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日期:2010-08-1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化家庭
  
  過去佛教經常被誤認為是消極、厭世、逃避現實的,甚至以為凡是學佛的人,都應該出家,真正學佛的人就應該沒有家庭;信仰佛教的人,就屬於脫離人世的。
  
  其實,釋迦牟尼佛時代,在僧、俗、男、女四眾的佛教徒中,只有少數人出家修梵行,而絕大多數的佛弟子,都還是在家人。因此,佛法的觀念與方法對家庭必定是有幫助的。
  
  基本上,佛教對於家庭的看法,可以分做五點來討論:
  
  一、淨化人間,必定要淨化社會
  
  淨化人間的目的是為了要淨化社會,淨化社會的目的是為了淨化世界。佛教徒希望把佛教所說的淨土,在人間落實建立起來。
  
  二、淨化人間的著力點,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淨化家庭要從淨化婚姻開始。家庭的組成,是從男女結合的婚姻開始,所以近世以來,佛教界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禮,法鼓山除了推動佛化的聯合婚禮,並且也編了一本小手冊,叫做《佛化家庭手冊》。
  
  三、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佛教徒稱呼父母為「老菩薩」,便是要把父母當成佛菩薩一樣的恭敬、孝養。
  
  對於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兩家的父母,男的有父母及岳父母,應當平等敬養,女的有父母及公婆,必須兩者兼顧。
  
  (二)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我們中國人說,夫婦應相敬如賓;對佛教徒而言,夫妻之間應彼此當成同修伴侶,互以「我家師兄」和「我家師姊」相稱,把對方當做共創幸福的善知識來看,彼此相敬、相讓、互助、互諒並互相關懷。
  
  (三)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中國人所說「養兒防老」的觀念,佛教徒並不贊成。佛教徒對子女的愛護和教養,目的不是為了防老,乃是為了負責,畢竟每個人的福報與業報,各有因果,各有因緣。父母教導兒女建立孝敬父母的倫常觀念,卻不必指望兒女一定要奉養父母,否則當指望變成失望時,便會衍生出無窮的煩惱。
  
  四、家庭的成員當各盡其責任和義務
  
  (一)現代人在婚後應該對於三個家庭,負起關懷的責任:
  
  1.婚後由男女組成的小家庭,是夫婦兩人自己的家庭。
  
  2.對父母的家庭,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3.對於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二)婚後的男女,如果計劃養育下一代,就應負起作父母親的責任和義務。作父母親應該有三個條件:
  
  1.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則在懷孕之前,夫婦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與健康,否則對胎兒將造成不利的影響。
  
  2.太太懷孕後,夫婦兩人更應該經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否則會影響胎教。
  
  或許會有人認為:「丈夫大概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吧?」其實,丈夫如果對妻子發脾氣,會影響妊娠中太太的心情,間接也影響了小孩子;因此夫妻兩人都應該共同擔負起胎教的責任;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後,一直到子女成年為止,父母都必須為了兒女的教養,而經常保持心平氣和的健康狀態。
  
  3.除了胎教外,佛教徒也特別重視對子女的管教,作父母的,除了自己要有平衡和健康的身心,更應該以身教、言教陪同子女一起成長。此外,佛教徒把子女稱為「小菩薩」,是以迎接菩薩的心態來歡迎子女的出生,把他們當成是來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成就自己菩薩道的人,所以要跟他們一起成長。
  
  五、佛化家庭的經濟,應有的原則
  
  1.用正當的方法,以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慧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盡量避免從事與佛教五戒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於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於買賣酒類等的行業。
  
  2.經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為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用錢則可依:家庭的生活、營利的資本、資產的增加、儲蓄生息、布施行善等五個方向來規劃。
  
  3.除了家庭儲蓄的經營所需之外,盈餘的財產也應該用在孝養父母、救濟幫助親戚朋友,以及布施貧窮,供養三寶,做宗教、慈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
  
  總而言之,現代家庭應該要有宗教的生活,而佛化家庭的宗教生活,應該由佛化婚禮開始,然後用佛教化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來教育子女,同時每天要有定時定數的修持恆課。
  
  (摘錄自聖嚴法師《平安的人間》)

【書籍目錄】
第1頁:佛化家庭 第2頁: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第3頁:【附錄】美滿婚姻的原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