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經濟與環保的創新作為—台灣青年領袖促進和平論壇

經濟與環保的創新作為—台灣青年領袖促進和平論壇

將知識化為行動

[日期:2010-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將知識化為行動
  
  主:施董事長將他自己的理念及成功過程,與青年朋友分享,希望青年朋友如果能夠領悟到他的理念,讓台灣再多產生十個施董事長,台灣未來絕對有希望。接下來請張教授為我們的青年朋友及社會,提供一些建言。
  
  張:從前面聖嚴法師的開示及施董事長所談到的需要與想要,我就覺得,真希望我們是地球的醫生,這樣就能夠讓地球的環境品質更好。
  
  我在教學時,除了上課以外就是做研究,希望能把資源做有效的循環利用,包括我們使用過的一些物品,像是廚餘,是否可以做為其他的利用。我常常覺得,我 們在享用一頓食物時,當下它是珍饈美味,一旦不想再吃時,瞬間就變成廚餘、垃圾,真的這樣嗎?它其實一直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是可以轉 換去做很多利他、當然最後也會利己的事。
  
  目前國際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都市採礦學」,意思指我們從深山某一個礦區,或是從海洋開採、擷取資源來享用,不要的時候就把它丟棄。但是丟棄這樣一個 動作,如果我們能夠做好分類,讓它到該去的地方,就不需要再回到深山礦場或是海裡擷取資源,只要在生活中就可以採礦。過去的垃圾場被當做污染的廠址,現在 卻成為資源的來源。觀念的轉變,可以讓原來可能是有污染的、受衝擊的、浪費資源的社會,變成節約資源,如此環境和經濟都會是雙贏的。
  
  不管哪一個行業,我們都要面對目前地球上遭遇到的環保問題,將知識充分應用到綠色產業上。從全球接軌、國際合作的角度,將綠色產業融入大家的生活與工 作中。因為制定政策的人只要把環保理念、綠色生產、消費概念融入,資源就能有效運用,產生的衝擊就會降到最小,對環境也會最友善。
  
  此外,我們所具備的知識,也必須內化成行為,才能夠力行實踐。如果大家能夠朝這個方向努力,人間淨土的永續發展便指日可待。我們的青年朋友,未來代表 國家前往聯合國等相關場合時,除了籲請美國這些大國家應該要為首做示範以外,也希望國際上重視台灣的聲音,畢竟環境也是地球村的一份子,包括每一個人、每 一個地區、每一個國家都應該貢獻心力,台灣也在努力。
  
  主:非常謝謝張教授,接下來請朱教授。
  
  朱:剛才聖嚴法師提到的「四要」,我特別要提出來,而且鼓勵大家能從大我的角度來思考這「四要」。法師提到,利他最後一定會變成利己。平常在學校和年輕朋友有很多的接觸,我發現現在的年輕朋友有一個趨勢,那就是大多數人都比較關心切身的問題。
  
  譬如,畢業以後是不是要考研究所?如果零用錢不夠,要去哪裡打工?對於公共事務比較不關心。甚至還有一個傾向,避談公共事務;尤其談及公共事務的最高層級會觸及政治,萬一雙方政治理念不同,吵起來會影響私交。這個現象,在國外有很多報告和研究發現,不是台灣所獨有。
  
  其實任何一個民主社會,它的公共政策要能夠健全地運作,不能只靠個人或政府,因為政府層級太高,個人力量太過渺小,它一定要有一個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
  
  什麼是公民社會?就是在這個社會上,必須有很多關心個別公共政策議題的大、小團體,這些團體所提出來的意見,要能夠在一個公共領域做討論,然後把辯論的結果化為幾項不同的政策可供選擇,最後再由政治的過程來決定採取哪一個。
  
  很多年輕朋友會問:如何關心社會議題?如何知道社會需要什麼?應該有什麼願景?我想利他,但是要如何利他?
  
  我的建議是,你一定要關心公共事務,環保就是一個典型的公共事務。台灣的環保,如果不是長久以來,學術團體、各社會團體及各非政府組織等的努力,絕對不會有今天的發展。
  
  希望我們的年輕人不要怕政治、逃避政治,要參與政治;如果對社會有理想就參與政治,甚至出來選舉。今天這個社會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最優秀的年輕人對政 治沒有興趣,覺得政治跟自己沒關係。其實剛好相反,你可以不管政治,但政治會管你們每天的生活。從你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和公共政 策有非常重要的關係。公共政策如何決定,就是政治決定,所以不要迴避政治,要關心政治,要關心公共事務。
【書籍目錄】
第1頁:環保就是節省資源 第2頁:和大自然永續共生
第3頁:經濟和環保雙贏「四要」 第4頁:將知識化為行動
第5頁:回歸、實踐心靈環保 第6頁:現場問答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