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楊歧方會禪師,石霜慈明楚圓禪師之法嗣,俗姓冷,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方會禪師生得非常機敏,長大後,不事筆硯,後系名于官家,負責征收商稅,因課稅不職而獲罪,于是一天晚上,他便偷偷逃到瑞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九峰山。在那裡,寺院裡的一切,令他恍若舊遊,眷戀不已,不忍離去,于是便落發出家。方會禪師宿根深厚,每閱經典,即能心領神會。後遊方參學,遍扣尊宿。
方會禪師初投慈明楚圓禪師座下。當時慈明禪師住南源,方會禪師輔佐慈明禪師管理道場,不辭勤苦,後慈明禪師由南源遷道吾、石霜,方會禪師皆隨而從之,自請為監院。方會禪師在慈明座下,雖用功精勤,參學日久,然而卻未曾有省發。
方會禪師每次入室咨參,慈明禪師總是說:“庫司事繁,且去。”
一日,方會禪師又入室參問。慈明禪師告訴他說:“監寺異時兒孫遍天下在,何用忙為?”
慈明禪師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吃完飯之後,必于山上經行。一天飯後,慈明禪師又上山經行,正好趕上天下大雨。方會禪師暗中跟著,在一處山間小徑上,方會禪師看到慈明禪師,便上前扭住道:“這老漢今日須與我說,不說打你去!”
慈明禪師道:“監寺知是般事便休。”
慈明禪師話還未說完,方會禪師豁然大悟,當即便跪在泥濘的山路上禮拜。
方會禪師問:“狹路相逢時如何?”
慈明禪師道:“你且躲避,我要去那裡去。”
方會禪師于是獨自回到寺院。
第二天,方會禪師便具威儀,入方丈寮,禮謝慈明禪師。
慈明禪師擔心他于所悟之境,生執著心,便呵斥道:“未在。”
在慈明禪師的道場附近,住著一位老婆婆,人莫測其深淺,皆呼她為“慈明婆”。慈明禪師每次飯後經行,必至老婆婆的住所。
一日,當參(方丈禪師集眾咨參),大眾吃完粥,等待打鼓,入法堂集合。大家左等也不見鼓響,右等也不見鼓響,都很納悶。
方會禪師于是問行者:“今日當參,何不擊鼓?”
行者道:“和尚出未歸。”
于是方會禪師便徑直來到老婆婆的住處,恰好看見慈明禪師正在幫老婆婆燒火煮粥。
方會禪師道:“和尚今日當參,大眾久侍,何以不歸?”
慈明禪師道:“你下得一轉語即歸,下不得各自東西。”
方會禪師于是戴上鬥笠走了幾步。
慈明禪師一見大喜,于是便隨方會禪師回寺院參眾。
從此以後,慈明禪師每次行山,方會禪師只要看見,即使是黃昏,必擊鼓集眾。這樣慈明禪師就不得不立即回寺。慈明禪師怒責方會禪師道:“少叢林暮而升座,何從得此規繩?”
方會禪師道:“汾陽晚參也,何謂非規繩乎?”
慈明禪師一聽,便作罷。
一日,慈明禪師上堂,方會禪師從大眾中走出,問道:“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
慈明禪師道:“我行荒草裡,汝又入深村。”
方會禪師道:“官不容針,更借一問。”
﹝官不容針與私通車馬相對,前者就究竟而言,不容言語擬說,後者就方便而言,可以用種種形式,委曲開示。﹞
慈明禪師便大喝一聲。
﹝既是官不容針,豈肯再用語言啰嗦?﹞
方會禪師道:“好喝。”
﹝若把這一喝當實法來會,亦為官府所不容。故慈明禪師有再喝三喝之舉。﹞
慈明禪師一聽,便又大喝一聲,方會禪師亦跟著大喝。
慈明禪師于是又連喝兩喝。
這時,方會禪師便禮拜。
慈明禪師見方會禪師疑滯已盡,便首肯道:“此事是個(這)人方能擔荷。”
方會禪師于是拂袖便行。
方會禪師悟道後,即歸瑞州九峰,應道俗之請,于楊歧山開法接眾,後又移居雲蓋山。
方會禪師端的不愧為臨濟兒孫,臨濟一系禪法經方會禪師大力弘傳,又進入高峰時期,其影響遠勝于曹洞、溈仰、雲門、法眼諸宗。
方會禪師的家風以枯淡,超逸見長,在他的機鋒下,學人往往轉身不得。請看他的數則上堂法語--
1上堂:“霧鎖長空,風生大野,百草樹木,作大師子吼,演說摩訶大般若,三世諸佛在你諸人腳跟下轉大*輪。若也會得,功不浪施。若也不會,莫道楊歧山勢險,前頭更有最高峰。”
2上堂:“踏著秤鎚硬似鐵,啞子得夢向誰說?須彌頂上浪滔天,大洋海裡遭火爇。參!”
3示從雲:“身心清淨,諸境清淨。諸境清淨,身心清淨。還知楊歧老人落處麼?河裡失錢河裡摝(撈)。”
方會禪師另有偈語雲: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
這一偈語,堪當後世禪人修學的指南。
方會禪師示寂于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春秋五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