;月六年三,敕民齋戒。

南朝齊鄴西龍山雲門寺僧稠大師,昌黎人,二十八歲時到鉅鹿景明寺拜僧實法師為師,剃度出家。

齊文宣帝下詔再三敦請稠大師赴建鄴教化群生,大師謝絕不去,於是皇帝親自造訪大師,扶著大師迎入內宮。稠大師為文宣帝講論三界(欲、色、無色界)本來空幻,國土亦因妄想而成(楞嚴經:「因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世事無常。及申論四念處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文帝聽了恍然大悟,驚恐得汗下如雨。於是依大師受菩薩戒,永斷酒肉,放掉打獵用的鷹鷂,廢棄捕魚的網罟及打獵的道具。下令禁止百姓屠殺生畜,每年正、五,九三個長齋月,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日,和廿三、廿九、三十等六齋日要百姓持齋戒(即八關齋戒,過午不食及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非梵行、不飲酒、不塗飾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大床)。

◎感悟東宮

唐玄琬,弘農華陰人。貞觀初,帝以琬戒德朝野具瞻,敕為皇太子諸王授菩薩戒。

琬致書皇太子曰:「今略經中要務四條,惟願留意。一曰行慈,謂依涅槃梵行之文,含養兼濟。二曰減殺,謂東宮常膳,多所烹宰;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擬群寮,及至斷命所繇,莫不皆推殿下,請少殺生,以永壽命。三曰順氣,謂不殺曰仁,仁主肝木,木屬春生,殿下位處少陽,請春季禁殺斷肉,以順陽和。四曰奉齋,謂年三齋,月六齋。何者?今享大福,咸資往因,復能進德,彌增美矣!」

皇太子答曰:「辱師妙法四科,謹當緘之心府,奉以周旋,永藉勝因,用資冥佑。」

唐朝京師普光寺玄琬律師,弘農華陰人,貞觀(唐太宗年號)初年,唐太宗因琬大師的戒律德行,朝野都瞻仰,請他為皇太子和諸王子授菩薩戒。

琬大師寫信給太子說:「現在簡略地列出佛經要點四項,希望您用心奉持。一是『行慈』,要依照『大般涅槃經梵行品』所述去做人處事,就可以攝受教養百姓,並救濟窮苦。二是『減殺』,皇太子的東宮平常吃飯,常宰殺烹煮很多生畜;殿下所需要的食物,要動用很多人力去營辦採購,以至生畜喪命的原因,無不是由您而起,請您減少殺生,來求長壽吧!三是『順氣』,所謂不殺生就是『仁』,仁在人體代表肝,肝在五行屬木,木在春陽之時茂生,殿下是太子,位在四象中的少陽(東宮稱少陽),福居春月。所以請您在春季禁殺斷肉食,以順陽和之氣。四是『奉齋』,就是每年正、五、九三個月(此三月四天王巡視南瞻部洲),及每月六齋日(即每月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此日諸天眾集會,稱量世間善惡多少,見造善者擁護,見造惡者共嫌毀)持齋。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您目今享受大福報,都靠您過去世積功立德,修行得來的,如您今生更能修積德行,那就更完美,福報就更大了。」

皇太子回答:「承蒙師父訓示妙法四項,我會謹慎牢記在心,時時信受奉持,永遠用這四個座右銘去警惕和做事,俾能得到上蒼鬼神在冥冥中的保佑。」

◎勸斷屠殺

唐沙門明贍,素博學懷抱經濟。太宗聞其名,詔入殿內問之。贍廣陳政要,因敘釋門以慈救為宗。太宗大悅,下敕年三善月,月六齋日,普斷屠殺,行陣之所皆置寺焉。

唐朝終南山智炬寺僧明贍大師,一向博學多聞,懷經世濟民之才。唐太宗聽到了他的名氣,下詔書迎請他入皇宮內,請教他問題。贍大師廣泛地陳述為政的要領,藉機會說明佛門以慈悲救濟為宗旨的道理。太宗聽了很高興,下令每年三個善月(正、五、九),每月六齋日,一律禁屠殺,自己出巡行幸所在地,都建立寺院。

◎勸修懺法

宋曇宗,秣陵人,出家靈昧寺。嘗為武帝行菩薩五悔法,帝笑謂宗曰:「朕有何罪,而為懺悔?」

宗對曰:「昔虞舜至聖,猶云『予違汝弼』;湯王亦云『萬姓有過,在予一人。』聖王引咎,蓋以軌世,階下齊聖往古,履道思沖,寧得獨異?」武帝善之。

南朝宋靈昧寺曇宗法師,秣陵人,在靈昧寺出家,曾經有一次為宋武帝做天臺六時菩薩五懺悔法(懺悔、勸請、隨善、回向、發願五項,晝夜六時修之),武帝笑著對宗大師說:「寡人有什麼罪過,需您替我拜懺?」

宗大師回答:「昔時虞舜,算是大聖人了,尚且對禹說:『我違背了正道,您當以義理輔正我。』(出書經虞書益稷)商成湯、周武王也都說:『百姓有什麼罪過,都是我作君王一人引起的。』(出商書湯詰、周書泰誓)古代聖王引咎自責,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體諒,實在是用以作世間的模範啊!皇上和古代聖人一樣賢明,行聖王之道更要謙虛,怎可和其他聖王不同,而不責備自己呢?」宋武帝聽了非常贊同。

◎受罰不欺

宋道楷,沂水人。得法後,大揚洞上之風。崇甯中,詔往東京淨因。大觀中,徙天寧,上遣使賜紫衣,號定照禪師,表辭不受。上復令開封府尹李孝壽,躬諭朝廷褒善之意,而楷確然不回。

上怒,收付有司,有司知楷忠誠,問曰:「長老枯瘁,有疾乎?」

對曰:「無疾。」

有司曰:「言有疾,即法免罰。」

楷曰:「豈敢詐疾而求免罪遣乎?」

吏太息,遂受罰,編管淄州,見者流涕;楷神色自若。至州僦屋而居,學者益親。明年,敕放自便,乃庵於芙蓉湖中。

贊曰:「榮及而辭,人所難也;辭而致罰,受罰而不欺,不曰難中之難乎?忠良傳中,何得少此?錄之以風世僧。」

宋朝東京天寧芙蓉道楷禪師,沂水人,得悟心法後,極力宏揚曹洞宗的宗風。宋徽宗崇甯年間,皇帝下書令住持東京(又名汴京即今開封)淨因寺。宋徽宗大觀年中,遷到天甯寺,皇帝派遣使者賜大師紫衣(唐宋皇帝賜高僧以紫色僧衣),封號定照禪師。楷禪師上表推辭不接受。皇上又命令開封府尹李孝壽親自去表明朝廷褒揚推崇的意思,然而楷大師仍堅持不接受。

這樣觸怒了皇上,命執法官吏要辦楷法師,執法官知道楷禪師一向忠誠,於是問他說:「長老看來形貌枯瘦憔悴,有病嗎?」

楷禪師回答:「沒病。」

官吏說:「您回答說有病,就有理由可以免去懲罰。」

楷大師說:「我怎敢詐騙說有病來免除罪罰呢?」

官吏聽了歎息不已,終於受罰,被貶到山東淄州,看到大師被流放的人莫不痛哭流涕。而楷大師神色自然,若無其事。到了淄州租房屋而住,學者更加親近,人數也更多。隔一年後,皇帝下令可自由到任何地方。於是建茅庵位於芙蓉湖(江蘇武進縣東,無錫縣西北,今稱芙蓉圩)上。

讚道:「榮華功名降臨己身而能辭卻,是人人難以做到的,辭拒而受懲罰,受罰而不欺誑求免,可以說更是難中之難了。忠良傳記中,怎能沒有這一則呢?所以記載下來做世上出家人的借鑒。」

◎詠花諷諫

後晉江南李後主召法眼禪師入內庭。時牡丹盛開,主索詩,師乃頌云:

「擁毳對芳叢,繇來迥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異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需待零落,然後始知空?」主歎悟諷意。

贊曰:「味詩意,忠愛油然,溢於言表,惜後主知而不用,終不免夢裏貪歡之悔耳!彼號為詩僧者,品題風月,敝精推敲,而無裨於世。以此較之,不亦黃金與土之相去耶?」

五代後晉南唐(南唐被宋太祖貶國號曰「江南」)李後主有一天召見金陵清涼院大法眼文益禪師入內宮。當時牡丹花盛開著,後主求法眼禪師為牡丹作一首詩,大師於是頌詠出:

「穿著珍貴的毛衣,對的芬芳的花叢,這種富貴的景象和氣氛,和一般人大大地不同。但是人生歲月無情,好景不常,頭髮從今天開始會漸漸的白了,花兒看來也會不如去年的豔紅。牡丹花的美豔隨伴著早晨的露珠,更加嬌媚,但是朝露很快隨旭日而消失,花兒也日漸會枯萎,牡丹花的馨香隨著晚風吹送,更加清香,但晚風遠去,花香也漸飄零;由此看來,何必要等到花謝凋落,才體會諸行無常,萬法本空的道理呢?」李後主慨然歎息,頗能領悟這詩裏諷刺他侈華沈迷的意義。

讚語:「細細地品味這首詩的意境,覺得字裏行間,洋溢著忠心愛主的熱忱,可惜李後主知道這個意思卻沒有實地奉行改過,最後仍免不了亡國,後悔自己在如夢的人生裏貪著歡樂,不知覺醒。(李後主『浪淘沙』詞,有『夢裏不知身是客,一餉貪歡。』之句)那些號稱『詩僧』的出家人,不務道業,從事品題風月,考究用字造句的優美與否,而對世道人心毫無幫助。和法眼禪師的這詩比起來,不就是糞士和黃金比,相差很遠嗎?」

◎總論

士君子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僧無官守也,僧無言責也,而盡忠如是,孰謂山林之下無明良喜起之義歟?人倫莫重於君父,吾故前列僧之孝,後列僧之忠,以杜釋氏無父無君之謗。

士君子處在鄉野民間,就要擔憂君主的一切;(范仲淹岳陽樓記:「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出家人沒官職,也沒有諫言的責任而能如此盡忠,誰能說山林之下出世人中沒有像君明臣良,臣子樂於效力,人君之德政興起的美談呢?(書經益稷篇:「股肱喜哉,元首起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人類的倫理再沒有比君王和父母更重要的了,所以我前篇列出出家人的孝行,後面接著列出出家人的忠心,來杜絕世俗人說佛教不忠於君主,不孝順父母的譭謗。

【書籍目錄】
第1頁:弁言 第2頁:緇門崇行錄序
第3頁:清素之行第一 第4頁:嚴正之行第二
第5頁:尊師之行第三 第6頁:孝親之行第四
第7頁:忠君之行第五 第8頁:慈物之行第六
第9頁:高尚之行第七 第10頁:遲重之行第八
第11頁:艱苦之行第九 第12頁:感應之行第十
第13頁:緇門崇行錄跋 第14頁:附溈山大園禪師警策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