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二節 什麼是皈依三寶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章皈依三寶的方法與利益
  
  第一節如何皈依三寶
  
  我們既已明白了皈依三寶的概念之後,就應該來皈依三寶了。
  
  至於皈依三寶的儀節,在佛陀的當世,因為受皈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儀節。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三皈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三皈依。
  
  照實際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佛為兩個商人及龍王授皈依,即唱三寶,要他們皈依未來僧。可知三寶是一體,皈依佛、皈依法,而不皈依僧,便不成其為皈依。
  
  皈依三寶的詞句,實在是很簡單的,但在皈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來受皈依的人,都是在皈依之時,由皈依師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於皈依師口齒不清或由於自己心情緊張,皈依之後竟還不知道皈依詞的內容是什麼,按理說,那樣的皈依是不成其為皈依的。
  
  皈依詞共為三皈三結,現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說三遍之後)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說三遍)
  
  前面三皈說三遍,便是三皈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為三皈的三結。皈依的緊要關頭,便在三說三皈的正授之時,納受三皈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於正授三皈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三皈依文的時候,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說第二遍三皈依文的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說第三遍皈依文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斗之狀,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於全身,並由身內擴展出去,使自己的身心,隨著功德雲的擴展瀰蓋,而充塞於十方世界──到此為止,自己納受了三皈的戒體,自己的身心,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與宇宙同等體量了。試想,如此的皈依,該是何等的神聖和莊嚴啊!
  
  如果不能作如此的觀想,最低限度,也得將皈依詞聽得明明白白,說得清清楚楚,這是絕對不能馬虎的,所以弘一大師曾經說過一段非常懇切的話,現在抄錄如下:
  
  「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第二,當受三皈時,師父所說應當十分明白,或師父所講的話,全是文言不能瞭解,如是絕不能得三皈;或隔離太遠,聽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雖能聽到大致瞭解,其中尚有一二懷疑處,亦不得三皈。又正授之時,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說,此最要緊,應十分注意;以後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結,無關緊要;所以諸位發心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又當正授時,要在『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律學要略》)
  
  以此可見,三皈雖然簡單,要想如實得到三皈的戒體,卻也並不容易。我們相信,準此而論,如今有許多的三皈弟子,是沒有得到三皈的,如果自知沒有得到三皈,不妨請求各自的皈依本師或另請他人,重新增授一次。這在集體數十人或數百、數千人的大規模皈依儀式中,是最不可靠的,唯其種種善根而已。
  
  從宗教情緒的養成和培植上說,受戒的儀式越隆重,越能激發虔誠之心,受戒的要求越嚴格,越能使人生起神聖莊嚴之感。求受三皈,本來只要請求一位皈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便可。為了鄭重其事起見,明末南京寶華山的見月律師,編了一部《三皈五戒正範》,那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直到現今,仍在流通,並且仍為大多數的皈依師們作為藍本。
  
  在三皈正範中,共有八個項目:
  
  敷座請師──由受皈依者為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皈依師陞座。
  
  開導──開示三皈依的意義。
  
  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證明受皈,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
  
  懺悔──懺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之後,納授無雜無染的三皈戒體。
  
  受皈──三皈三結,並發三誓。
  
  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眾生。
  
  顯益勸囑──說明三皈的功德殊勝,並囑依教奉行。
  
  迴向──將此受皈的功德,迴向給一切沈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說起來,受三皈依,唯有如此,才算鄭重其事而圓滿究竟。唯此三皈正範,以目前來說,也不切於實用,因為其中所用的文字,皆是文言,雖然行文典麗高雅,如果皈依師食古不化,陞座說皈依時,照本宣讀,那對受皈依的人是無法吸收的,既然無法吸收,也就不得皈依了。所以弘一大師對此,也有批評:
  
  「寶華山見月律師所編《三皈五戒正範》,所有開示多用駢體文,聞者萬不能瞭解,等於虛文而已;最好請師譯成白話。」(《律學要略》)
  
  若就實用而言,在三皈正範所列的八個項目之中,簡直可說是缺一不可的。比丘不得站立著為白衣說法,所以要敷座;示知三寶的意義,所以要開導;皈依師代表三寶為人授皈依,故應請聖;為求重新做人,故應懺除前愆;三皈三結與三誓,是受皈的重心,故為在所必行;三皈共分三品,發心自度度人者為上品,只顧自脫生死者為中品,只求不墮三塗而仍生在人天者為下品,所以勸導發心,也是必要的;為增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顯益勸囑,也是應該的;為了養成不自私的慈悲襟懷,功德迴向一切眾生,也是對的。
  
  在此我想指出一點: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乘的區別,但卻偏於小乘形態的。所以在律中的三皈,非常簡單,除了三皈依詞,沒有其他。佛教到了中國,一切匯歸大乘,一切戒,都比照大乘來受持,故又另外增加好多項目,但是這種增加,都是好的,並非壞的。今日如果不以最初的三皈,為大乘行門,自也可以不用發願及迴向等項目了。
  
  如果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也不妨將三皈的儀節簡化。現在,我且試擬一個簡式如下:
  
  皈依師禮佛坐定之後,受皈依者雙膝長跪,兩手合掌,皈依師略為開示皈依三寶的意義之後,即教受皈依者念悔過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皈依的正授與三結:「我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我某甲,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甲,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我某甲,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徒眾。」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之後,教發四弘誓願:「我某甲,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某甲,煩惱無盡誓願斷。我某甲,法門無量誓願學。我某甲,佛道無上誓願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皈依師略示皈依的功德,並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迴向偈:「皈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諸佛淨樂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至此皈依功德圓滿,皈依師下座禮佛之後,受皈依者,禮謝皈依師,普通三拜,實則禮佛禮僧,但有一拜即可。
  
  以上所擬的簡式皈依,不必唱,但能念得字字分明,使得受皈依者,能夠領受即可。
  
  其中應該明白的,是三皈三結下面的三誓:「不皈依天魔外道」,「不皈依外道邪說」,「不皈依外道徒眾」。由此三誓的建立,三皈也就有了戒的性質和作用了。這不是佛教的排他性,而是因為外道──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學說,雖或有其部分的道理,但那皆是不究竟的,佛是福慧具足的大覺者,所以皈依了佛,不必再皈依天魔外道;法是一切智慧的寶藏,皈依奉行,必能離去(欲)苦而得安樂,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邪說;僧是最能傳授清淨之道的人天師表,所以不必再皈依外道的徒眾。此三誓的目的,是防止已經進入正道的人,再去誤入歧路而立的。至於受了三皈依之後,如果為了維護家宅、財物、國土、人民,及其生命的安全,而去祀神祭鬼與禮天拜神,只要不存皈依之心,仍可不失皈依,若存皈依之心,便失皈依。再說到戒的問題,皈依了三寶之後,的確有一些應該戒禁的事項。上品皈依者,三寶諸戒,自然具足;即使下品皈依者,也應只食五種淨肉(不疑為我殺、不見殺、不聞殺、自死、鳥獸食殘),並且不得做屠業、酒業、淫業、賭業等的作惡行業,每年的正、五、九月,每月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要持戒齋。若能如此,則在當來彌勒佛的初會之中,便可得到解脫。
  
  皈依三寶,另有一個非常要緊的觀念,必須明白:我們皈依三寶之後,即是皈依了十方三世的一切三寶,所以在迴向偈之下,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第一句是一切佛寶,第二句是一切僧寶,第三句是代表無上的法寶。在此三句之中,包括了理體與事相的三寶。我們現在是以事相為主,所以應該恭敬供養一切佛菩薩的聖像、一切佛教的典籍、一切佛教的出家人。不過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我們的本師僧是皈依師,為了報恩,偏重於本師佛與本師僧,也是人之常情。如若只以本師佛為佛,其他諸佛就不是佛,那是違背佛教的;同樣的,如果只敬皈依師而不敬其他的一切僧,也是不對的。正像否定了千萬樁善舉,而只肯定一樁善舉;只種一塊田,而荒蕪了千萬塊田,這不啻為愚癡的作為!
  
  第二節皈依三寶的好處
  
  皈依三寶的好處,實在太多了,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1.成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礎,3.減輕業障,4.能積廣大的福德,5.不墮惡趣,6.人與非人均不能嬈亂,7.一切好事都會成功,8.能成佛道。
  
  如要分別舉例,佛經之中,實在太多,現在選擇五條,用語體文譯述於下:
  
  人若皈依三寶的話,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搬運七年,搬之不盡,三皈功德,比這還要大到千千萬倍。(《優婆塞戒經》,《大正藏》二四.一○六三頁上)
  
  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在天福享完後,身體也變得衰敗不堪,同時壽命也將在七天之終後了。他自己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所以恐慌極了,於是請教天主,但天主也沒有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三寶,死後不唯免墮豬胎,得生人間,並逢舍利弗,請佛說法,因此而證得聖果。(《折伏羅漢經》)
  
  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天福盡了,還有七天,就要死了,昔日的歡樂,都離開他了,美麗的天女,不再親近他了,本來是威威堂堂的相貌,現在變得毫無氣色了,他的身體,既衰弱,且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整日流著臭汗。他也看到,他將生到豬胎中去,因此躺在地上,哀傷、流淚、訴苦。此事給天主知道了,指示他誠心皈依三寶,教他口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他便照著天主的指示,皈依了三寶。七天的本限一到,他便死了。天主為想知道,他死後究竟生到何處去了,但是以他的能力看遍了所能看到的所在,都無法看到那個天子的下落。只好去問佛陀,佛陀告訴他說:「已經由於皈依三寶的功德,轉墮為升,升到兜率陀天去了,你們天人,只能看下面,看不到上面的。」(《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大正藏》一五.一二九頁中─一三○頁上)
  
  如果東西南北的四大部洲之中,全數都是二乘果位的聖人,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為其一一造塔,那個人的功德之大,是不可計量的,但遠不如皈依三寶功德。(《希有校量功德經》,《大正藏》一六.七八三頁下─七八五頁中)
  
  過去有一位莎斗比丘,專誦三寶之名,經過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斯陀含,如今在普香世界做辟支佛。(《木槵子經》,《大正藏》一七.七二六頁中)
  
  從上面所舉的五例,便可知道皈依三寶是極為難得的事。同時,佛陀也曾說過,只要有人皈依三寶,便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並且希望受了三皈以後的弟子,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寫下來,隨身攜帶,便可辟除邪惡,出入無畏。現在不妨將此三十六位善神的名字,照抄如下,以備行者應用:
  
  彌栗頭不羅婆(善光),主疾病。
  
  彌栗頭婆呵娑(善明),主頭痛。
  
  彌栗頭婆邏波(善力),主寒熱。
  
  彌栗頭栴陀羅(善月),主腹滿。
  
  彌栗頭陀利奢(善見),主癰腫。
  
  彌栗頭阿婁呵(善供),主癲狂。
  
  彌栗頭伽婆帝(善捨),主愚癡。
  
  彌栗頭悉坻哆(善寂),主瞋恚。
  
  彌栗頭菩提薩(善覺),主淫欲。
  
  彌栗頭提波羅(善天),主邪鬼。
  
  彌栗頭呵娑帝(善住),主傷亡。
  
  彌栗頭不若羅(善福),主塚墓。
  
  彌栗頭苾闍伽(善術),主四方。
  
  彌栗頭伽隸娑(善帝),主怨家。
  
  彌栗頭羅闍遮(善主),主偷盜。
  
  彌栗頭修乾陀(善香),主債主。
  
  彌栗頭檀那波(善施),主劫賊。
  
  彌栗頭支多那(善意),主疫毒。
  
  彌栗頭羅婆那(善吉),主五瘟。
  
  彌栗頭鉢婆馱(善山),主蜚尸。
  
  彌栗頭三摩陀(善調),主注連。
  
  彌栗頭戾禘馱(善備),主注復。
  
  彌栗頭波利陀(善敬),主相引。
  
  彌栗頭波利那(善淨),主惡黨。
  
  彌栗頭虔伽地(善品),主蠱毒。
  
  彌栗頭毘梨馱(善結),主恐怖。
  
  彌栗頭支陀那(善壽),主厄難。
  
  彌栗頭伽林摩(善逝),主產乳。
  
  彌栗頭阿留伽(善願),主縣官。
  
  彌栗頭闍利馱(善固),主口舌。
  
  彌栗頭阿伽馱(善照),主憂惱。
  
  彌栗頭阿訶婆(善生),主不安。
  
  彌栗頭娑和邏(善至),主百怪。
  
  彌栗頭波利那(善藏),主嫉妒。
  
  彌栗頭固陀那(善音),主咒咀。
  
  彌栗頭韋陀羅(善妙),主厭禱。
  
  上面所抄的三十六位善神,出於《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大正藏》二一.五○一頁下─五○二頁中),該經說,凡是受了三皈的人,就有四天王派遣他們來為之護持,同時,此三十六位神王,各個還有萬億恆河沙數的鬼神,為其眷屬,輪番護持受了三皈的人。如能書寫神王名字,帶在身上,那是最好。其中第二十四及第三十四的兩個音譯名字相同唯其意譯不同,當無妨礙。
  
  不過,我們應當知道:皈依三寶,雖可求得現生的平安與快樂,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乃在回到三寶的懷抱,並使自己也成為三寶──皆可以成佛,切不要自暴自棄。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受戒學戒與持戒 第4頁:第一篇 緒論 第二章 戒律的傳承與弘揚
第5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一章 三寶及皈依 第6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二節 什麼是皈依三寶
第7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第8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9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10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第11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三章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第12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四章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13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第14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二章 沙彌戒與沙彌的類別
第15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三章 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第16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四章 沙彌受戒及其持犯威儀
第17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種種 第18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緒說
第19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20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第21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第22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23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五章 羯磨法與懺悔法 第24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一章 菩薩的層次與境界
第25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二章 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別 第26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三章 菩薩戒的重戒與輕戒
第27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四章 菩薩戒的授受與條件 第28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五章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第29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六章 受了菩薩戒之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素食者 发表于 2012-12-31 2:38:27
戒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在涅槃時 告戒弟子們 以戒為師 弟子合十禮拜
第 1 楼
能悟 发表于 2012-11-13 1:24:42
真正的佛法 弟子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