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二○○六年七月一日
地點:台北圓山飯店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蕭萬長先生(前行政院院長)
與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施振榮先生(宏集團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
朱雲鵬先生(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
張祖恩先生(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
環保就是節省資源
蕭萬長(以下稱主):我們既然要過好日子,就要重視經濟的發展;但是要過好日子不只是物質上的好,精神上也要過好日子,所以我們也必須重視環保。因此,如何讓經濟與環保的發展能夠兼容並顧、相輔相成,甚至雙贏共榮,這是現在整個文明社會所面對一個最大的挑戰。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四位與談人,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心得。
首先請朱雲鵬教授,他專長於國際經濟的研究,請他和青年朋友分享目前國際間最新的經濟發展情勢。
朱雲鵬教授(以下稱朱):我先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美國有一家很大的公司——3M,是美國最大、可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造紙公司,位在中西部的明尼蘇達州。
造紙是一種污染非常嚴重的行業,要生產紙漿,需要使用非常多的水,相對的也會排放很多廢水,因而引起當地的環保人士的抗議。州政府礙於民情而對3M施壓,可是又擔心施壓過度,這家公司會倒閉,整個明尼蘇達州也會受害。因為3M在當地雇用了很多員工,幫這個州創造了很高的產值,因此有段時間雙方處於拉鋸戰的狀況。
最後,3M抗拒不了各方的壓力,終於正視這個問題,成立了一個專案小組,並且思考公司的生產流程是不是能夠改變,以節省資源的使用,例如:水可不可以重複使用?後來這個小組提出一個建議,公司就依照這個建議,重新調整整個生產過程,結果發現生產成本反而比以前降低。
3M公司如果早知道如此,就不會抗拒了。之所以會抗拒,是以為處理廢水排放,一定會增加成本,沒有想到不但成本沒有上升,反而比以前更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什麼叫做環保?就是盡量少用資源,能夠重複使用就盡量重複使用,所有排放出去的東西,其實都是有價值的。例如煙囪排出去的煙,裡面有熱能;工廠排出去的水,可以重新回收。
「環保」的英文為economy,也就是「節省」之意。很多企業一碰到環保問題,就認為一定會增加它的成本,不知道利用環保、節省的觀念,重新調整生產程序,或許會比原來的生產程序更節省,這是從個體方面來說明。
如果從國家的層次來說,不一定每個廠商都能夠改變觀念,只有一件事會幫助他們做觀念的改變,就是他們必須為所運用的資源付費。譬如,排放廢氣會影響到居民的健康,廠商應該支付空污費;或是排多少廢水就必須付多少費用,也就是污染多少環境就必須負擔多少費用。如果費用都能夠非常精確地反映成本,只要企業達到最高效能,其實也如同在做環保。
最後一個層次,叫做金磚不只四國,講的就是全世界的經濟體。近十年,全球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最大的變化就是開發中國家佔的比重愈來愈高。現在所有的開發中國家,都是以美國、歐洲——主要是美國,當做他們未來生活模式的憧憬。他們為什麼要發展?因為在電影看到,一般人是住在別墅,出門時一家就有兩部車,一部是休旅車,一部是普通轎車。
如果全世界的開發中國家,全都發展成美國式的消費模式,這對地球絕對是一場浩劫,畢竟沒有那麼多資源可以消耗。因此在開發中國家快速崛起的同時,我們談永續環境不是唱高調,而是有它的迫切性。
我要具體呼籲兩件事情,第一、一定要呼籲美國簽署﹁京都議定書﹂,否則地球只有等著被破壞。如果美國不簽署,其他國家即使簽了都沒用,因為美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一旦美國簽署了,全世界的國家,包括開發中國家都要簽署,這些開發中國家會被要求比較高的配合、比較低的管制。
第二、呼籲全世界的國家都能夠盡量把「綠色國民所得」當做國家成長的目標,不要再用傳統的國民所得。我們也呼籲開發中國家,包括台灣,尤其像中國大陸、印度,未來一定會用到非常多能源的國家,一定要更早採用綠色國民所得。這不是自我設限,而是為自己的人民、為全世界的人民造就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