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緇門崇行錄淺述 吳錦煌居士著

緇門崇行錄淺述 吳錦煌居士著

感應之行第十

[日期:2011-01-2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吳錦煌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感應之行第十

◎精誠感戒

晉道進,張掖人。詣曇無讖律師,求受菩薩戒,讖不許,令七曰懺悔。懺畢再往,又大怒不許。進退而竭禮懺,經三載,一夕夢釋迦文佛親為授戒。明往見讖,欲言所夢;讖遙賀曰:「子已得戒矣!」自是道俗從進受戒者千餘人。

晉朝道進法師,張掖人,去拜請曇無讖律師求授菩薩戒,讖律師不答應,教他回去懺侮七天再來。於是進大師回去竭誠禮懺七日七夜,第八日再詣讖大師求戒,讖大師又大怒不允許,進大師於是回去再竭誠禮拜懺業,經過了三年,有一天夢見釋迦文佛親自為他授戒(其夕同止十餘人皆感夢如進所見,載高僧傳)。翌日去拜見讖公,想說出自己的夢境,還未走到,讖老遙賀道:「你已得戒了!」於是道俗從進大師受戒的達一千多人。

◎懺獲妙音

晉法橋,少樂轉讀,而乏音聲,於是絕粒懺悔。七日為期,稽首觀音,以求現報。同學苦諫不聽,至第七日,覺喉內豁然,索水飲之,自此經聲徹里許。

晉朝中山帛法橋法師,年少時喜歡詠誦經典,但缺乏宏亮的聲音。於是絕食懺悔七天,每天禮拜觀世音菩薩,祈求現世獲得好音聲的果報。同學都苦勸他不要這祥,他還是不聽,竭誠拜懺,到第七天,感覺喉嚨內空洞開朗,要水來喝下,從此以後,他的聲音嘹亮清徹,誦經時,一里多外的人都可以聽到他的聲音。

◎誓師子座

劉宋竺道生論涅槃經闡提皆當成佛,舊學法師以為邪說,擯之。生誓曰:「若我所說,不合經義,願現身惡報,實契佛心,願捨命時,據師子座!」

遂往吳郡虎丘山,豎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石皆點頭。已而,涅槃後品至,果稱闡提有佛性。後於廬山講涅槃甫畢,眾忽見塵尾墮地,端坐而逝。

贊曰:「聖人之言,有辭缺而意圓者;涅槃之論闡提是也,亦何俟後品之至?蓋達人會理,拘士執文,又不獨闡提一端而已。而生公正見不搖,堅如金石,死不違誓,輝灼古今,嗚呼,壯哉!」

南朝劉宋京師龍光寺竺道生法師,講論涅槃經時,說惡知見無善根者最後亦可成佛。(涅槃經佛性品云:「何等名為一闡提耶?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那時只有北涼曇無讖法師譯的大般涅槃經四十卷,還未有劉宋慧嚴法師等續譯的三十六卷涅槃經。一般舊學法師都認作邪說,排斥他。生大師於大眾中發誓道:「如我所說,不合於經典的義理,甘願今生就受惡報;如我所說切實契合佛心本意,但願臨命終時,能坐在說法的獅子座上捨報!」

於是到吳郡虎丘山,豎立石頭當作徒弟,向它們講涅槃經,講到闡提有佛性處,說:「我這樣說,符合佛心嗎?」石頭都點頭。不久大本涅槃經就傳到南京,果然講闡提有佛性。後來在廬山精舍講涅槃經,剛講完,眾人忽然發現他手中的拂塵落在地上,大師端坐正容而圓寂了。

讚道:「聖人的言論,有些雖文辭不足,但意義圓滿通融;像涅槃經論闡提有佛性就是一個例子。又何必等到大本涅槃經來到呢?通達的人道理融會貫通,迂腐的人固執文句表面的意思,不只是闡提佛性這一件而已;佛經上有很多是這樣的。而生公正知正見不動搖,如金石一般堅固,臨命終果如誓言據師子座,高明照耀古今,真偉大啊!」

◎夢中易首

劉宋求那跋跎羅,中天竺人。任緣遊化,至京都,譙王欲講華嚴等經,而跋跎自忖未善宋言,旦夕禮懺,求觀音加被。忽夢白衣人持劍擎人頭來,問曰:「何憂?」具以事對。其人以劍易新首,豁然驚覺,備曉華音,於是開講,大弘佛法。

南朝劉宋京師中興寺的求那跋跎羅(此云功德賢),中印度人,隨緣雲遊度化眾生,到了京都。後來丞相南譙王鎮守荊州,請師一同赴荊州,安止辛寺。譙王想請大師講華嚴等經,而跎大師自思量華語不太通曉,不克勝任,於是日夜禮懺,求觀世音菩薩加被。有一天晚上忽然夢見有一個白衣人,手提著劍,拿著一個人頭來,問大師說:「您老有什麼擔憂的事?」跎大師把這件事完全告訴他,那人用劍砍掉跎大師的頭,安上這個新頭。大師豁然驚醒過來,就完全通曉華語音義,於是開講諸經,大弘佛法。

◎廢戒懺悔

齊僧雲,住寶明寺,以講演著名。

四月十五日,臨誦戒時,白眾言:「戒乃人人誦得,何勞數聞?可令一僧豎義,使後進開悟。」眾無敢抗,遂廢誦戒。

七月十五日,眾集,忽失雲所在,四出追覓,乃於古塚中得之,流血被體。問其故,則云:「有猛士執大刀厲聲呵云:『僧雲!爾何人?斯敢廢布薩,妄充豎義?』即以刀劊我身,痛毒難忍。」

因扶掖還寺,竭誠懺悔;經於十年,至心盡敬,依式布薩。臨終之日,異香來迎,欣然而逝。時咸嘉其即世懲革云。

贊曰:「今時尚經論而輕戒律,二千年來,半月誦戒無復有舉行者,予不揣興廢墜於山中,人猶未之信也!果報炳然,於雲公有征,願覽者思之。」

六朝時南朝齊鄴下寶明寺僧雲法師,住持寶明寺,以講經說法出名。

有一次四月十五日,將欲誦戒的時候,他對大眾說:「戒律人人都會讀誦,何必誦這麼多次?可以叫一個人闡釋演譯,讓後來的人,懂得戒律的本義就好。」大眾沒人敢反對,於是不再誦戒。

七月十五日解夏自恣日,眾僧集會,忽然不見雲大師,大家四出尋找,最後在離寺三里多的古墓中找到他,見他遍身流血,問是什麼緣故?雲大師說:「有一個兇猛的大漢手執著大刀,厲聲呵斥我說:『僧雲!你是什麼人?膽敢廢除佛制半月誦戒(誦戒能使比丘懺除業障,安住淨戒而使善法增長)的戒律,妄自作主談玄立義?』說完用刀割我的身體,痛楚不堪。」

於是大家攙扶他回歸寺裏,自那天開始雲大師竭誠懺悔,過了十年,至心誠敬,依照每半月誦戒規則,從不間斷。臨命終那天,有異香漫布,欣悅地往生了。當時的人都讚賞他現生現世能受到懲戒,而改革自己的過錯。

讚道:「目今崇尚經論而輕視戒律,二千年來至今,沒有一個寺廟半個月誦一次戒的。我不自量力,在我居住的山寺中,復興這個已廢棄沒落的戒律(即雲棲寺每半月誦戒),還有好多人仍不信這一件事的。唉!因果報應,昭彰明顯,從雲公我們就可以得到證明,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要三思啊!」

◎癘疾獲瘳

齊僧遠,住梁州薛寺。不修細行,隨流飲啖,忽夢神人切齒責曰:「汝出家人,如是造惡,何不取鏡自照?」

曉而臨水,見眼邊烏黯,謂是污垢;舉手拭之,眉隨手落。因自咎責,痛改常習,敝衣破履,一食長齋,昏曉行悔,悲淚交注。經一月餘,夢前神人含笑謂曰:「知過能改,可謂智人,今當赦汝!」驚喜而覺,流汗遍身,面目津潤,雙眉復出。遠身經二報,信知三世不虛,自後竭誠奉法,曾無退墮,遂為名僧。

南朝齊梁州薛寺僧遠法師,住持梁州薛寺,不顧威儀細節,喜隨世俗人飲酒吃肉,放蕩不拘。有一天忽然夢見一天神憤怒地斥責他說:「你是一個出家人,這般為非作歹,像什麼樣子,何不取鏡子自己照照?」

次日早晨起來取盆水自照,看見水中自己影子眼眶黑暗,以為是染到污垢;舉手去擦它,眉毛隨著手擦落地上。一時落得精光。於是引咎自責,痛改前非。穿舊衣破鞋,日中一食,不再吃葷,早晚懺悔禮拜,悲傷落淚。經過一個多月,夢見上次的天神含笑對他說:「知過能改,可說是有智慧的人,現在理當原諒你!」遠大師驚喜得醒過來,滿身大汗,面目光亮滑潤,眉毛也漸長出來。遠大師親身受到善惡二報,誠信三世因果,絲毫不爽,從此竭誠奉行佛法,從不退墮,終於成為名僧大德。

◎勤苦發解

梁道超,吳郡人。見旻法師學解冠海內,心欲企之;輟寢忘味,以夜繼日。夢有人言:「旻法師,毗婆尸佛時已能講說,君始修習,云何可等?但自加功,不患不隨分得解。」遂勤劬苦至,頃之洞徹。

南朝梁揚都靈基寺道超法師,俗姓陸,吳郡人。見旻法師(揚都旻大師,見前清素之行)學問義解海內無雙,心極向往,想要學得和他一樣,於是奮發用功,廢寢忘食,日以繼夜。有一天夢見有人對他說:「旻法師在過去毗婆尸佛時已能講經說法,您剛學佛修行,怎能和他相等?只要努力用功,不怕不隨著自己的根器而有所解悟和成就。」於是刻苦耐勞,用功修行,不久終於大徹大悟。

◎禮懺延壽

梁寵法師,年三十八,遇道人法願謂曰:「君年滿四十當死,無可避處,惟有祈誠諸佛,懺悔前愆,或可冀耳!」

寵引鏡驗之,面有黑氣,於是鬻衣缽,市香供,東抵海鹽光興寺,閉門禮懺,杜絕人事,晝忘食息,夜不解衣。迄年四十,歲暮之夕,忽覺兩耳腫痛,其夜懺達四鼓,聞戶外人言曰:「君死業已盡。」遽開戶,寂無所見;明晨黑氣已除,兩耳生骨。居常禮佛,百拜為限。後有疾不能起,猶於床上依時百過,俯仰虔敬,年七十有四而卒。

南朝梁揚都宣武寺法寵法師,三十八歲時,遇到正勝寺法願道人,精通相術,告訴寵法師說:「您年滿四十必死,無法逃避。惟有虔誠祈求諸佛,懺悔以前的罪愆,或許可望延長生命。」

寵法師拿鏡子照自己的臉面,果然發現臉上有黑氣。於是變賣衣服缽具,買香及供物,乘船東行,直到海鹽光興寺(寵法師初出家剃度之寺),閉門拜懺,杜絕一切人事,白天忘了吃飯和休息,晚上不脫衣服假寐。到了四十歲,年底的一個晚上,忽然覺得兩個耳朵又腫又痛,更加警惕,那天晚上禮懺到四更,突然聽到門外有人說:「您該死的業報已完了。」寵法師馬上開門往外看,四周寂然,沒看到什麼;次日早晨,臉上的黑氣就完全消失了。兩耳生出骨頭。平日每天禮佛百拜,後來生病,無法起床站立,仍然坐在床上,每天時候到了就虔誠俯仰百次作禮,算作百拜,活到七十四歲才圓寂。

◎誦經延壽

梁智藏,吳郡人,住鍾山開善寺。遇相者謂曰:「法師聰明蓋世,惜命不長,止三十一年耳。」時年二十有九,於是罷講,探經藏得金剛經,竭誠誦讀,禮佛懺悔,晝夜不輟。至期,忽聞空中聲曰:「汝壽本盡,以般若功德力,得倍壽矣!」

後見前相者,驚異莫測,藏陳其故,始知經力不可思議。

贊曰:「修短分也,禮懺誦經而壽延,則宿因之說廢矣。噫!還帶而夭相除,渡蟻而貴形現,人力尚可回天,況三寶不可思議力耶?獨恨精誠不能如二公耳!鼓橐籥而為經,交杵碓而成體,亦何怪乎感應之無繇也?」

南朝梁鍾山開善寺智藏法師,吳郡人,本名淨藏。住持鍾山開善寺。

有一天碰到一位相命師,告訴他:「法師聰明蓋世,可惜壽命不長,只能活到三十一歲。」那時藏法師才二十九歲,於是停止講經說法,在經藏中找到金剛經,竭誠誦讀,禮佛懺悔業障,日夜不休。到了三十一那年歲暮,忽然聽到空中有聲說:「您的壽命本應該完了。因為誦般若經的功德力,得兩倍的壽命(即六十二)。」

後來又遇見那位相師,相師大吃一驚,不知何以如此,藏大師告訴他原因,才知道佛經功德力量實在不可思議。

讚道:「壽命的長短雖是各人的命運,但禮懺誦經可得延長壽命,那麼生死由命的宿命論可以推翻了。譬如唐朝晉國公裴度,起初相命者說他命壞,會餓死。有一天遊香山寺,有一女人,其父冤被判罪,向人借了三條玉帶,一條犀帶,想賄賂大官救她父親,她到佛前拜佛時,把這些帶子放在欄□忘了帶走,裴度撿到還給她,終救一命。後來那位相命者看見他說:『你的命改了,一定是你做了什麼陰德,所以短命相消失了,反之前程萬里。』又如宋朝宋庠(即宋郊),雍邱人,與其弟宋祈,同舉進士,世稱大宋小宋。有一天一胡僧驚問大宋(即宋庠)說:「您豐神尊貴頓異,如能救活數萬人之命者,到底什麼原因突現尊貴豐彩的相貌呢?」宋庠先生想了一下,說:「啊!我屋檐下有螞蟻穴,為暴風雨侵襲,我戲編竹橋來渡螞蟻,使免於覆亡吧!」胡僧說:「就是這個大功德了。」由這兩個例子看來,人力尚可挽回天命,何況三寶不可思議的功德力呢?就怕不能像寵法師和藏法師二人那麼精誠禮懺啊!倘若是誦起經來,像吹小喇叭那樣嗲聲嗲氣的念幾聲,毫不注重隨文修觀,或由文入理;拜起懺來,只是像杵臼打米似的,上上下下磕幾個頭,根本沒有慚愧和至誠求哀懺悔之心,這樣的誦經拜懺,又怎能怪佛菩薩沒有靈應呢!」

◎扣鐘拔苦

隋智興,居大莊嚴寺,職掌扣鐘。

大業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其妻夢夫謂曰:「吾至彭城病死,墮地獄中,賴莊嚴寺鳴鐘,響振地獄,乃得解脫;欲報其恩,可奉絹十疋。」

妻奉絹,興以散眾。眾問扣鐘何以致感?興曰:「吾扣鐘,始祝曰:『願諸聖賢同入道場。』乃發三下;及長扣,又祝曰:『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嚴冬極凍,及裂肉皴,掌內凝血,無所辭勞。

隋朝京師大莊嚴寺智興法師,居住大莊嚴寺,掌寺內扣鐘之職務。

隋煬帝大業五年,同寺住的僧人三果師,有一個哥哥,隨皇帝南幸江都,半路病亡,凶訊還沒傳到家裏,他太太就夢見丈夫對她說:「我到了彭城不幸生病死了,死後墮地獄中,備經痛苦,幸賴莊嚴寺鳴鐘,音振地獄,方能解脫;要報答這個恩情,就送絲絹布十疋給智興法師。」。

他的妻子獻絹帛十疋給興大師,興大師自謙無德,把布分給大家。眾人問他扣鐘何以能有這麼大的感應?興大師回答說:「我扣鐘時,開始祈禱:『願諸聖賢同入道場。』於是短打三下;再來長打前又祈求:『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寒冬極冷,手握鐘槌,皮都裂開了,掌內出血又凝固,仍不辭辛勞地做這件事。

◎天神護體

唐道宣律師,姓錢氏。初從師聽律一遍,即欲遊方,師呵曰:「適遐自邇,修捨有時。」抑令聽十遍。後持律精嚴,世所希有。

中夜行道山上,臨砌顛仆,有天神介胄掖之,因問何神?答曰:「博叉天王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高妙,故給衛耳。」宣遂廣問佛世,一一條對,及授宣佛牙,寶掌以表信焉。號南山教主,澄照律師。

贊曰:「律非玄義,宣公非鈍根,何淹滯乎十聽?良繇戒為道本,欲其淪肌浹髓而堅固不易耳。今之受戒者,一受之後,束之高閣,尚莫能粗究其義,而況師十講,弟子十聽耶?吾故知宣公之師非常人,而大賢之出其門有自來矣!」

唐朝京兆西明寺道宣律師,姓錢氏。起初跟師父聽戒律才一遍,就想行腳參方,他師父呵斥道:「行遠要自邇,自知謙遜不足,受持置捨要恰當時候,你律學的火候還不夠,還不到捨律學禪的時候。」強制他聽十遍。後來宣大師持戒律之精深嚴格,世上少有。

有一天半夜走在西明寺行道,碰到石砌而跌倒,突然有穿戰甲的天神扶著他。宣大師問他是何神?神回答說:「我是博叉天王(毗留博叉,即西方廣目天王)之子張瓊。(宋高僧傳作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之三太子那吒。)因為大師戒律德行高超,所以一直護衛您。」宣大師於是請問他佛在世時一些事情,太子一一回答解說;並且給宣大師佛牙、寶掌供養,用以征信。宣大師久居終南,宏揚戒律,故號南山律宗教主,往生後皇上追封澄照律師。

讚道:「戒律不是很玄奧的義理,宣公也不是鈍根器的人,為何要停滯聽十遍呢?因為戒是修道的根本,為的是要深入肌髓,浸漬日久而堅固不忘。現在受戒的,一受之後就擱置一邊,尚且不能瞭解其粗略的意義,更不用說是師父講十遍,弟子聽十遍這樣深入的研究了,我因此知道宣公的師父不是普通人,而其門下出大德大賢,也是其來有自啊!」

◎感示淨土

唐慧日泛舶渡海,達天竺,參訪知識咨稟捷徑法要。

天竺學者皆贊淨土。至健馱羅國,東北大山有觀音像,日乃七日叩頭,又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忽見觀音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頂曰:「汝欲傳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滅。日回長安,普勸念佛。

贊曰:「健馱之感觀音,與竹林之感文殊,大略相類,皆誠極而應,無可疑者。淨土感應,事非一人,詳具於往生集中,茲不復贅。」

唐朝洛陽罔極寺慧日法師,乘船渡海,西行到印度,參訪善知識請教修行的捷徑和要訣。

印度的學者都推崇淨士法門。到了健馱羅國(今阿富汗乾陀彌城),城東北大山有觀世音菩薩像,有至誠祈請多得現身。慧日大師虔誠叩頭又絕食,打算畢命在此也要見觀世音菩薩,到了第七天夜裏,忽然見空中觀世音菩薩現紫金身,坐寶蓮華,垂手摩日大師頂說:「你想弘法自利利他,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應該要知道淨士法門勝過其他法門。」說完就消失了。日大師回到長安後,普遍勸人念佛。

讚道:「慧日大師在健馱國虔誠感應觀世音菩薩現身,和唐五臺山竹林寺法照法師(蓮宗四祖),勤修誠感文殊、普賢二菩薩顯瑞於五臺山(照大師由善財、難陀二人引入寺門,寺前有大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華樹充滿其中。照大師入寺至講堂中,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座,說法之音,歷歷可聽,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無數菩薩圍繞。照師至二賢前作禮問言:『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報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所以者何?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若善男女等願疾成佛者無過念佛,則能速證無上菩提。』)的情形大略相同。都是極虔誠而後感應,沒什麼好懷疑的。淨士的感應,不只一個人有,詳細記在往生集中,不再贅述。」

◎甘露灌口

五代永明壽禪師,初為庫吏,用官錢放生,當死,吳越王釋之。

出家為僧,嘗行法華懺二十一日,備極精懇,夢觀音以甘露灌口,遂得無礙辯才。

五代錢塘永明寺延壽禪師,起先未出家時是當督納軍餉的官吏,用公家的錢買物放生,罪當處死刑,吳越文穆王特赦他。

出家後,曾行法華懺二十一日,極盡誠懇,一夜夢見觀世音菩薩用甘露灌入他口中,於是得辯才無礙。

◎懺感授記

唐曇榮,春夏講教,秋冬坐禪。

因刺史送舍利三粒,乃誓求總獲,遂得舍利四百粒。

行方等懺法,寺僧僧定者,見光明中七佛皆現,一佛顧榮云:「我是釋迦,為汝身器清淨,故來授記。後當作佛—號普寧佛。」

是冬,榮卒,異香繞室。

唐朝潞州法住寺曇榮禪師,每年春天和夏天講經論教,秋天和冬天靜坐參禪。

曾往韓州鄉縣延聖寺,立懺悔法,刺史風同仁送舍利三粒,榮法師告訴眾人:「舍利之德,變化莫測,若虔誠消業祈求可得總量。」於是人人前別置水缽,加以香爐通夜苦求,至天明總獲舍利四百餘粒。

貞觀七年,清信士常凝保等請榮大師於法住寺行方等懺法(天臺大師依大方等陀羅尼經所制,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方等三昧與法華三昧皆為四種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行方等三昧而懺悔六根之罪障也),法住寺有一個和尚叫僧定法師,戒行精固,在道場上見大光明,光明中七佛皆顯現(七佛指過去七佛。即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九百九十九尊「尸棄佛」,第一千尊「毗舍浮佛」,賢劫第一尊「拘留孫佛」,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葉佛」,第四尊「釋迦牟尼佛」)。有一佛對榮大師說:「我是釋迦牟尼佛,因你身心戒行清淨,所以來為你授記,你後來當成佛,即賢劫千佛之中的『普寧佛』。」(亦為僧定法師授記,名普明佛。)

那年冬天榮大師圓寂,圓寂時異香嫋繞室內不散。

◎口出青蓮

唐遂端,上應潤寺,專精法華,十二時中恒誦不輟,老而彌篤。威通二年,忽趺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色蓮華七莖。

葬東山下二十餘年,墓屢發光,開視之,形質如生,眾迎還寺,漆紵飾之,今號真身院焉。

唐朝明州德潤寺遂端法師,住在應潤寺,專精研妙法蓮華經,晝夜十二時(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常不停地諷誦,愈老愈勤勉,唐懿宗咸通二年忽然跏趺盤坐著圓寂了。圓寂不久,口中長出青蓮花七枝。

把他埋在東山下,二十餘年間,墳墓常常放光,大家把墓打開,開龕看他的遺體容貌形態都沒變,沒腐爛,簡直和活的人一樣。眾人於是迎請遺體回到寺中,給他塗金披衣裝飾,供養起來。現在應潤寺(宋高僧傳作德潤寺)叫真身院。

◎施食師

焰口施食,啟教於阿難,蓋瑜珈部攝也。瑜珈大興於唐之金剛智廣大不空二師,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議,數傳之後,無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結印,口誦咒,心作觀,三業相應之謂瑜珈,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況觀力乎?則不相應矣!不相應則不惟不能利生,而亦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篤,是晚外正施食。謂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辭不往。俄復來云:『法師不誠,吾輩空返,必有以報之。』於是牽我臂偕行,眾持撓鉤套索云:『欲拽此法師下地。』我大怖,失聲呼救,一時散去。」越數日僧死。蓋未死前已與諸鬼為伍矣。向非驚叫,臺上師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誠,被鬼舁之河中欲沈之;一僧失鎖衣篋,心存匙鑰,諸鬼見飯上皆鐵片,遂不得食;一僧曬氈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諸鬼見飯上皆獸毛,遂不得食,各受顯報。又一人入冥,見黑房中有僧數百,肌體瘦削,顏色憔悴,似憂苦不堪狀,問之,則皆施食師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

瑜珈焰口施食法,是阿難受餓鬼恐嚇,說他三天後要命盡墮餓鬼道,除非布施百千萬億無數餓鬼飲食,並供養三寶等方可免。阿難問佛,如何方便施食,得免斯苦?佛告阿難:「有陀羅尼名曰『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若有誦此陀羅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佗百千恒河沙數餓鬼及婆羅門仙等上妙飲食,如是等眾乃至一一,皆得摩伽陀國所用之斛七七斛食。阿難我於前世作婆羅門,於觀世音菩薩所,及世間自在威德如來所,受此陀羅尼故,能散施與無量餓鬼及諸仙等種種飲食,令諸餓鬼解脫苦身得生天上。阿難汝今受持,福德壽命皆得增長。」(詳載「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是密教部收攝的經典。密法由於唐朝金剛智法師及大廣智不空法師二人大力宏揚而大興盛。能使役鬼神,移山倒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傳幾代後,就沒人能繼承了,所剩只施食一法而已。手結手印,口誦咒語,心作觀想,身口意三業相應(又叫三密相印),叫做「瑜珈」,這件事不是容易的啊!今人手印、咒語未必精通,而況最難的觀想功夫呢?如此身口意功夫不到就不相應了,不相應則不但不能利益餓鬼群生,反而害了自己。

昨天我們雲棲山,有一位外來的掛單僧,病得很重,當天晚上寺外正作焰口施食。這位僧人對看護他的人說:「有鬼要帶我一同出去吃施食,我謝絕不去,不久鬼又來說:施食的法師沒誠心施食,害我們不得食,空跑一趟,一定要懲罰他一下。於是牽著我的手臂一同走出去,眾鬼拿著撓鉤套繩,要把施食法師拖到地下。我非常害怕,失聲呼救。眾鬼才散去。」過幾天這個方外僧就死了,還沒死之前就和鬼一起了,是將死之兆。那次要不是他驚叫,臺上施食師就危險了。

不但是這件事,還有一位施食師父不誠心誠意施食,被鬼抬到河中要溺死他;另一位施食法師忘了鎖衣箱,心中老惦記著鑰匙,諸鬼但見飯上都是鐵片,終於不得食。又有一位施食僧曬毛衣還沒收進屋子裏,剛好下雨,心中惦念這件毛衣,諸鬼看見飯上都是獸毛,也吃不得,這兩人都受到現世的果報。此外,有一個人曾在定中,進入幽冥界,看見有一間黑暗的房子中,有數百位僧人,形體瘦削,容色憔悴,好像非常憂愁痛苦的樣子,問他們是什麼人,才知道都是施食師啊!施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此更加相信了。

◎沸湯施食

有自稱西域沙門,作焰口施食法師者,其灑淨也不用水,燃沸湯於瓶。以手擎而灑之。著人面不熱,人異之,請施食者絡繹。予以為此甚不足貴也。世之號端公太保者,尚能以紅鐵練纏束其肢體,利鋒刃刺入於咽喉,況此沸湯特其小小者耳。夫佛制施食,本為餓鬼飲食至口即成火炭,故作甘露水真言等以滅其熱惱,使得清涼。奈何其用沸湯也!?此何佛所說?何經所載?惑世誣民,莫斯為甚矣!或謂其能化沸湯為冷泉,故不必用水,審如是,則亦能化臭腐以為沈檀,而不必用香矣;化黑暗以為光明而不用燈矣;化瓦礫以為棗栗而不必用果矣;化草芥以為牡丹芍藥而不必用花矣;化泥土以為稻麥黍稷而不必用斛食矣。今何為香花燈果斛食一一如常法具辦,而獨於灑淨一事則用沸湯乎?明理者辨之!

有一位自稱是西域來的,專作焰口施食的法師,他在作焰口時灑淨不用水,煮沸水在瓶子裏,用手拿著灑出,這水沾到人的臉面不會燙人。大家都很驚奇,因之請他去作焰口的人相繼不絕。我認為這樣很不值得欣賞。目今世上號端公太保的巫術師(蜀人謂巫曰端公),尚且能用燒紅的鐵鏈卷捆自己的肢體,用鋒利的刀劍刺吞入咽喉,何況這沸騰的開水,比起來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佛設立焰口施食法,本來是因為餓鬼業力使然,東西到口就化成火炭,所以作甘露水真言等咒語儀軌,來消滅他們的煩熱困惱,使得清涼。怎麼反用沸騰的熱水呢?這是哪尊佛所說的,哪本經典所記載的呢?這些人用之來迷惑社會,欺騙百姓,實在罪大惡極,再沒有比這個更壞的了。

或者有人說:他能把沸騰的開水化為冷水,所以不必用水啊!仔細想來,如果這樣,那麼他應該也能把腐臭的東西變作沈香、檀香,而不必用香了;把黑暗變成光明,而不必用燈了;把瓦片石礫變作棗子、栗子,而不必用水果了;把小草變成牡丹、芍藥,而不必用花了;把泥土變成稻、麥、黍、稷,而不必用斛食了(斛者古時裝穀或盛飯器具)。如今為何香、花、燈、果、斛食等一一照常辦全,而單灑淨這一項用熱沸的開水呢?明理的人要仔細分辨啊!

◎總論

予錄古行,以感應終篇,有笑於旁者曰:「道無修,無證;無修則感者空,無證則應者寂。憧憧於感應,無亦計功謀利之心歟?」

予曰:「桴感鼓則應以聲,水感月則應以影,謀與計安在?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堅冰解,理也,奚足異乎?使感應無繇,則因果蕩然矣!豁達空招殃禍,可勿戒諸?」

我紀錄古德崇行,以感應篇作結束,有人在旁邊笑道:「所謂道是不假修持,不假印證的,真如自性本自具足,無修則本無所感,無證則本無所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不定下,老惦記著感應與否,不是變成計較追求功利了嗎?」

我說:「鼓槌對鼓的感應就發出了鼓聲,水對月的感應就映出了月影,很自然的,哪有什麼計較和追求呢?所以後漢朝忠臣諒輔,在國家旱災時,禱告山川上天,自曝中庭,為民祈福,發誓到日中無雨,要用他身體來謝罪,堆好薪柴,要自焚身,到了日中,天氣轉黑,雷雨大作,一郡沾潤,世稱至誠(後漢書,獨行列傳諒輔傳)。又晉朝孝子王祥,早喪親,對繼母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親愛吃生魚,一時天寒地凍,王祥脫衣臥冰上,冰忽然自解,跳出雙鯉魚,持之而歸。(臥冰出鯉孝子有三:一為王祥,一為王延,一為楚僚,均載於『搜神記』中。)至忠至孝而感應,是很平常的道理啊!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假如沒有感應,就毫無因果報應可言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就是怕人偏於頑空,容易否定因果的存在,魯魯莽莽,悠悠蕩蕩,不知不覺招萬劫災苦、飛殃橫禍。修行的人,能不深加警惕嗎?」

【書籍目錄】
第1頁:弁言 第2頁:緇門崇行錄序
第3頁:清素之行第一 第4頁:嚴正之行第二
第5頁:尊師之行第三 第6頁:孝親之行第四
第7頁:忠君之行第五 第8頁:慈物之行第六
第9頁:高尚之行第七 第10頁:遲重之行第八
第11頁:艱苦之行第九 第12頁:感應之行第十
第13頁:緇門崇行錄跋 第14頁:附溈山大園禪師警策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