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省思
時間:二○○○年三月五日
地點:臺北國父紀念館
主持人:陳月卿(華視企劃室經理)
對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曹興誠(聯電集團董事長)
陳月卿:一般而言,科技是研究有形的物質現象,而宗教則是探討人類的心靈,兩者看起來是對立的,但又同時為人類所必需,如何調和並為人類帶來更大的幸福,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首先就請兩位談一談科技與宗教的意義。
聖嚴法師:看了有關於曹先生的報導後,我對他非常佩服。他是一位成功的事業家,創建聯華電子到現在已經十九年了,在這段期間,他帶領臺灣的科技發展達到世界頂尖的行列,不但對臺灣、世界的貢獻很大,也是臺灣的光榮,是一位備受重視與尊敬的科技巨人。
我完全不懂科技,不過站在人文宗教的立場,想請教曹先生,對於科技為人類帶來的變化有什麼看法?
曹興誠:只要對科技有深入瞭解的人,對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都是很樂觀的。
科學的發明與發現大量運用在改善人類生活上,這不過是近五十年的事,但我們看到今天整個世界跟過去有很大的差別,科技的發展讓現代人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改變的層面已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非常深的精神意義。
陳月卿:不可否認的,科技改善了現代人的物質生活,但是,我們也發現雖然物質富裕了,可是人類心靈卻更加空虛;尤其資訊網路科技的發達,讓很多人沈迷其中,而造成了人際疏離。
但是反觀宗教的發展,儘管歷經各種物質的文明發展,卻仍然存在,而且人類對於宗教有越來越渴切的需求,這又是為什麼呢?
聖嚴法師:西方國家在十七、十八世紀科技發展之初,有人宣判上帝死亡,也就是說宗教不再被需要;當我在一九六九年到日本留學時,一位從臺灣到日本的學者就對我說:「你這樣子的人將來是沒有飯吃的,科學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還會需要一個和尚嗎?」他的意思好像是,有了科技就不需要宗教。
科學是能用儀器、理論證明一些現象,但這畢竟是有限的,而宇宙是無限的,人的內心也是無限的,想運用科技來研究人的內心是有其侷限性的;例如雖然有部分行為可以透過心理學得到解釋,但還有很多不可知、未可知的內心世界,是心理學無法說明的,便需要具有撫慰心靈作用的宗教。
我相信未來是需要宗教的,而且科技跟宗教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是背道而馳。
至於真正能解決人類問題的,那要看是什麼樣層次的宗教。宗教有許多的層次,有的只是從現象上體會到的神祕經驗,有的是透過祈禱得到心靈的安慰,再者是內心的體驗、心靈的修養、修行,而更高的層次是把自我徹底放下,達到內心的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