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山的共識-理念、精神、方針、方法

法鼓山的共識-理念、精神、方針、方法

繼往開來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繼往開來
  
  法鼓山的諸位會員菩薩,我很感謝你們,多年以來對於法鼓山理念的認同和推動,使得社會各界,都會讚美法鼓山對於當今社會所做的各項貢獻,所以,我以能夠得到你們諸位會員菩薩的護持為光榮;我也相信,你們都以能夠身為法鼓山的會員為光榮。
  
  多年以來,法鼓山的社會運動,是先後以「四眾佛子共勉語」為基礎,推出「四環」及「四安」,來貫徹和落實我們的理念,完成我們的共識。
  
  因此,使我們的團體博得許多的榮譽和掌聲,也使我個人被視為當代社會的啟蒙者之一,讓我在一九九八年被《天下雜誌》的讀者群,票選為四百年來,對於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五十個人之一;這是由於你們的共同努力,我要把這一份榮耀,奉獻給你們。
  
  法鼓山的美國分會與紐約西藏之家,曾在紐約玫瑰廣場,共同主辦了一場我與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世紀性的漢藏佛學大對談,這不僅是當代世界佛教界的一大盛事,也是在漢藏兩系佛教史上的一項創舉,引起國內外各大媒體的大篇幅報導和讚揚。
  
  那不是辯論,而是基於相互尊重、彼此學習的原則,達成存異求同的共識,面對著數千位東西方聽眾,在充滿了法喜和禪悅的氣氛中,交換了彼此所認知的佛 法,竟然有那麼多共同點的默契。當我介紹法鼓山的理念後,達賴喇嘛特別感到有興趣,他當眾贊同我們,也祝願我們: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推廣成功。
  
  可見,「德不孤,必有鄰」,法鼓山的理念,不僅你們諸位認同,連達賴喇嘛也認同;不僅在漢文化中受到認同,在西藏文化中也被認同;不僅台灣社會需要, 整個人類世界都需要;不僅現代的社會需要,未來的社會都需要。這是我聖嚴的信心和願心。我也相信,這個理念,永遠都會有人普遍地推行。
  
  全面推廣三大教育
  
  我們如何來推動法鼓山的理念?那就是法鼓山的共識中的「方法」:以「提倡全面教育」,來「落實整體關懷」。什麼是全面教育?分作三個重點,稱為「三大教育」:
  
  (一)大學院教育。分作兩個層面:
  
  1.創辦法鼓大學、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者是以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佛教精神,培養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各項專業性的領導人才;後者是以優良的 佛學研究環境,培養以及儲蓄高水準的佛學研究人才,來帶動國內外的學術界及知識分子,重視佛學,尊重佛教,影響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世界,認同和接受提昇人的 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大趨勢。
  
  我們又結合這兩股師資的力量,一方面提供機會給優秀的出家僧眾,奠定大學院教育的基礎,另一方面也成立了相當於研究所及大學程度的佛學推廣教育中心,將來也計畫成立空中教學的佛學函授部。你們諸位菩薩,以及你們的子女,也都有機會成為法鼓山這個層面的學生和老師。
  
  2.創辦法鼓山僧伽大學,是提供未來養成宗教專業人才的設施,凡是有志願從事佛教的宗教教育、宗教文化、修行指導、法務推動及宗教事務工作的僧俗四 眾,都有機會成為僧伽大學的學員生及教職員。法鼓山在台北縣金山鄉的軟硬體建設,不僅是以台灣全民為服務的主要對象,也是以未來地球世界的全人類為服務對 象,所以是一座具有國際願景的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二)大普化教育。分作多重層面:
  
  1.運用傳統佛教的各種修行活動,賦予大普化的使命及教育的功能,例如禪坐、念佛、禮懺、祈福法會、齋戒會、菩薩戒會、講經以及清明、中元的超度法會等共修活動,都能使參與者薰聞佛法、體驗佛法,藉以推廣法鼓山的理念。
  
  2.運用現代文化的各式活動,賦予教育的功能,例如出版佛學書刊,舉辦園遊會、義賣會、展覽會,推展合唱團、義工團、讀書會、研討會、書畫、茶藝、插 花、摺紙工藝、廚藝、球隊、讀經班、鈔經班等活動,使得參與者都能在奉獻及活動的過程之中,接受佛法的智慧,增長生活的趣味,陶冶出合群、和樂、積極,而 又能尊重他人、體諒他人、協助他人,並向他人學習的謙虛精神;藉以提昇自己的人品,影響周遭的社會環境。
  
  所以,法鼓山的菩薩們,都應該是彬彬有禮的諸善知識,都是虛懷若谷的諸上善人;如果表現粗魯驕慢,我聖嚴師父就會受人指責,說我沒有教好,我們法鼓山的全體形象也會遭人批評,我們的理念也就不會被社會大眾所認同了。所以,我要懇求諸位菩薩,我們必須警惕,必須努力。
  
  (三)大關懷教育。廣義地說,我們是以關懷完成教育的功能,又以教育達成關懷的任務。所以可說,法鼓山的三大教育,都是關懷教育,我們是以安心、安身、安家、家業的四安,又用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的四環,來推動大關懷教育。
  
  若從狹義地說,我們對於人類的一生,從初受孕即開始的胎教,到死亡時的臨終關懷及往生關懷之間,各階段各層面的關懷,稱為大關懷教育。
  
  我們現在已經做的,例如有皈依弟子的關懷、婚前教育、聯合婚禮、兒童班、兒童學佛營、國中及高中少年學佛營、大專青年佛學營及學佛營、成年禮、聯合祝壽、聯合奠祭、臨終及死亡關懷的助念團等。
  
  這些活動,我們做得非常成功,我要在此感謝大家;也要在此勉勵大家,不能自滿,應當好要更好,精益求精。
  
  回歸佛陀本懷實現理念
  
  以上所說法鼓山的三大教育,多半已在進行,尚有若干項目,要待法鼓山的硬體工程完成之後,才得以實現,例如法鼓大學便是。在法鼓山建設完工後,就可請大家到法鼓山的新建築物,參加各項修行活動。
  
  法鼓山這個團體,是屬於僧俗四眾共同擁有的大家庭,出家二眾,是為續佛慧命,並為服務廣大信眾而修學佛法;在家二眾,是為修學佛法而對三寶做布施及護持。大家都是為了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的目的,團結在法鼓山理念的寶蓋之下,養育在法鼓山共識的蓮花池中。
  
  因此,不論世間的狀況,如何的危險和混亂,我們運用佛法所體驗的內心世界,是安寧的,我們運用佛法所體驗的生活環境,是祥和的。我們的「人間淨土」, 絕對不是空想和夢想,只要體驗佛法的慈悲,運用佛法的智慧,乃至短到僅僅於一念之間,你這一念就能見到當前的環境即是淨土。
  
  法鼓山的理念,雖是由我聖嚴師父提倡出來,但也不是我的創見,那是我們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世尊,出現在人間的悲願所在。當他發現,人類以及一切眾生, 不論貧富貴賤,都不能免於內心的掙扎和面臨生離死別的苦惱,問題不在於環境的好壞或身體的強弱,乃是由於觀念的顛倒,主要是貪欲、瞋怨、愚癡的三種心理因 素在作怪。
  
  因此佛陀勸勉大家,當以布施和喜捨來戒除貪欲的煩惱,當以慈悲和忍辱來對治瞋怨的煩惱,當以因緣法和因果法的智慧來解脫愚癡的煩惱,當以禪定和精進的 力量來澄清散亂和不安的煩惱。如果照著去實踐,就能斷除煩惱,若能斷除煩惱,就等於是處在佛國淨土了。這就是全部佛法的精華。我們法鼓山的方針,是「回歸 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也就是依據這個原則。我們推動的三大教育,也就是基於這個原則。
  
  繼往開來,共同努力
  
  至於人間淨土的理念,我是依據許多佛經佛語的綜合研究而提出來的,主要的有:1.《增一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2.《四分律》說佛陀初度五比 丘,叮嚀他們要分頭遊化人間。3.《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4.《大般若經》說:「饒益眾生」,即是「嚴淨佛土」。5.《華嚴經》說:「初 發心時,便成正覺。」6.《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7.《宗鏡錄》主張「一念成佛」之說:一念與佛的慈悲和智 慧相應,此一念即已成佛;一念與佛相應,一念住於淨土;多念與佛相應,多念住於淨土;一人與佛相應,一人住於淨土;多人與佛相應,多人住於淨土;人人與佛 相應,人人住於淨土。
  
  我們法鼓山的鼓手們,經常會以共勉語中的「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來自勉勉人,豈不是經常都在練習著與佛相應的工夫嗎?豈不是經常都在體驗著人 間淨土的風光嗎?所以我曾經說過,我內心的法鼓山已經建好了,諸位相信嗎?你們心中的法鼓山也建好了嗎?廣大人間許多眾生的法鼓山尚未建好,因此,建設人 間淨土的理念仍有待我們大家,繼往開來,共同努力。
  
  如果不能用佛法來自利利人,這個世界永遠是黑暗恐怖、多災多難的。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之中,都應該需要正信佛法的救濟,可是,信佛學佛的人口卻是 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中最少的,而且還有不少附佛法的外道,寄身於佛門之中。所以,近年來製造了許多的宗教亂象,往往被記在佛教徒的名分之下。在今天這個宗 教多元化的開放社會中,使我們沒有批評的立場,批評也沒有用處。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在宗教教育普及之後,自有選擇宗教信仰的能力,所以最重要是如何 加強、加快對於正信佛法的實踐、護持、弘揚的工作。
  
  我們成立法鼓山這個團體以來,即將進入第十週年,由於有你們諸位菩薩的同心同願、一師一門,發揚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所以 我堅定地相信,我們不僅有推廣佛法的責任,也有弘揚佛法的力量。不過,我們法鼓山的僧俗四眾,雖有發大悲願,弘傳正統佛法的信心,卻不能有自我膨脹的慢 心,我們要謙虛地向天下人學習,取人所長,補己所短;奉獻我們的所長,包容他人的所短。永遠不要自滿,永遠都有前途;永遠虛心檢討,永遠有路可走。
  
  最後在此,祝福法鼓山的全體菩薩,身心自在;祝福全國上下,安和樂利;祝福世界人類,和平安康;祝福法鼓山的理念,普遍受人歡迎,永遠有人推廣!
  
  (本文選自《法鼓山的方向》)
【書籍目錄】
第1頁:用法鼓山的共識來因應嶄新的世紀 第2頁:法鼓山的共識
第3頁:法鼓山的理念 第4頁:繼往開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