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五章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五章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第一節秉受菩薩戒的種類
  
  根據《瓔珞經》卷下說:「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是下品戒。」(《大正藏》二四.一○二○頁下)
  
  根據《梵網經》輕戒二十三條則說:「佛滅度後,欲以好心受菩薩戒時,於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當七日佛前懺悔,得見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應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雖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現前先受菩薩戒法師前受戒時,不須要見好相,何以故?以是法師,師師相授故,……以生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而要見好相。」(《大正藏》二四.一○○六頁下)綜合《瓔珞經》與《梵網經》所說,觀點大同而有小異。《瓔珞經》列舉三種受戒法:從佛現前受為上品;佛後從師受為中品;無師自誓受為下品。《梵網經》雖未提及在佛現前受,但已明白表示在「佛滅度後」有師前受及自誓受的兩種,實則也暗示了在佛現前受的一種方法,這與《瓔珞經》是相同的;但在《瓔珞經》自誓受的項下,並未說明需要見好相(佛來摩頂、見光見華),《梵網經》則一再地指出需要見到好相,方能自誓受戒而得戒,否則便不得戒。
  
  這也是歷來古德們所感到頗費索解的問題之一。但是,自誓受戒,究竟要不要取得好相,明末的蕅益大師在《毘尼後集問辯》中,有一折衷的解釋,他說:「今人求戒,大須自審,果能念念與悲智相應,上荷正法,下憫含生,便可直遵《瓔珞》、《地持》,設不遇師,亦得自受;如或雖希佛道,悲智未深,則須秉持《梵網》法門,千里無師,必求好相;更或現有明師,心存憍慢,不從求受,別向像求,斯則(《瓔珞》、《梵網》)兩經咸所不聽,五悔終不成功。」(《卍續藏》一○六.四六○頁C)
  
  根據智者大師的《菩薩戒義疏》,把受戒的方法,分為三類(《大正藏》四○.五六七頁下):
  
  第一,對諸佛受戒,此有二種:真佛:如妙海王子從盧舍那佛受菩薩戒。
  
  像佛:金、銅、木、石、泥、畫等像,千里內無師,許向佛像求得好相自誓受。
  
  第二,對聖人受戒,此亦有二種:
  
  真聖:十地菩薩及等覺大士,現前之時,可對之為緣,故宜發戒。
  
  像聖:即菩薩形像,如果單以菩薩形像,恐會成為遊慢之過。《地持經》則單說佛像,未說菩薩像,《梵網經》、《瓔珞經》中說佛菩薩者,是佛邊有菩薩的意思。
  
  第三,對凡夫法師受戒。
  
  佛滅度後,如要求受菩薩戒,雖有從師及自誓的兩種法門,實則是以從師受戒為正為本,自誓受戒,乃是不得已時的一種方便法門。
  
  如果目空一切,以為無人夠格作為自己的戒師而自誓於佛菩薩像前受,那是很難得戒的。
  
  現將秉受菩薩戒的種類,列表如下:


  
  另有,菩薩戒也可以跟五戒一樣,可以全部受,也可以隨分受。這是出於《瓔珞經》卷下所說:「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大正藏》二四.一○二一頁中)這在太賢《梵網經古迹記》卷下,有著較為詳細的說明:「一分受:隨其受者,意樂所堪,或受一戒,或多,皆得成戒,名為菩薩。不同聲聞,必總受持,若其一分,不名比丘,謂令現身得阿羅漢,圓滿軌則,建立學處,十戒、具戒,各必總受。……菩薩不爾,隨分戒故,謂凡必無現身成佛,要經無數大劫修故。……雖但解語,唯受一戒,猶勝二乘一切功德。羅漢功德,但為自身,於有情界,無有恩分;菩薩一戒,為度一切,無一眾生不荷恩故。」(《大正藏》四○.七○○頁中)這對於隨分受持菩薩戒的道理,說得已夠明白了。菩薩戒的功德是從一切眾生身上得的,比如持一殺戒,便於一切眾生分中皆能得一不殺的功德,所以功德大;小乘戒只為自身不受生死而戒造作生死之因的種種過惡,單為自己了生死著想,非為度生著想,所以功德小。成佛是多生多劫的大事偉業,菩薩道是成佛之因,所以菩薩不求即生成佛,隨分受戒沒有關係;羅漢是可以即生修證的,所以不可隨分受戒。當然,菩薩戒是歡迎眾生去作滿分受的,所謂滿分受,便是總受三聚淨戒的一切戒法。
  
  第二節自誓受戒法
  
  弘一大師的《菩薩戒受隨綱要表》中說:「自誓受戒文,見《瑜伽師地論》。《梵網》須見好相;若依《占察經本業經》及《瑜伽論》,則可直受。」關於取相不取相的問題,已在上節討論。
  
  自誓受戒,究竟如何受法?現在且將弘一大師依經錄出的「菩薩瓔珞經自誓受菩薩五重戒法」一種,照抄如下,用供參考:
  
  禮敬三寶一心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佛。一心敬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佛。
  
  一心敬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佛。一心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法。一心敬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法。一心敬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法。一心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僧。一心敬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僧。一心敬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僧。
  
  受四依
  
  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賢聖僧,皈依法戒。(三說)
  
  悔罪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如是悔過已,三業清淨,如淨琉璃,內外明照。(案此亦應三說)(發四弘誓願)
  
  自誓受戒
  
  我某甲(名字),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我學菩薩五重戒。(三說)
  
  說戒相
  
  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婬。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盜。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能。
  
  歎戒德
  
  受戒已,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迴向)
  
  弘一大師這一自誓受戒法,可能是參考蕅益大師依照《梵網經》、《瓔珞經》、《地持經》等經重定的受菩薩戒法而來,因這兩種受戒法的編訂方式,大致相同。唯其詳略各異,且弘一大師乃以《瓔珞經》的內容為主的。
  
  第三節依師受戒法
  
  依菩薩法師受菩薩戒的儀軌,自羅什三藏及曇無讖三藏以來,各家參合編訂的,不下十數種之多。智者大師的《菩薩戒義疏》中,就已列舉了《梵網經》、《地持經》、《高昌》、《瓔珞經》、《新撰》、《制旨》的六種,且有玄暢法師本,尚未列入六種之中。此後又有義寂法師、靈芝律師、見月律師、蕅益大師等,均有編訂,直至目前,又有近人續明法師編訂了一種。續明法師非常推尊蕅益大師的受戒法,他說:「授菩薩戒儀規,歷代編訂而見行於今日者,有十數種之多。大抵均宗本《瓔珞經》、《梵網經》、瑜伽戒品及古高昌本糅會而成……天臺菩薩戒疏,出一十二門,湛然大師有〈授菩薩戒儀〉,次第全同,文句稍異。蕅益大師有〈重訂授菩薩戒法〉,載於《律要後集》,堪稱『詳簡適中』;唯流行不普,甚少見聞。」(見《戒學述要》)
  
  但據弘一大師的《菩薩戒受隨綱要表》中說:「諸師所立儀軌不同,宋靈芝律師所撰,最為美備,載《芝苑遺編》中。」
  
  筆者不比古德及時賢們更為高明,故也不敢再為編訂一種新的菩薩受戒法。雖然以其需要而論,文言文的受戒法,都不合於今人來運用,因為文言文的內容,在受戒之時不容易一聽就懂,既不易一聽就懂,受戒也就不能得戒了。但我還是不敢貿然下筆,從事語體文受戒儀軌的編訂。因此,只好為讀者們介紹幾種受人推崇的受戒法,以供參考及運用。
  
  (一)傳授菩薩戒正範
  
  這是由明末見月律師所編訂,他說這是「《菩薩瓔珞本業經》及彌勒菩薩所說菩薩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會合加儀,遵行有據」的。唯其行文多且長,乃是一種適用於大場面中集體受戒的儀軌,這也是近世流通最廣的一種。因其文義太長,在此只能錄其門類如下(《卍續藏》一○七.五五頁C─六一頁D):
  
  第一,明敷座結壇法
  
  第二,明請師入壇法
  
  第三,明禮敬三寶法
  
  第四,明正請師法
  
  第五,明開導戒法
  
  第六,明請聖法
  
  第七,受四不壞信
  
  第八,懺悔過法
  
  第九,明發願法
  
  第十,明發戒體法
  
  第十一,明宣戒相法
  
  第十二,結讚迴向
  
  (二)授大乘菩薩戒儀
  
  這就是被弘一大師讚為「最為美備」的一種,這是靈芝律師元照所撰的一種,被收集於《芝苑遺編》卷中(《卍續藏》一○五.二六八頁B─二七四頁A)。
  
  在受戒儀軌之前,約有二千字的說明,分別開示菩薩戒的由來及其種類,並說明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意義。至於受戒儀軌的篇幅,除了未將四十八輕的戒相列入,不比《傳戒正範》為少,但其除將十重條文列出而外,輕戒只略說三條──一是飲酒戒,二是食眾生肉戒,三是食五辛戒。這也可見靈芝律師,特別重視這三條有關吃的輕戒的緣故。
  
  以我看來,靈芝律師編訂的這一儀軌的內容,的確是非常「美備」的,文字簡鍊,內容充實,幾乎把菩薩戒的各種要義儀節都包羅在裡面了。這與《傳戒正範》的大不同處,是在場面的鋪設,既可用作多人同時秉受,也可用作單為一人秉受;還有,對於戒師的人數,也只主張「今但請闍梨授戒師耳」(《卍續藏》一○五.二六九頁D)的一位,《傳戒正範》,則與受比丘戒相同,須請三師登壇,正中是菩薩戒法師,兩旁是二位闍梨,這是根據《普賢觀經》而來。所以靈芝律師的儀軌,比較沒有那麼大的排場;還有一點不同的,《傳戒正範》列為十二門,靈芝律師只列十門。因其篇幅太多,這裡也只能介紹十門的綱目了(《卍續藏》一○五.二六九頁C─D):
  
  第一,求師授法
  
  第二,請聖證明
  
  第三,歸佛求加
  
  第四,策導勸信
  
  第五,露過求悔
  
  第六,請師乞戒
  
  第七,立誓問遮
  
  第八,加法納體
  
  第九,說相示誡
  
  第十,歎德發願
  
  (三)重定授菩薩戒法
  
  這是蕅益大師編訂的,內容簡單而扼要,可惜殊少流通,更少有人應用,故願將其全文抄錄如下(《卍續藏》一○六.四五四頁A─四五五頁B),以廣宣傳,並願有人採用。這對於今日的時代社會而言,節省時間而又能夠如法受戒,是非常可貴的事。以下是其原文,夾註號內是儀軌的說明,無夾註號的是儀軌的白詞。原本沒有夾註號,是用小字加註,現在為了排版方便,所以酌為改用夾註,希諸讀者明鑒!
  
  (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於無上菩提,發弘願已,審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菩薩法師,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請:)
  
  大德憶念,我某甲,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如是三說)
  
  (既請師已,乃往像前燒香致敬,或復清眾為舉香讚,香讚既畢,一心恭敬,向十方三寶,翹勤禮拜:)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尊法。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各一禮已,次復謙下恭敬,膝輪著地,對佛像前,合掌請師:)
  
  惟願大德哀愍,授我菩薩淨戒。
  
  (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作是思惟: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功德藏。爾時戒師應問言:)
  
  善男子聽!汝是菩薩否?(答言)是。
  
  發菩提願未?(答言)已發。
  
  善男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否?(答言)能受。
  
  (如是三問答已,次應語言:)
  
  佛子!應受四不壞信:
  
  (此下皈依、悔過、發願三節,皆應自說,如或不能,師應教授:)
  
  從今時,盡未來際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賢聖僧、皈依正法戒。(如是三說)佛子!次應悔三世罪:
  
  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如是三說)
  
  佛子!如是悔過已,三業清淨,如淨瑠璃,內外明照。
  
  次應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是三說)
  
  佛子!既發弘誓願竟,我當為汝啟白三寶,證明受戒。汝應一心善聽,作意諦思。當知初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悉皆震動;二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雲如蓋,覆汝頂上;三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從汝頂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為佛種。此是無作戒體,無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應至誠頂受。
  
  (爾時受戒者,胡跪如故,戒師起座,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在三寶,恭敬供養,頂禮合掌,作如是白:)
  
  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此中,現有某甲菩薩,於我某甲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某甲受戒菩薩,亦為作證。(如是三說)
  
  (次應復座,為說十重戒相,勸持。)
  
  善男子聽!菩薩有十無盡戒,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汝應諦受: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偷盜,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婬欲,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酤酒,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自讚毀他,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慳,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瞋,能持否?(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謗三寶藏,能持否?(答言)能。
  
  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當知如是菩薩所受淨戒,於餘一切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除滅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於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此譯近少,謂微塵,是色之近少分也),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授菩薩俱起,頂禮十方三寶。清眾同稱:)
  
  受戒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禮三寶畢,受戒菩薩次應禮謝戒師,及諸大眾,恭敬而退。)
  
  跋語:
  
  竊觀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雖殊,大同小異,故應專遵《四分》,削後竄之繁文。菩薩受法,經論各異,《梵網》、《瓔珞》、《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觀》等,被機既別,詳略互殊。是以制旨教行等,各抒己意,增設科條,雖辭美意詳,並殫其致,然或義因文隱,反不若經論之痛快直捷。今《梵網》受法,已失其傳,僅存影略,惟《地持》、《瓔珞》,的可依承。敬酌三家,會成一式,庶俾詳簡適中,而授者受者,皆得明白簡易,以免紊雜之過耳。
  
  ──以上是蕅益大師重定受法的全文,因我覺得這是所有古德所編菩薩受戒儀軌中最切乎要求的一種,所以不厭其煩地全部抄錄於此。同時,為了明白其編訂的出發點與目的起見,故將其文後的跋語,也一併抄錄下來,用饗讀者。
  
  最後,我要介紹近人續明法師所編訂的一種,它也簡單扼要。蕅益大師的,尚有一點缺憾,就是未列「問遮難」一門,僅有感戒之善而不問障戒之惡,除非事先已經告知戒師,未犯七逆之罪,否則是不可以的。然在續明法師所編訂的受戒法之中,共分十二門,「問遮」,便是其中的一門,這是可取的。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受戒學戒與持戒 第4頁:第一篇 緒論 第二章 戒律的傳承與弘揚
第5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一章 三寶及皈依 第6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二節 什麼是皈依三寶
第7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第8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9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10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第11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三章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第12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四章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13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第14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二章 沙彌戒與沙彌的類別
第15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三章 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第16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四章 沙彌受戒及其持犯威儀
第17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種種 第18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緒說
第19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20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第21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第22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23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五章 羯磨法與懺悔法 第24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一章 菩薩的層次與境界
第25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二章 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別 第26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三章 菩薩戒的重戒與輕戒
第27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四章 菩薩戒的授受與條件 第28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五章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第29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六章 受了菩薩戒之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素食者 发表于 2012-12-31 2:38:27
戒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在涅槃時 告戒弟子們 以戒為師 弟子合十禮拜
第 1 楼
能悟 发表于 2012-11-13 1:24:42
真正的佛法 弟子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