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戒律學綱要 聖嚴法師著

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日期:2010-07-22]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章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第一節何謂出家
  
  已經講了八關戒齋,現在要講沙彌十戒了。在八戒一文裡面,曾經屢次說到,八戒是出家沙彌戒的分日受持,但是八戒的受持者,是以在家人為主,所以比沙彌戒少了一條「持銀錢戒」,所以仍是在家戒的一種。真正的出家戒,是從沙彌十戒開始,沙彌不受十戒,仍不算是合格的出家人,所以沙彌十戒,才是出家戒的基礎。出家戒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生死的涅槃之道,三世諸佛在人間成佛,都是現的出家相,沒有不經出家而能成佛的諸佛,所以沙彌戒又是解脫之道的基礎了。
  
  出家,並不是佛教最先發明的,更不是佛教所專有的,在釋迦世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多種類的外道沙門śramaṇa,沙門是印度對於各類出家人的通稱,意思是息心或淨志。佛教創立之後,為別於外道沙門(如沙門婆羅門),故將佛教的出家人,稱為沙門釋子,意思是釋迦座下的出家弟子。
  
  出家修行的觀念與型態,幾乎是世界各個高級宗教所通有的現象,宗教的最高目的與嚮往,無不是在求取肉慾的解脫與心靈的自在,所以宗教之為宗教,不論其手段或方法如何,它的追求,必然是出世的。正因為要求出世,禁慾主義的出家生活,乃是必然的步驟。因此,除了回教之外,東西方的各種高級宗教,多少都含有出世的色彩或禁慾的思想。
  
  但是,出家的型態,雖為許多的宗教之所共有,由出家而得到真正解脫生死的境界,卻只有佛教。因為,出家的型態雖然相近,出家的內容則完全不同。佛教的宗教生活,是基於人性的逐級昇華,是出於理智的分段抉擇,是從佛陀親證親悟的境界中所漸次流出,既不是極端的禁慾,也不是極端的放縱,乃是本著理性的泉源,順著人性的昂揚而接通貫透出家的生活。所以佛教的出家生活,是基於人倫的關係,而做層次的昇華,由五戒、八戒的在家生活,而至沙彌十戒及比丘戒的出家生活。五戒就是基於人間社會的倫理觀念而來。因此佛教雖願人人都來信佛學佛,但卻絕不勉強人人都來出家而人人都過出家的生活。人們是否適宜在佛教中出家,但看他是否已能接受由倫理觀念所昇華而成的戒律精神而定。這一由倫理觀念昇華而成的出家戒律,便是解脫生死的涅槃之道。這不是突然的超出生死,這是由人間倫理的人性或理性的逐級昇華而完成,所以這不是懸空的,更不是脫節的,而是基於生死之因的在家生活的昇華,最後由於蛻變而達於超脫生死的涅槃境界。這與其他的神教依靠上帝的力量來拯救的形式與觀念,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節出家的性質與作用
  
  在佛教,出家人分為五種:那就是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這五種,也就是五等或五類,男的受了十戒,稱為沙彌,女的受了十戒,稱為沙彌尼;男的受了出家戒的全部戒,稱為比丘,女的受了出家戒的全部戒,稱為比丘尼。式叉摩尼,是沙彌尼至比丘尼階段中的一個過程,每一個沙彌尼,必須經過兩年式叉摩尼的過程,才能受比丘尼戒而成為比丘尼,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女人在俗時懷了孕來出家,才這樣規定的,因為沙彌尼的時間是不限定的,如果女人出家時已經十八歲,受了沙彌尼十戒,隨即便予受式叉摩尼法,經過兩年,沒有懷孕的現象,習慣於出家的生活,到二十歲,便可受比丘尼戒了。
  
  出家的意義,上面已經談過,至於出家的性質,佛教分為三類:
  
  第一,身心俱出家:身體住於山林寺院,是身出家;心裡不再戀慕世俗的五欲之樂,不計名利的得失,是心出家;身心一致,安心樂道,便是身心俱出家。這是出家的正軌,也是出家的本分。
  
  第二,身出家心不出家:有人雖然剃了頭髮,穿了僧衣,住於寺院,不婚不嫁,或也做到潔身自愛,但他們的內心與外表,不能一致,身心矛盾,外表是出家了,內心卻渴想著五欲,他們是為了生活而出家,乃至是為了社會的聲望與地位而出家,他們對於出家的生活方式,雖然不感興趣,但為生活問題及社會關係的牽制,又不得不勉強下去。這種人是最可憐憫的,他們得不到現實生活的情趣,也得不到佛法給予的利益,他們卻能得到可怕的來世果報,因為他們對於佛教的信仰,是會有問題的,他們的出家生活也不能完整無瑕的。所以這是佛所訶責的一種,卻又是末法時代常見的一種!
  
  第三,心出家身不出家:這是聖位菩薩,他們並不貪戀五欲之樂,為了化度眾生,卻常化現在家人的身分,蓄妻生子,如維摩詰及賢護,就是這樣的。唯其雖然居家而受用妻子,他們的心境卻是不耽不著的,無貪無欲的,清淨明潔的。不過,這絕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故也不是出家的通軌,不能成為出家生活的法式。
  
  佛教之有出家的生活方式,也有多層的作用:
  
  第一是為了生脫死的理由而有:這是重於出世精神的嚮往,而有出家生活的要求。
  
  第二是為警世導俗的理由而有:這是針對著那些迷戀於聲色之陣、沈醉於五欲之海的人們,開出清醒解毒的法門。
  
  第三是為佛法住世的理由而有:這是著眼於僧團的建立,以期有規律而永久地展開並繼續弘揚佛法的任務。
  
  但是,既在佛教中出家,絕對的多數,應該並且必然要兼有三種全部的作用:對自己是求解脫生死,對他人是為警世導俗,對佛教則為住持弘揚。三者缺其一,便不能完美。出家而不自求了脫生死,那是不必出家的;出家而不警世導俗,那就有違佛法化世的精神;出家而不住持佛法,那就有負佛法的大恩。
  
  第三節出家的目的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出家與自殺的意義,幾乎是相同的;在事業上、愛情上、金錢上、名位上,受了重大的打擊,遭了不可挽回的失敗,所以心灰意冷,再也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再也不想奮門下去之時,第一條路,最簡單,就是以自殺的方法,結束這一無可奈何的生命;第二條路,比較不簡單,但也很容易,就是遁入空門,披剃出家,青磬紅,了此殘生!
  
  這種觀念,絕對不是佛教出家的本來面目,但也無可否認,確有如此的人物,進入佛門出家。這些人物的進入佛門,不會有大的建樹,也不致有大的破壞,然而,社會上形成對於佛門僧侶的若干歧視,則由於他們而來。
  
  事實上,佛陀時代的出家弟子,多數是人間比丘,僅僅少數是靜居山林,專事持戒與修禪的阿蘭若比丘。所謂人間比丘,是以行化人間為要務的出家人,出家人的解脫生死,固然要修禪,修禪固可了生死,但如貪著於世間禪定的定樂,那卻反因了修習禪定而會障礙了脫生死的法門。所以佛教的出家人是以求智以自了為第一目的,以智慧去教化人間,則是第一要務。至於持戒,乃是斷絕生死之因的一種方法,但僅持戒而不厭離生死者,持戒的功德,只能得到人天的果報,而不能了脫生死;如僅自求解脫而不助人解脫者,最多成為羅漢卻不能夠成佛。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以戒定慧的三學並重,持戒及修定的目的是求慧的產生,慧的功用,是在指導自修戒定並且度人解脫,所以三學之中缺一不可,而以慧為中心。這一點將在後面菩薩戒一文中詳細討論。
  
  出家人放下一切,看破一切,不做是非之爭,不介人我長短,所以是難得的。然亦正因如此,便被一般人誤以為這是消極思想的表現。其實,佛教的出家人,自己放下看破,是積極的,教人放下看破,也是積極的。人間的罪惡與禍亂,豈不全由於放不下看不破的人太多而來?我們出家人,一邊教自己並教他人放下看破,同時也教自己並教他人直下承當:名利私欲要放下看破,救人救世要直下承當,這能算是消極嗎?
  
  所以,佛教的出家目的,為了自求解脫是其一,為了助人解脫是其二,並且是以自救救他為手段,同得解脫為目的,手段只是為求達到目的的一種方法而已。
  
  佛教有一句古訓:「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若以我的解釋是這樣的:將相是豪傑的型範,大丈夫是聖賢的型範,豪傑是憑氣勢而成,聖賢則稟氣質而成,聖賢的氣質能涵容豪傑的氣勢,豪傑的氣勢中則未必就有聖賢的氣質。佛教的出家人是以佛的型範自期,佛為解脫眾生的生死之苦與解答眾生的生死之謎而出家修證,佛教的出家人的目的,在原則上,也是與佛一樣。出了俗家,離了妻子,是為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是為協助他人乃至一切眾生,也能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所以在佛教中出家,最好是在年輕力壯的時候;若從愛情及事業上失意敗北之後,再來出家,佛教雖不拒絕,但也並不鼓勵,並不會怎樣熱烈地歡迎他們。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自序
第3頁: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受戒學戒與持戒 第4頁:第一篇 緒論 第二章 戒律的傳承與弘揚
第5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一章 三寶及皈依 第6頁:第二篇 信佛學佛的開始-皈依三寶 第二節 什麼是皈依三寶
第7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一章 五戒及其內容 第8頁:第三篇 人間天上的護照-五戒十善 第二章 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
第9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一章 八關戒齋及其內容 第10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二章 六齋日及其戒齋清淨
第11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三章 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第12頁: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第四章 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13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一章 出家與出家的目的 第14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二章 沙彌戒與沙彌的類別
第15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三章 沙彌投師與沙彌出家 第16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四章 沙彌受戒及其持犯威儀
第17頁:第五篇 解脫之道的基礎-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 第五章 式叉摩尼的種種 第18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緒說
第19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一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 第20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二章 僧尼戒律的由來及種類
第21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三章 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 第22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四章 比丘及比丘尼的重要戒
第23頁:第六篇 通向涅槃的橋樑-比丘比丘尼戒綱要 第五章 羯磨法與懺悔法 第24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一章 菩薩的層次與境界
第25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二章 菩薩戒的內容與分別 第26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三章 菩薩戒的重戒與輕戒
第27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四章 菩薩戒的授受與條件 第28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五章 菩薩戒的秉受方法
第29頁:第七篇 三世諸佛的搖籃-菩薩戒綱要 第六章 受了菩薩戒之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素食者 发表于 2012-12-31 2:38:27
戒為道源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根 佛在涅槃時 告戒弟子們 以戒為師 弟子合十禮拜
第 1 楼
能悟 发表于 2012-11-13 1:24:42
真正的佛法 弟子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