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石霜山慶諸禪師,道吾宗智禪師之法嗣,俗姓陳,廬陵(今江西吉安)新淦(gan,今江西清江縣)人。十三歲時依洪州西山紹鑾禪師落發,二十三歲赴嵩岳受具足戒,後詣洛下學習毗尼。學了一段時間之後,慶諸禪師感所學畢竟是漸教,與自己出家志求頓悟成佛之願有相當距離。于是終止所學,回到江西,投溈山靈佑禪師座下,充當米頭(專門負責舂米)。
有一天,慶諸禪師正在篩米,溈山禪師道:“施主物,莫拋散。”
慶諸禪師道:“不拋撒。”
溈山禪師于是從地上拾起一粒米來,說道:“汝道不拋撒,這個是甚麼?”
慶諸禪師無言以對。
溈山禪師接著說道:“莫輕這一粒,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
慶諸禪師便問:“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甚麼處生?”
溈山禪師一聽,便呵呵大笑,歸方丈室去了。
到了晚間上堂的時候,溈山禪師道:“大眾!米裡有蟲,諸人好看。”
慶諸禪師仍然不明白溈山禪師的意旨。
後來,慶諸禪師又參禮道吾宗智禪師。
慶諸禪師問:“如何是觸目菩提?”
道吾禪師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喚一位正在附近執侍的沙彌的名字,這沙彌答應了一聲“諾”。道吾禪師道:“添淨瓶水著。”
過了很久,道吾禪師才回過頭來,問慶諸禪師:“汝適來問甚麼?”
慶諸禪師正要重復剛才的問話,道吾禪師卻起身走開了。
慶諸禪師于是豁然有省。
道吾禪師臨圓寂的時候,為了勘驗徒眾的悟境,召集大眾,問道:“我心中有一物,久而為患,誰能為我除之?”
當時,慶諸禪師從大眾中走出來,回答道:“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禪師一聽,非常高興,贊嘆道:“賢哉!賢哉!”
慶諸禪師悟道後,有相當一段時間,過著隱修的生活。他混俗于長沙瀏陽陶家坊一帶,與村眾朝遊夕處,人莫能測其深淺。
後有一天,洞山良價禪師座下有位僧人前來參禮。慶諸禪師問道:“和尚有何言句示徒?”那僧道:“解夏上堂雲,‘秋初夏末,兄弟或東去西去,直須向萬裡無寸草處去。’良久曰,‘只如萬裡無寸草處作麼生去?’”慶諸禪師又問:“有人下語否”那僧道:“無。”慶諸禪師道:“何不道‘出門便是草’?”那僧回去後,把慶諸禪師的答話告訴了洞山禪師。洞山禪師道:“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語。”
從此以後,慶諸禪師才開始“囊錐始露,果熟香飄”,住石霜山,開法接眾。一時學侶雲集,常住僧眾多達五百餘人。
一天,慶諸禪師在丈室靜坐,有位僧人在窗外問道:“咫尺之間為什麼不睹師顏?”慶諸禪師道:“遍界不曾藏。”那僧後來去問雪峰禪師:“遍界不曾藏,意旨如何?”雪峰禪師道:“什麼處不是石霜?”那僧回來後,便把雪峰禪師的答語告訴了慶諸禪師。慶諸禪師道:“這老漢著什麼死急(這老漢著什麼急,迫不急待地就答話)!”雪峰禪師聽說後,說道:“老僧罪過。”
慶諸禪師住石霜山二十年餘。其徒眾有長坐不臥、屹若株杌者,天下謂之“枯木眾”。唐僖宗聽說慶諸禪師的道譽之後,曾遣使賜他紫衣,慶諸禪師堅辭不受。後寂于光啟四年(888),春秋八十二。敕謚普會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