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何因應嶄新的21世紀

如何因應嶄新的21世紀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安家樂業?

[日期:2010-08-1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安家樂業?
  
  (一)如何安家
  
  1.家庭的基礎在於成員之間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與人之間,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幫助,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本道德。
  
  互信的條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誠不欺,才能取信於人;並且相信對方也是忠誠不欺的人,偶爾明知受騙,也不應該存報復的心,留給對方一條反省改過的活路,相信對方是相信你的就夠了。
  
  互敬的條件是先給對方尊重,時間久了對方也會受影響而尊重你了。
  
  互助的條件是,先向對方伸出援手,先為對方的利益著想,自己也會受益。
  
  2.家庭的意義在於成員之間的互諒、互勉
  
  互諒的原則是彼此要多體會對方的立場和情況;互勉的原則是彼此要多給對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賞。否則,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帶孩子、煮飯、洗衣服,先生不但不 體諒,反而認為她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無法體會丈夫在外勤奮工作的辛勞,反而認為他是不知幫忙家事的懶漢。這就造成了夫妻間吵架、互相埋怨的藉口,而成 彼此計較的怨偶了。
  
  3.家庭的成員之間,是倫理關係的共同體
  
  有些現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財產,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最近我聽到有一對夫婦,他們倆各自都有待遇不錯的工作,可是在家裡任何用品都是各買各的,房租一人一半,連煮飯也是分別輪流值日,他們自己覺得公平合理,但我懷疑,像這樣的夫妻關係,能夠維持多久呢?
  
  家庭是一個共同體,如果不談相敬相讓、彼此體恤的倫理關係,只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這樣的家庭,這樣的婚姻,如果還能不破不散,那真是異數了!
  
  4.凡是建立起互補有無、互相照顧的生命結合體,都算是大家庭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相輔相成的默契關係,彌補彼此的不足,便是同甘共苦的家庭結合。
  
  有人問我:「聖嚴法師,你專門在做照顧別人的事,有誰在照顧您啊?」
  
  我說:「世界上有許多人專門讓人照顧,也有許多是專門在照顧人,這就是公平合理!例如我的職業和身分,就是學習著如何做好一個照顧他人而成長自我的人,但願不要麻煩別人來照顧我;如我非得要人照顧而且有人願意照顧的話,不論是誰,我都感謝!」
  
  如果世間沒有人需要佛法的照顧,我這個和尚不是就沒事情可做了?如果大家都拒絕好心人的照顧,一切菩薩豈不是沒有修行福德智慧、積聚成佛資糧的因緣 了?因此,不論是家庭乃至社會,凡是互補有無、互相照顧,一個生命共同體的場合及環境,都算是家庭。最小的家庭是兩個人的共同生活體,漸次擴大,一個社會 團體,一個國家民族,乃至為了全體人類的共存共榮,互惠互利,都可算是安家的工作。
  
  (二)如何樂業
  
  1.精進不懈,惜福培福
  
  凡是人類的工作、事業,以及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都稱為業。樂業就是不論成敗、貧賤、富貴,都能盡自己的本分,努力的工作。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貧 而能刻苦、賤而能上進、富而能節儉、貴而能勤勞,這是敬業樂群的基本定義及原則。能夠如此,那就是知福、惜福、培福、植福,而使得人人有福了。
  
  2.以全體眾生為安業的對象
  
  不過,樂業的範圍,可大可小。最小的事業,是個人的舉手投足、一言半言、起心動念;次大的事業,是你個人從事的某項專業或專職的工作;大事業是社會大業、國家大業、人類世界的千秋大業,以及一切眾生的生死大業。
  
  作為一個佛教徒,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一切眾生的生死大業負責,讓一切眾生都能解決生死之間的大問題;活著時,要珍惜生命,感激生存,感恩生活,要好好 地運用我們有限的這個生命旅程;死亡時,要心存感謝、充滿喜悅,要無懼、無憂、無悔、無怨、滿懷著悲願心,迎向光明的前程。
  
  3.樂業必須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
  
  安業是安心工作,有一項安定的職業,並不等於持久固定在做同樣的工作,亦不等於既不求升遷,也不准改行。
  
  樂業的業,是指樂於通過身口意三業,來從事任何安定而自利又利他的工作,因此要為一切行為負起責任。
  
  一般人只知道不做損人的事是負責任,佛教徒則更進一步,凡是不做有利於他人的事,也是不負責任;一般人只知道對身體及語言的行為負責,佛教徒則對自己的心理行為更要負責,所以常用慚愧心來修懺悔行,因為身體的行為及語言的行為,修善作惡,都是由於意業的起心動念。
  
  因此,樂業先要安業,安業先要檢點心理的行為,然後才能夠對身、口兩種行為盡責負責,樂在其中。
  
  4.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現在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佛法講因果、因緣。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關係一定是存在的,如果種因而見不到果,無法立竿見影,那是因緣尚未成熟,就像今天做了事,不一定今 天就得薪水;如果未曾記得今生種了什麼因,卻有大禍或是大福,那是由於不知在那個過去生中種過惡因及善因。因此,我們要對過往無怨無悔、無驕無餒,落實於 現在最重要;立足於安定和諧的現在,把握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才是樂業的基本態度。
  
  5.積極進取中,時時踏穩腳步,步步站穩立場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勝利是大家都希望的,如果明知不可為又不得不為,成功了是意外,失敗了則是意料中的事;失敗有大小,有明有暗,一敗之 後,永遠站不起來,是大敗;屢敗屢起,波折升降,是小敗。明吃虧是智慧型的小失敗,屢次吃虧而不能自知、不知防範,是愚蠢型的大失敗。
  
  勝敗雖是兵家常事,如果屢戰屢敗而竟不知怎麼敗的,那還能夠安業樂業嗎?所以一定要「識人,識己,識進退」,踏穩腳步,站穩立場,失敗了再努力,成功了更努力,便是安業樂業的準則。
【書籍目錄】
第1頁:二十一世紀嶄新的時代與環境 第2頁:二十一世紀的社會趨向
第3頁:二十一世紀安定身心之道 第4頁: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安家樂業?
第5頁:如何保護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環境? 第6頁:用法鼓山的共識來因應嶄新的世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