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遊虛空
不離於世間,亦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六十華嚴經卷五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三
菩薩不離開煩擾的世間,也不貪戀繁華的世間;遊化世間,沒有障礙,猶如風遊虛空,不牽不掛。
這個偈子講到不離世間和不著世間;反過來說,也有一些人是逃離世間,那是還對世間有所執著。就像怕火而避火,雖已離火,仍在厭火,豈非執著!厭離世間
的人是小乘,貪戀世間的人是凡夫,這兩類人都有執著。唯有大乘菩薩是既不離開世間也不貪戀世間。菩薩在世間到處遊化、時時遊化而不為世間的罪惡及煩惱等所
困。大乘菩薩住於世間是為救度眾生,一般凡夫住於世間,卻是自惱惱人。可知智者到人間是為入世救世,愚者在人間是為混世。
《六祖壇經》說:「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因眾生而有,有眾生才需要佛法;唯世間才有眾生,唯世間才需要佛法,所以,離開世間不需要佛法。
有人以為,入山求法求道,得道之後就要離開世間。這不是正確的觀念。釋迦牟尼佛為度眾生而修行,成佛之後,四十多年中都在人間辛苦忙碌救濟眾生。若無眾生可度就不需要佛,佛也不需在這個世間出現。修道應該從世間的立場出發,得道之後依然在世間行道,這才是真正的佛教。
一般人在有所表現、有所貢獻時,多半躊躇滿志,自認有功勞、有功德,這就是執著,把成就當成是自己擁有的東西。
大乘菩薩的精神是,雖然做了功德,幫助了人,卻以為眾生是自己成長、自己成熟、自己自助,憑的是他們自己的善根。當眾生沈溺於醉夢之中時,菩薩仍要努
力讓他接觸,盡量給予幫助。但有一些人既不主動接觸也不被動接觸。你要幫他,他也拒絕。菩薩對這種人不會失望,不會怨恨,不會認為他是魔、是鬼。菩薩不會
強求,卻願以耐心和悲願來等待因緣成熟,在因緣未成熟時,不會認為那些人是無可救藥、沒有希望的。因此,菩薩心中沒有怨懟,沒有仇恨,也沒有永遠不得救的
人。誰是菩薩呢?只要願意做如此學習的人,你、我、他都可以是菩薩。
「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世間不可能沒有障礙,時間、空間、人際、心理、身體皆有障礙。但菩薩不離世間也不著世間,不論因緣成熟與否都同樣努力。
他知道要使因緣成熟,必須有主觀條件配合客觀因素,因此既不失望也不視之為障礙。若有任何情況發生,那是因緣不成熟之故,繼續努力便可了無障礙。「虛空」
有二義:1.空中什麼也沒有,風可自由吹拂。2.空間有物,風遇物體會轉彎,不覺得那是阻礙,高吹低掠只是在運動而已。若學習到了這樣的心態,保證天天都
會過得非常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