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人生的有始有終,正如自然界的一切現象,有起必有滅,有生必有死。所以從出生到死亡,乃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也是宇宙的自然現象。雖然面臨生死交界時的親情友誼,都有深長的哀慟,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實。
因此人生必須慎其始而善其終,養其生而尊其亡。既要有生存的尊嚴,也當有死亡的尊嚴;生逢其時地,死得其安慰,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和死亡的意義,才能彌補生離死別的遺憾。
以佛教的觀點來看生命的過程,出生時固然是抱有無限的希望而來,死亡時同樣也是抱著似錦的前景而去。所以,人生的結束,雖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乃是一件莊嚴的佛事。
任何一種習俗的形成,均有其時代背景的因素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中國文化注重倫理及孝道,實在是我國的民族遺產,但在喪葬的禮儀方面,有許多情節已和現代人的文明脫節,甚至有些國際的電視媒體,將臺灣的葬禮場面,當作奇風異俗的怪談,向他們的觀眾介紹。
而在我們國內的當事人,往生者已無機會有所主張,往生者的家屬,多半唯有順從古老的習俗;少數人雖然有心對於往生者的後事,做得更有尊嚴,卻又不知從何著手。故於絕對多數的喪葬儀典,除了盡可能在表面排場喧鬧,實際上,並沒有給予往生者應有的尊嚴,也不能給予生者當得的安慰。故在儀典進行中感到茫然的憂戚,儀典完成後更加一分傷感與悲哀。
每逢所謂吉日,殯葬場所往往不敷使用,以致盡量縮短喪禮時間,草草了事,靈柩也只得停於附近的街邊巷口,平添最後告別的遺憾,也為他人造成不便。若以佛教的觀點而言,日日都是好日,便沒有問題了。
法鼓山為了提倡禮儀環保,發揚中國固有的倫理精神,並以佛教的信仰和現代人的立場,推動慎終追遠和冥陽兩利的佛化奠祭。在簡化、節約、惜福、培福的原則下,完成隆重、肅穆、整齊、祥和而又莊嚴的佛事。對往生者做懇切的追思及虔敬的祈福,對其家屬親友也能達到安慰及關懷的目的。讓人們感受到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
我們勸請佛教徒們,來響應佛化奠祭,也希望凡是願意接受佛化喪儀的社會大眾,都來接受我們的服務。這項儀典的靈堂,係用佛教的方式布置,富有莊嚴、柔和、溫馨的氣氛;參加儀典者,希望一律穿著黑色的長袖衣褲。對往生者而言,靈堂即是前往西方佛國的起站;對生者而言,是共同來此,恭送未來的佛陀,前往西方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