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的基礎

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日期:2010-07-24]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個:第一,發生於印度的佛教;第二,發生在中東的基督教;第三,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頭都是猶太教。猶太教是屬於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改變。東方的中國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就是婆羅門教或印度教,一直到現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異民族的人能夠接受它。
  
  中國的道教,分成兩個系統:屬於哲學的系統是老子和莊子,稱為道家;屬於道術的系統則有金丹派和符籙派。金丹派在於煉丹、煉氣,又分內丹和外丹。
  
  內丹是煉氣功,外丹是煉金術,就是把金屬煉成丹藥,他們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夠羽化昇天、長生不死。符籙派則利用符籙的方法,驅遣鬼神的力量來解決人間的問題,這被稱為道教。
  
  中國的道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學術上則有道家這麼一門思想。
  
  佛教在兩千五百年前發生在印度。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約二百五十年左右,就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了。由於阿育王的緣故,傳播到亞洲各地,甚至於傳播到了歐洲。
  
  就東方來講,第一個成為世界性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現在,東方宗教被公認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級宗教,必定具備三個條件:教主、教理、教團。以佛教而言,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佛說的經教是教理,一代一代傳承的弟子所組成的僧團是教團。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穌,教理是《聖經》,教團是其門徒、信徒。回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蘭經》是教理,信徒們是教團。
  
  世界性的宗教歷久而長新,一定有它的原因。可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尚有許多興興滅滅、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數。可以說自有人的歷史以來,就有無量數的人發生無量數宗教的要求和現象:有地區性的、民族性的、部落性的,還有時代性的。那些宗教產生的現象都是從神鬼感應的神祕經驗而來,在西方的古代社會,將之視為巫、魔,不許傳播,在東方則往往偽稱是佛教,故被正統的佛教稱為附佛法外道,他們沒有本身的理論和制度,所以起起沒沒。
  
  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多元的社會中,新興宗教就如雨後春筍了。在歐美、日本、臺灣、香港,甚至在中國大陸,都有各種新興宗教的捬跡,從只有幾十人、幾百人、幾十萬人,而到幾百萬人的都有。
  
  只是過了一段時間,或當其創教者謝世之後,吸引力便漸漸微弱,信徒也就慢慢地不見了。像這樣的宗教,在我們美國的華僑社會裡也發現不少。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個:第一,發生於印度的佛教;第二,發生在中東的基督教;第三,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頭都是猶太教。猶太教是屬於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改變。東方的中國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就是婆羅門教或印度教,一直到現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異民族的人能夠接受它。
  
  中國的道教,分成兩個系統:屬於哲學的系統是老子和莊子,稱為道家;屬於道術的系統則有金丹派和符籙派。金丹派在於煉丹、煉氣,又分內丹和外丹。
  
  內丹是煉氣功,外丹是煉金術,就是把金屬煉成丹藥,他們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夠羽化昇天、長生不死。符籙派則利用符籙的方法,驅遣鬼神的力量來解決人間的問題,這被稱為道教。
  
  中國的道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為一個世界性
  
  一、宗教常識︱
  
  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學術上則有道家這麼一門思想。
  
  佛教在兩千五百年前發生在印度。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約二百五十年左右,就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了。由於阿育王的緣故,傳播到亞洲各地,甚至於傳播到了歐洲。
  
  就東方來講,第一個成為世界性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現在,東方宗教被公認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級宗教,必定具備三個條件:教主、教理、教團。以佛教而言,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佛說的經教是教理,一代一代傳承的弟子所組成的僧團是教團。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穌,教理是《聖經》,教團是其門徒、信徒。回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蘭經》是教理,信徒們是教團。
  
  世界性的宗教歷久而長新,一定有它的原因。可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尚有許多興興滅滅、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數。可以說自有人的歷史以來,就有無量數的人發生無量數宗教的要求和
  
  ︱學佛的基礎
  
  現象:有地區性的、民族性的、部落性的,還有時代性的。那些宗教產生的現象都是從神鬼感應的神祕經驗而來,在西方的古代社會,將之視為巫、魔,不許傳播,在東方則往往偽稱是佛教,故被正統的佛教稱為附佛法外道,他們沒有本身的理論和制度,所以起起沒沒。
  
  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多元的社會中,新興宗教就如雨後春筍了。在歐美、日本、臺灣、香港,甚至在中國大陸,都有各種新興宗教的捬跡,從只有幾十人、幾百人、幾十萬人,而到幾百萬人的都有。
  
  只是過了一段時間,或當其創教者謝世之後,吸引力便漸漸微弱,信徒也就慢慢地不見了。像這樣的宗教,在我們美國的華僑社會裡也發現不少。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一)佛教發生在印度
  
  佛教發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一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以及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的一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那是非常樸素、樸實的佛教。釋迦牟尼佛反對祭祀的迷信,反對偶像的崇拜。他主張人人應該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訂的戒律去行,而不是把個人當作神來崇拜。他常常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分子。」佛是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眾生解脫身心的苦難。佛經的對象是人,是為度人。
  
  佛滅以後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思想性的變化。由於印度氣候、語言、民族的不同,流傳的佛教在思想形態上便產生了種種變化。不同的老師在各化一方的時候,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社會大眾的需求,就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態的派別,所謂部派佛教,便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學佛的基礎
  
  因此產生。部派佛教時期注重理論的整理和觀念的辨明,有重視個人解脫的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後來的大乘佛教評為小乘。但它本身又分兩大部分: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眾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過小乘也同樣勸人家來修行,也同樣傳播佛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輛小車子,也給別人一輛小車子。他乘了這輛小車子能夠證涅槃、了生死,也勸人家乘這樣的一輛小車子去證涅槃、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槃後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形態。它一開始就強調,為了廣度眾生,為了成就佛道,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派;根據唯識的思想,產生了瑜伽學派;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如來藏學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派。今天只是給諸位一個概念。這三大學派又可歸納為二類:第一,是空的,叫中觀派。第二,是有的,分為唯識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識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來藏派。
  
  (二)佛教自印度向北方傳播
  
  佛教從印度向北方傳播,分成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中國的中原漢民族文化圈,第二個系統是中國的邊疆西藏蒙古文化圈。佛教初傳中國大約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梵僧,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第一部佛經傳到中國,譯成漢文的是《四十二章經》。以漢文經過一千多年的傳譯,便形成了中國的漢民族佛教。漢民族的佛教又往外傳,首先傳到韓國,接著又從韓國傳到了日本,日本從韓國得到中國的佛教之後,又派留學生到中國來求法。從隋唐迄宋明,日本人得天獨厚,把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傳了過去。中國的很多佛教經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難之後,被毀掉了,可是日本人卻保持得好好的,這點我
  
  ︱學佛的基礎
  
  們應該感謝日本。除了韓國、日本以外,還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從中國傳去的。
  
  中國的佛教,通常號稱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實的兩宗。後來俱舍宗併入唯識宗,成實宗併入三論宗,只剩大乘八宗,它們是:天臺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和法相宗。這八個宗派之中到現在為止,以禪宗和淨土宗的勢力最強。實際上,中國的寺院多屬禪宗。但只修禪而不念佛的寺院為數很少,故又開出禪淨雙修的法門。天臺宗、唯識宗、華嚴宗多半是屬於學問的研究,專修的寺院和徒眾不多。所有的出家人通通都要受戒,目前已沒有固定於律宗寺院才能傳戒,僅有少數持律、學律的僧侶,並無特定不變的律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國大陸,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數個。密宗於唐朝傳到中國,後來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去之後,中國自己的密宗就不見了。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密宗?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思想有關係。密宗的加持、神力、咒力等觀念,在中國儒家思想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的角度看來是很特異的現象,所以在漢語文化圈的中國不能盛行。
  
  西元第七世紀,後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傳的另一個系統,便首先傳到西藏,後來傳到蒙古,這是屬於蒙藏文化圈的佛教。當時的印度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進入西藏之後,漸漸地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結合,而變成我們現在所講的西藏密宗。密宗在印度本身是屬於唯心系統的一支佛教。
  
  (三)佛教自印度向南方傳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時,佛教從印度開始向南方傳至錫蘭,成為另外一系。然後傳到緬甸,再傳到泰國及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寮國、柬埔寨和高棉等地。這是屬於上座部的佛教。因為當地原來沒有高級的宗教,也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傳過去之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故我們要瞭解比較樸素的佛教,可以在南傳地區找到若干痕跡。
  
  10︱學佛的基礎
  
  (四)佛教傳向歐美及全世界
  
  佛教傳到歐美,最早的是屬於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別是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們,隨著殖民主義的政治勢力到了東南亞及西南亞地區,接觸到當地的佛教,並將佛典譯成歐美語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聖典》的翻譯,即是以南傳的巴利文三藏為主。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書。
  
  其次,是傳到歐美來的日本系的禪。日本系的佛教也有許多宗派,其中的淨土真宗和日蓮宗,已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宗教。唯有日本的禪宗,還比較保持著由中國傳去的風格。因此,歐美人士願意接受的是日本的禪。早期傳到美國的日本禪,其貢獻最大的是鈴木大拙。他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禪,然後他的禪思想風靡全美、風靡歐洲。漸漸的,日本有許多禪師首先登陸三藩市,然後到東部,現在已傳至中西部。目前,日本的禪也到了歐洲。
  
  第三個傳到歐美的佛教,是屬於西藏系的密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11
  
  教。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間,達賴喇嘛帶著幾萬人從西藏到印度。年輕的喇嘛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並且移民到世界各地。因此,歐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人的捬跡。伴著這些移民出來的喇嘛們,多是經過長時間修學訓練的優秀分子。他們從七、八歲做小喇嘛開始,就接受規律層次的佛教教育。到了二十多歲的喇嘛已經能夠說法利生了。有的是出來之後,就參加當地的語文學會,我剛來美國,見到那些移民的年輕喇嘛就感到慚愧。因為他們用英語跟我談話,我不及他們。
  
  西藏的喇嘛適應力非常強。他們出來以後傳教的主要對象是當地人。七○年代之後,西藏佛教,漸漸成為世界舞臺上極受矚目的一派,到處都可以看到西藏中心。達賴喇嘛旅遊世界各地,處處造成轟動。有一位曾在英國留學後到美國的喇嘛,叫掘隆巴(Trungpa),他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創立了一個西藏中心叫作NaropaInstitute,四、五年之間,已在美國成立了一百三十幾個分支中心。雖然他於一九八八年
  
  12︱學佛的基礎
  
  過世之後,這些中心漸漸地一個一個的萎縮,但他的著作,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們漢語系的佛教,非常慚愧,到現在為止,移民來美的佛教徒,都還僅在華僑社會活動,歐洲則尚無人去。其原因是我們中國佛教沒有系統和計畫的教育!沒有基礎教育,沒有層次教育,更沒有高等教育。中國的佛教,不是說我們出家人無能,實在是沒有受到好的教育!
  
  所以,我們要辦佛教的教育,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裡,日語和英語是必修的科目,希望畢業後的佛教人才,不做國際語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傳來講,中國佛教尚在起步的階段。
  
  從歷史看佛教,曾經歷過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現在,各宗各派的佛教徒,大家都試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漸漸地又要㶅合成為一家了。過去小乘罵大乘,大乘罵小乘。小乘佛教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教不懂修行,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13
  
  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這樣互相對罵的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西藏佛教有很多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計畫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臺灣的妙林佛學研究所,則已在從事南傳巴利文三藏的漢譯工作。
  
  14︱學佛的基礎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一)佛教以三寶為中心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法」寶。如果沒有佛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無法度脫廣大的眾生。而且佛涅槃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裡,所以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為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為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為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化導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為菩薩、被稱為佛、被稱為聖僧的,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都被後人稱為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後來有人稱他為東土小釋迦,但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15
  
  他自己說仍是未得六根清淨的凡夫。永明延壽禪師,後來有人稱他為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了。
  
  (二)佛教以四聖諦為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諦,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三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為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作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為「集」,是因為自己不瞭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
  
  16︱學佛的基礎
  
  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了。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拼命地賺錢。有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拼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為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眾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啟發一切眾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眾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17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沈迷於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三,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於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禪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眾生而不為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作大涅槃。
  
  18︱學佛的基礎
  
  四、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於涵容而有層次、正信而不迷信、神聖而非神祕。
  
  (一)涵容而有層次
  
  佛教是以「法」為救濟,不是以人或神為救濟。佛法對世間的一切法沒有偏執,所以是無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對社會人心和生活有幫助的宗教、哲學、知識、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間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為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當然更好。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備人天標準,再加上禪定及智慧等的修
  
  四、佛教的特色︱19
  
  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槃的,是聲聞及緣覺二乘的層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層次便是佛,是以上述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二)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項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所謂「盲目崇拜」,就是人云亦云,聽說某人神通很靈,就不經理性的思辨而趨之若鶩。這好像有事時聽說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幫忙一樣。流氓可能在一時間比警察管用,為你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是它的後遺症是可想而知的。
  
  所謂「不合情理」,是指違背因果原則。例如相信「稻無天水不發,人無橫財不富」,而不擇手段,大做投機生意,謀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貸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帶來的後果,很
  
  20︱學佛的基礎
  
  可能是身敗名裂,甚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賄神求橫財,或用符咒求橫財等,縱然能讓你一時間好像發了財了,可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論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所謂「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說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會靈、一定會驗,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開悟,或是有病祛病,沒病消災。在他們開出的萬靈保單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對真正的原因則諱而不談。對這樣的宗教,最好謹慎,以免後患。
  
  所謂「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現象所製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過靈媒及乩壇等的工具,以勸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善良姿態,誘人去信從,當你進了他們的門之後,則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威脅利誘,使你恐懼,也使你馴服,若要脫離則可能會發生身心的障礙及家庭和
  
  四、佛教的特色︱21
  
  事業上的困擾了。他們的是非標準與常人不同,他們的因果觀念也曖昧不清。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對象。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給我們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釋迦牟尼佛臨要涅槃之時,有弟子問他:「您老人家入滅後,我們怎麼辦呢?」佛說:「你們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就是依賴佛所說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脫,證菩提。
  
  信教團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傳,傳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寶,住持佛法。以僧寶為正信的對象,並不等於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為師,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並教他修,即使他們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開悟,出家人的形象,已為佛教作了清淨離欲的表徵。
  
  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寶,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這等於是信鬼神一樣;
  
  22︱學佛的基礎
  
  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這等於是書呆子一樣;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這等於是拜了個乾爹娘一樣。一定要佛、法、僧三寶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三)神聖而非神祕
  
  「神祕」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覺到他的威力;處處可以控制你但又不知他從何來;隨時可給你照顧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隨時可給你懲罰而又處處尋他不著;往往表現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卻又未必真的對你有用。這些現象,有的是由人操縱的幻術,有的是出於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靈力所產生。
  
  佛、法、僧三寶是神聖的。佛是偉大人格慈悲與智慧的究竟圓滿者;法是除煩惱證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無上正覺,下化無邊眾生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間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神聖,而非鬼神伎倆的神祕。佛教徒要發無上的大菩提心,學佛、修法、行菩薩道,
  
  四、佛教的特色︱23
  
  以佛法幫助眾生,使眾生已生之惡速斷、未生之惡不生,此即令眾生早日得離苦。還要使眾生已生之善增長、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眾生早日得安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令眾生得安樂,便是無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薩及活佛的形象來勸導人,而是顯現眾生相來勸化眾生於不著痕跡之中。所以是神聖而非神祕。
  
  24︱學佛的基礎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一)無神與有神之別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論。佛教主張眾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成,是由生到這世界來的那些眾生,過去所造種種業,而感受到的結果,這叫作「業果」,或稱「業報體」。共同的環境是由共業所感;各人的環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別業所感。因為是由眾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創造,所以是無神論的宗教。但是佛教並不否認各種神鬼。只是佛教所講的神鬼是眾生的類別,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有三種類別層次:
  
  1.原始形態的多種信仰:認為宇宙間的任何現象,都有各類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溝有小溝的神,廚房、廁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這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25
  
  些神和神之間,沒有領袖,彼此各不相屬。
  
  2.中央集權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都是在眾神之上有一個最大的神,統攝所有的神。中國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羅門教是大梵天,又叫濕婆神。
  
  3.唯一神論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創造和毀滅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靈界靈體的神明通通是魔鬼,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回教。
  
  (二)淨化與神化、俗化之別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徵。他們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間禍福,而把自己的命運全部交給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們上天國,也有權使我們下地獄。不因犯過而不升天國,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獄,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徹底。信者升天國,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獄。這一類的人,如果信心堅定的話,雖跟佛教的理論不相
  
  26︱學佛的基礎
  
  同,也往往非常有修養,但難免有點類似澳洲的鴕鳥。另有一種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煉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說以他們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煉成佛。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据之時向地下錢莊告貸一樣。一時之間錢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補瘡,雖然解決一時的問題,跟著衍生的問題,終究無法解決。
  
  至於「俗化」的信仰,則是以賄賂神明來祈求神明,賜給世俗之間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財神求發財、拜註生娘娘求子息、拜媽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問卜命運求黃石公,乃至為了彩券中獎求土地公,過節祭祖、吉慶祭神希望保佑子孫平安。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和神化的各級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淨化的佛教,則對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寶化導世間,又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來淨化人間的身口行為,再以禪定的工夫淨化我們心理的行為,更主張以理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27
  
  性的智慧處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對自己則身心健康,對他人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佛教的淨化人間,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確不會由於神化、俗化的偏頗而造成個人的困擾及社會的失衡。
  
  28︱學佛的基礎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來淨化人間,提昇人品,使得眾生,既得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如何達成其目的呢?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去修行。
  
  基礎的修行方法,不出福業、定業、慧業。福業是指布施與持戒,定業是指禪定,慧業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報,也可進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稱福智圓滿的人。以修「禪定」的功德,可得現實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進而於身後直生禪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與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於現世少欲知足、少煩惱,進而能得離苦、斷苦得解脫,最後能以大智深慧度無量眾生。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29
  
  (一)如何修布施
  
  人類為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慣,儲蓄的方式可有兩種:一是有限的,一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以財產存於銀行,無限的是以財產存於社會。前者是為保障個人及家庭的安全,後者是為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個人不離全體,所以兩者的儲蓄,都有利於個人。
  
  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恆的儲蓄。現世是於即身的自我獲得回饋,永恆則是於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一般的銀行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都能立竿見影,所以是為現世利益而儲蓄。佛教的弘化事業,護持三寶,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蓄,因為一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
  
  30︱學佛的基礎
  
  之時,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恆而普遍的儲蓄嗎?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儲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滴水穿石的方式,積少成多,日復一日,以我們有限的物力、智力、體力、心力不斷地修行布施功德。為目前固然要布施,為永恆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隨力隨心。布施貧病是大功德;擁護佛法,培養弘法的人才,功德更大。
  
  (二)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為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為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心行為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違。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樂眾生的四種精進。
  
  前者的五戒是指: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31
  
  1.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
  
  2.不偷盜,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義之財。
  
  3.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悖人間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
  
  4.不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受到損害。
  
  5.不飲酒,應包括麻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精及麻藥,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為。
  
  後者的四種精進,又稱為四正勤。那就是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誡偈的頭兩句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作之惡令中止,未作之惡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長,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修行這四句話,叫作四種精進。前兩句是為眾生拔苦,後兩句是給眾生帶來幸福。拔苦予樂,正是大悲心的菩薩行。如何能夠勸導世人,同來修行這四句話,那就先要以現世的利益、現前的好處來使他們感動,進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
  
  32︱學佛的基礎
  
  為入手的方便。
  
  (三)如何修禪定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為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鍊,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於一念,名之為定。到了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唄、經行等,都為達到安心、靜心和淨心的目的,主要由於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33
  
  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產生副作用及後遺症。不過這些均屬於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稱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鬆身體的肌肉,也放鬆頭腦的神經為基本的要求。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以輕鬆端正為原則。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為原則。正確的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為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為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準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三寶,指為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
  
  34︱學佛的基礎
  
  佛,那就太可憐了!
  
  (四)禮拜與讀誦
  
  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一位法師或居士,給你當面示範。
  
  至於禮拜什麼?為何禮拜?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為己為他,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恆課。
  
  讀誦的佛經,但視為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係一人,可用木魚,也可不用木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35
  
  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為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用知道經義為何。
  
  至於看經是為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鬘經》、《維摩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涅槃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五)念佛與持咒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淨土教及密教獨立成派之後,便與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是彼此
  
  36︱學佛的基礎
  
  呼應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的聖號在內,未必單指念的阿彌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為彌陀七;單念藥師佛,稱為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如何念佛?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場合,以出聲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至於後者是剋期取證的念佛法,在特定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通常用連續念、高聲念,自聽其聲念,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數數與計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十句,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復始,便會達到專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至於持咒,許多人以為凡是持咒即是修密法,其實不然,正規的密法,必由上師的師師相傳,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37
  
  必有儀軌修法。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佛類似,故在顯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國禪宗,也用許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誦、耳聽、心惟,身口意三業相應,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種。若以散心持咒,當然也有功德及感應。持何咒文?則端視各人的心向習慣及因緣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觀音咒〉、〈準提咒〉、〈吉祥咒〉、〈藥師咒〉、〈地藏咒〉、〈往生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可以計時念。
  
  (六)如何修智慧
  
  依據大小乘經論所介紹的智與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世間的知識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為中心,不論是個體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煩惱,所以名為世間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稱為出世間的無漏智。
  
  開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
  
  38︱學佛的基礎
  
  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眾生施法雨、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無我亦無眾生。
  
  至於「慧」共有三等,稱為聞、思、修的三慧:
  
  1.聞慧是依聽聞佛法,閱讀佛教經論,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則。
  
  2.思慧是依所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
  
  3.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與經教相違。
  
  (七)誰有正知正見?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多聽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多讀本文所舉的佛教經論,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同時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門,開啟智慧的最佳途徑。
  
  至於誰是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當以人的立場及理性的角度來判斷,如果老是說神話、說鬼話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蠱弄神祕的人,自稱是聖、是佛、是神、是菩薩的人,運用扶乩引
  
  鬼、啟靈降神等靈媒型態的人,縱然也用佛經、佛語,實則都是附佛法外道。
  
  至於現代正統佛教的著作,最好是已經被收集於叢書、套書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等的作品,那是經過專家過濾好的,可以信賴。
  
  佛教徒的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惑眾生。
  
  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於討好慇懃,乃在於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講於美國加州南灣華僑文化中心,現收錄於《佛教入門》)
  
  案:本文講出時的題名是「佛教基本大意」。由鄭素珠女士從錄音帶逐字抄下,我再予兩度刪減,並且增加了第六項,一九九一年元旦完成此稿,改為今名。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宗教常識 第2頁: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第3頁: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第4頁:四、佛教的特色
第5頁: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第6頁: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