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新檢視媒體,重視精神生活
葉:法師一再提醒我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學習關懷、付出;還有要學習跳脫自我、跳脫小我,只要把心打開時,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不一樣的。但是大家怎麼看待自殺,如果它真的成為風潮,媒體又扮演怎樣的責任與角色?所謂的名人自殺會造成怎樣的效應?
黃:在我們的社會中,大家都很忙碌,人與人之間也變得非常冷漠;這個冷漠是客觀形成的,並非刻意的。但是我們仍需要瞭解所處的環境,所以我們把耳朵與
眼睛借給媒體,媒體幫我們看世界、幫我們看台灣的社會,而我們也相信媒體所給的訊息。但是媒體告訴我們的真的就等於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嗎?等於我們耳朵所聽
的嗎?如果媒體報導台灣一天到晚都有人自殺,你就覺得台灣待不下去了,天天報導搶劫兇殺案,也會覺得台灣不能住了。實際上並非如此,那是媒體沒有平衡報
導。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媒體所形塑的環境中,那是假的叫做「擬似」環境,不是真正活在一個客觀、清醒的環境,媒體製造了很多的假象,我們還以為是真的,好像
我們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隨著媒體影響我們的情緒。這樣的環境是反生命的環境,結果就會產生反生命的行為,例如自殺,或是覺得活著沒意義、生活如行屍走肉
般,這些都是反生命現象。
而且很多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唯有高收視率才有客戶廣告,才有收益,因此媒體為了搶觀眾,抓住一般人對感官刺激有興趣的特性,不管是否有教育的價值,
不管是新聞或節目都朝庸俗化的方向沉淪,形成商品化的社會,鼓勵大眾消費。但都是物質消費不是心靈消費,精神層面不受重視了,全是物質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