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州(今湖北鐘祥)大陽山警玄禪師,為避國諱,易名警延,梁山緣觀禪師之法嗣,俗姓張,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其祖上為金陵人,其叔父為沙門,法號智通,住持金陵崇孝寺。警玄禪師少年時,神觀奇偉,威重有德,日中一食,後依叔父智通禪師出家,十九歲受具足戒,成為大僧。
一日,聽某人講《圓覺經》,警玄禪師問道:“講者,何名圓覺?”
講者道:“圓以圓融有漏為義,覺以覺盡無餘為義。”
警玄禪師一聽,便笑道:“空諸所有,豈名圓覺?”
講者一聽,大為驚詫,遂贊嘆道:“是兒齒少而卓識如此,我所有,何足益之!正如以穢食置寶器,其可哉(怎麼能行呢)!”
智通禪師知道此事後,便令警玄禪師遊方參學。
警玄禪師初禮鼎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梁山緣觀禪師,便問:“如何是無相道場?”
梁山和尚指著牆壁上的觀音像,說道:“這個是吳處士畫。”
警玄禪師正要開口插話,梁山和尚急忙問道:“這個是有相底,那個是無相底?”
警玄禪師一聽,當下有省,便禮拜。
梁山和尚道:“何不道取一句?”
警玄禪師道:“道即不辭,恐上紙筆。”
梁山和尚笑道:“此語上碑去在。”
于是,警玄禪師便呈偈雲:
“我昔初機學道迷,萬水千山覓見知。
明今辨古終難會,直說無心轉更疑。
蒙師點出秦時鏡,照見父母未生時。
如今覺了何所得,夜放烏雞帶雪飛。”
梁山和尚一聽,欣然贊嘆道:“洞山之宗可倚(曹洞宗旨可賴此人傳續)”。
從此,警玄禪師聲名大噪。
梁山和尚滅度後,警玄禪師便離開梁山,前往大陽(湖北鐘祥),禮謁慧堅禪師。慧堅禪師堅決要把法席讓給警玄禪師來主持,而自己則退居一室。于是警玄禪師便答應留下來住山。
警玄禪師繼承了大陽法席之後,深感先德咐囑責任之重大。為了保證宗風不墮,他精心操持,勤于接眾,足不越限,脅不至席,凡五十年。奈何宗門不振,法嗣難覓!警玄禪師雖年高八十,前後座夏六十一年,卻仍然沒有找到可以繼承其法脈的人。無奈之下,他只好請求葉縣歸省禪師的弟子浮山法遠幫助他尋址找一個合適的法器,以續薪傳。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受浮山法遠禪師之囑託,投子義青禪師終于接續了曹洞法脈。此時,警玄禪師已入滅四十七年。
警玄禪師圓寂于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
警玄禪師平生接眾,有三句、三墮和五位頌,一時響徹叢林,頗有洞山遺風。
三句--
“諸禪德,須明平常無生句、妙玄無私句、體明無盡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無賓主,第三句兼帶去。一句道得師子嚬呻,二句道得師子反擲,三句道得師子踞地。縱也週遍十方,擒也一時坐斷。正當恁麼時,作麼生通得個消息?若不通得個消息?來朝更獻楚王看。”
“如何是平常無生句?”師曰:“白雲覆青山,青山頂不露。”
“如何是妙玄無私句?”師曰:“寶殿無人不侍立,不種梧桐免鳳來。”
“如何是體明無盡句?”師曰:“手指空時天地轉,回途石馬出紗籠。”
“如何是師子嚬呻?”師曰:“終無回顧意,爭肯落平常。”
“如何是師子返擲?”師曰:“週旋往返全歸父,繁興大用體無虧。”
“如何是師子踞地?”師曰:“迥絕去來機,古今無變異。”
三墮--
警玄禪師曾經解釋曹山三種墮,認為此三語須明得轉位始得。
“一作水牯牛,是類墮。”師曰:“是沙門轉身語,是異類中事。若不曉此意,即有所滯。直是要伊一念無私,即有出身之路。”
“二不受食,是尊貴墮。”師曰:“須知那邊了,卻來這邊行履。若不虛此位,即坐在尊貴。”
“三不斷聲色,是隨墮。”師曰:“以不明聲色故隨處墮。須向聲色裡有出身之路。作麼生是聲色外一句?”乃曰:“聲不自聲,色不自色,故雲不斷指掌,當指何掌也。”
五位頌--
“正中偏,一輪皎潔正當天。宛轉虛玄事不彰,明暗只在影中圓。
偏中正,休觀朗月秦時鏡。隱隱猶如日下燈,明暗混融誰辨影。
正中來,脈路玄玄絕迂回。靜照無私隨處現,如行鳥道人廛開。
偏中至,法法無依即智智。橫身物外兩不傷,妙用玄玄善週備。
兼中到,葉路當風無中道。莫守寒岩異草青,坐卻白雲宗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