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價值
時間:二○○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地點:台灣大學綜合體育館
主持人:劉麗惠(電視台主播)
對談人:聖嚴法師(法鼓山創辦人)
單國璽樞機主教(天主教
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
吳若權(作家)
陶喆(歌手)
劉麗惠:面對現在社會上各種失序的現象,讓越來越多的人發覺心靈淨化是非常重要的。關於這部分,法鼓山很早就提出「心靈環保」的理念,是不是請聖嚴法師先談談「心靈環保」的理念?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其實就是健康的人生觀,也可說是一種新人生觀的建立。通常我們會產生困擾的原因,都是由於想法的顛倒。所謂「顛倒」就是:把危險的事情誇大,成了恐懼;把好的事情誇大,成了虛幻。因為這樣,所以便不能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往往會為了一己的利益傷害他人,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觀念。因此,建立一個健康的新人生觀,就是以利益他人做為利益自己最好的方法。
青少年問題面面觀
劉麗惠:法師剛剛提到,因為誇大的關係,造成很多人追求利益,卻不願腳踏實地的現象。針對此一問題,天主教於四十多年前,在梵諦岡舉行的第二次大公會議中,特別提出了「心靈改革」的訴求,請問單國璽樞機主教:這跟法鼓山所提出的「心靈環保」是否正好相呼應呢?
單國璽樞機主教:法師倡導的「心靈環保」,我想對淨化社會、善度我們的人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在這方面,佛教跟天主教可說是不謀而合。
我們知道社會上的所有亂象,人所造成不合理、失序的行為,都是先從內心產生的,因為內心有惡念,才會發出惡的行為。整個社會有惡念的人多了,自然而然就會發生一些動亂。所以,不管是「心靈改革」,或是「心靈環保」,實際上都是強調改變要從人的內心開始,都是要改革我們的社會、政治、人生,促進世界的和平正義,這個運動不但有意義,而且是非常迫切、重要的。
劉麗惠:現代人心靈空虛,特別是年輕的這一代。吳若權先生接觸青少年的機會很多,尤其他於一九九四年成立了「吳若權讀友俱樂部網站」之後,每天都有很多青少年留言。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家庭、情感、人際關係等問題,可看出現代青少年的確非常徬徨無助。可否請吳先生就您所接觸到的個案,來談談現今青少年朋友最常陷入的困擾有哪些?
吳若權:目前青少年最關心的問題,大概可分為三個面向。第一個其實還是課業的壓力。儘管教育制度不斷地在改革,但青少年朋友的課業壓力仍然很大,常常覺得非常煩惱。
課業的壓力,主要來自於父母的期望,而父母的期望往往又超過小孩子本身的能力。不過,有時也是來自整個教育環境,像老師給予小孩子不當的指導或評語,就常常會影響青少年身心靈的發展。
此外,還有同儕之間的競爭壓力。儘管現在每個班級人數較少,但是每班還是只有一個第一名,這樣的壓力,讓青少年也覺得非常痛苦、煩惱。
第二個面向是「自我認同」。青少年正處於尋找自己價值觀的階段:我是誰?我將來要到哪裡去?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自我認同常常來自於父母親、學校老師、朋友的肯定,所以十分在乎他人的看法;另一方面,由於現在媒體非常發達,所以青少年對政治、時事、愛情等主題也非常關心,可是媒體所提供的種種價值觀常使急欲尋求認同的青少年們更加混亂。於是能不能在他的環境裡面得到一種認同、一種肯定?能不能被他的同學、男朋友或女朋友喜歡?也成為青少年常常煩惱的問題。
第三個則屬於他自己人際關係的部分。怎麼在學校裡交到好的朋友?他們希望跟老師做朋友,也喜歡跟偶像做朋友,我想兩位大師也是很多青少年的偶像。
在我的網站上,或者我在巡迴演講的時候,學生常常問我:「吳大哥,愛人比較好,還是被愛比較好?『喜歡』跟『愛』到底有什麼差別?」也有朋友問我:「我媽跟我爸離婚了,我媽愛上我爸的好朋友,我該不該接受他?」或是「我的功課不好,但是我已經非常非常努力了,怎樣可以讓功課變得更好?」這些都是青少年非常煩惱的問題。
由於有這麼多的煩惱,有些青少年還因此有尋短見的念頭,或者因為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和肯定,所以想要提早往外面求發展,而外面的社會,很多因素是他沒辦法控制的,因此又會碰到更多的問題。
劉麗惠:年輕朋友除了來自課業、同儕的壓力外,也因電視、網站等眾多資訊管道的普遍,不僅僅是青少年有問題,連很多小孩子也都受到影響而產生憂慮和壓力。
我舉自己的女兒為例,有一天,她問我說:「媽媽,有一天你會不會跟爸爸怎麼樣了?」她問得很含蓄,但我知道,八歲的小孩子從電視的資訊以及身邊朋友的實際經驗,都會聽到一些父母離婚的事情。可是這麼小的孩子,就要擔心父母將來不在身邊的狀況,那是多麼恐怖、令人害怕的一個情況!所以請法師談談,關於這樣的現象有沒有辦法可解?
聖嚴法師:這確實是我那個年代不會有的問題。現在的小孩子透過資訊傳播,知道許多父母容易離婚,所以提前憂慮。以現況來講,台灣離婚率相當高,據說百分之二十會離婚,甚至高於百分之二十,這當然會讓孩子們害怕。
現在很多人覺得都是青少年有問題,但我常說,青少年沒問題,問題在於我們的家庭有了問題、社會有了問題,還有我們的資訊也有問題。如果我們能使青少年在溫暖健康的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中成長,那就不會有問題了。但是現在,青少年沒有辦法從家庭、學校,或者朋友之間,得到正確的觀念和輔導,因此他們自己求出路,久了自然就會發生問題。
劉麗惠:現在青少年所面對的煩惱,很多時候是來自家庭、同儕的壓力,更混亂的是自我認同問題。尤其現代社會步調、節奏這麼快,青少年跟父母分享溝通的時間幾乎是少之又少。我個人的經驗也是如此,回家陪小孩的時間,可能就只有一、兩個鐘頭。我想請吳先生就這一點,從幾個個案來談談他們所反映的現象?
吳若權:像剛才法師特別強調的,青少年跟小孩沒問題,是學校教育環境出了問題,是家庭以及我們整個社會媒體給的資訊有了問題,我想這是非常客觀的一個觀察。因為青少年在面臨種種壓力跟問題的時候,常常沒有一個紓解的管道。
工商社會裡,父母親都很忙,因此父母常掛在嘴邊講:「親子相處,重質不重量。」這其實是父母在自我安慰,在親子溝通或人際溝通上,時間所代表的程度,往往跟品質是等量的,絕對沒有所謂的「重質不重量」。
現代父母親常常因為忙,就把小孩子丟在電視機前,覺得小孩子看卡通,可以乖乖坐在那邊半個鐘頭不動,卻沒有考慮到,一旦小孩子習慣跟電視機相處之後,便很難再跟父母做朋友,因為小孩子的好朋友變成了電視機。
可是,小孩子在電視機前面又學到了什麼?不是一些意見衝突,互相指責、批判的談話性或政論性節目,就是一些色情暴力或是奇怪的命理節目。即使是卡通,也因過於重視聲光效果而忽略了情感的陶冶。
因為卡通的關係,他們也都喜歡電玩。可是打電玩通常就是用火砲等各種武器,把對方消滅,所獲得的只是一種殺戮的樂趣。因為這一層關係,青少年對生命的價值,跟上一代就不太一樣,他們會覺得生與死好像就是一種遊戲,從這裡面,他很難體會到﹁自我﹂是什麼,別人又是什麼。
剛才法師說要利己,要利人,可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要的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怎麼會知道別人要的是什麼?如果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別人的需求,那利人利己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