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原始佛教的教理思想
原始佛教,講民主,講自由,講適應環境,但它萬變不得離其本,那就是由佛陀在菩提樹下親證實悟的四聖諦。四聖諦是說明人生生死的原理,以及如何脫離生死的方法。現在逐層介紹如下:
(一)什麼叫作四聖諦?
四種由大聖佛陀所開示的真實不易之理,便稱四聖諦。要想超凡入聖者,必須明此四種真理並且如此修行,所以叫作四聖諦。這四種真理的大意是這樣的:
1.苦諦
生命的現象是苦的果報。一切眾生之有生死之苦、病痛的苦、衰老的苦、恩愛離別的苦、怨家見面的苦、欲求不得的苦、種種由於生理和心理互相衝突的苦。整
個生命,無非是一大苦惱之海。雖在人的感受之中,並非完全沒有愉快歡樂的時日,例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燭夜,金榜題名時,乃被古人稱為人生的
四大賞心樂事。但是從其結果上說,仍舊是苦。佛陀將如上一切現行的苦,叫作苦苦。喜愛的事物,憂慮它們將會損壞消失的感受,叫作壞苦。一切可喜可樂的事
物,當其正在出現之際,實則已在轉變消失之中,這叫作行苦。世事無常,那有永恆的歡樂?沒有不散的筵席,亦無不凋的鮮花。樂事如夢,曲終人散,末了,必以
苦的心情向這世間揮手告別。若不解脫,死後又生,生了再死,永無了期!苦由何來?這就要講到集諦。
2.集諦
是指苦的原因。眾生從無始以來,由於愚癡煩惱而造作種種的善業及惡業。善業的果報,生於人間及天上;惡業的果報,生於地獄、鬼趣、傍類眾生。因為惡多
善少,所以生於人及天上的機會較少。縱然生到天上,壽命仍有極限,仍不能夠出離生死的苦海。同時,一邊接受苦的報應,正在接受苦報之時,一邊又造下了新的
生死之業。所以,造業而受報,受報而造業,周而復始,永無了期。受報是苦諦,造業便是集諦。如何不再造業?那是滅諦的境界了。
3.滅諦
滅除了愚癡的根源,滅除了煩惱的根源,證入了無我的境界,不起人我之見,不著善惡之相,不介是非之爭,寂寂默默,清清淨淨,不生不死,無罣無礙,那是滅諦。如何親自證實這個滅諦的境界?那是要靠道諦的工夫了。
4.道諦
由修行而證悟寂滅(涅槃)之道的方法,稱為道諦。也就是斷「集」、離「苦」、入「滅」的修行法門。主要有八大項目,稱為八正道,此到下面再講。
現在我們要把四聖諦的內容,換一個角度來介紹它,那就是十二因緣、三法印、八正道。十二因緣是解釋苦集二諦的,三法印是解釋滅諦的,八正道是解釋道諦的。
(二)十二因緣是什麼?
這是說明人生命之生死循環的原理,共有十二個階段。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愚癡,而引導我們造作種種的善惡行為;由行為的餘勢(業力)而積聚成為生命之流
的主體,叫作識;由識而感受生命的身心現象,叫作名色;名色住胎而漸生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心狀態,叫作六入;由六入的出胎而接觸到外在的事物;
由與外在事物的接觸而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由感受的分別作用而有瞋愛之心生起,瞋愛之心表現於外,便是取捨求拒的種種善惡行為;由於這種種善惡行為,便又
有了必將接受未來果報的業因;既有了今生的業因,當受來生的生命;既有了來生的生,又必有來生的老與死。這是生命之流三世迴環的因果定律:造業因的集,受
果報的苦,再由苦而集,由集而苦,生生不已,也死死不已!現在為便於增加印象起見,再將十二因緣配合苦集二諦的三世因果關係,列表如下:
(三)三法印是什麼?
這是說明宇宙人生之現象及本體的三條定律。
宇宙萬象在沒有介紹這三條定律之前,先要介紹五蘊法。所謂五蘊,就是包攝一切現象的五大要素。這五大要素總攝一切現象而來說明物質世界及精神世界。
因此,五蘊法應分作兩大類,列表如下:
以五類名目包羅宇宙萬象,稱為五蘊。可見這個蘊字是當作類別或聚集之義來解釋的。
在這裡,要講到佛陀聖教的最偉大處,那就是悟透一切現象的生住異滅,均係因緣促成。因緣聚合則生,因緣分散即滅。比如我們今天的講座,本來是沒有的,由於臺北佛教界為了響應復興中國固有文化的號召,所以籌備成立,又因為善導寺提供了彌陀殿作為講座的場所,又在《中央日報》登了廣告,並在市內各處貼了海報;又由於我聖嚴略通一點佛學常識,所以被邀請來和各位見面。最要緊的,如果各位之中,誰也沒有聽我演講的興趣,這個講座還是講不起來。可見,僅僅這個講座,就要仰仗許多的因緣。以此類推,一切現象,無非因緣的聚散而已。
神教徒說宇宙現象是由神造的,佛陀就之觀察的結果,便將神造之說徹底否定,而倡因緣生滅的道理。神造之說,是基於信仰的武斷,因緣生滅,乃本於理性的考察。因為,由於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不可能是永恆不變的。古代人相信「天長地久」之說,實則以近代地質學及天文學的觀點,天體永遠都在變動之中,地球也在逐漸衰老之中。一切現象既非永恆,一切現象所產生的任何價值,當然也不可能屬於任何人得而永恆佔有。
如果看破了萬象非永恆,也認明了萬象的價值之中不可能有個永恆實在的我,實證了這個無常與無我的道理,當下便可進入涅槃的境域了。無常、無我、涅槃,這便是三法印。為便於瞭解起見,再將三法印列表說明如下:
這是一切法的準則或原理。所謂佛法,無非是從這準則的基礎上開發出來,所以,凡是合乎這個準則的思想,不論出於何人的發明,均可稱為佛法。以這三句話來印證一切的思想,只要不違背這三句話的準則,即是佛法。這是佛法與非佛法的度量衡,所以稱為三個佛法的印鑑。
親證三法印,便入解脫門的寂滅道。所以,三法印即是用作四聖諦的說明者。
(四)八正道是什麼?
八正道又稱八聖道。即是修持解脫聖道的八種正確的方法,這也就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內容。但這八種聖道,有其演進的軌跡,現在分述如下:
1. 由五戒而成十善
所謂五戒,便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這五戒的前四條,乃為一切人類的基本德目。印度原來的婆羅門教,以及稍前於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猶太教與基督教,都有類似的規定。
佛教是主張智慧,並重視理性的宗教,故以為若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於前四條之後加一條不飲酒。不飲酒的確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條戒的功用,這是前四戒的防腐劑。
由五戒之前四條的伸張,發展為十善,即是將妄語一戒之內分列出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更發現犯戒的動因,是由於心念中的貪欲、瞋恚、愚癡的主使,合上殺、盜、邪淫,正好成為十種惡業。對治十惡的方法,便是反過來修行十種善業。
2.由十善會成三業
十種善業的表達,是由於身體、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稱為三業,可以列表如下頁:::
3.由三業出八正道
從性質上說,十善業尚只是消極的不作惡,到了八正道,才是積極的行善。所以,行十善,僅是修的人間及天上的福業,尚非解脫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脫死的正因。八正道是由身口意三業的積極化,說明如下:
(1)正見:此為正確的知見,乃以三法印為指導。
(2)正思惟:對正見作深入的思考。
(3)正語:用口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4)正業:用身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
(5)正命:用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的所需。
(6)精進:策勵三業,日新又新,至於清淨。
(7)正念:繫念於聖道的實踐,心不旁鶩,意不散亂。
(8)正定:心力集中,不動不搖,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離生死,而入涅槃。
4.由八正道會成三學
此所謂三學,又稱三無漏學,就是前面所曾講過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實又不出戒定慧,它們的會合關係,可如下頁表:
5.由三學而出六度
六度在梵文稱為六種波羅蜜多,即是六種將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在五戒十善,是消極的不作惡;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積極的修持解脫道;到了由三學而出六度之時,便是修的自他兼濟的菩薩行了。例如僅修八正道的人,不做布施,不會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財物布施、說法布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勵(無畏)來布施的三種。有財的出財、有力的出力(智力與勞力),無財無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讚歎心、歡喜心可做布施。這是菩薩以利人為第一要務的原動力。
現在將三學開出六度的配屬關係,列表如下:
一般人以為六度法門是屬於大乘佛教的,其實在原始佛教時代已有六度,例如被傳統的中國佛教徒貶稱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經》卷一九,就明白地載有六度法門。同時,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係由六度而繼續開展出來的。
六度的涵義極其深廣,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詳細研究了。如有機會,再和各位研究兩個重要的項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其間先後次第的發展,均有脈絡可循。例如由原始佛教因緣生法的基礎,後來即成熟為龍樹中觀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佛教五蘊分析的基礎,後來即成熟為無著瑜伽系的唯識大乘。
謝謝各位的光臨指教,連續耽誤了各位三個晚上寶貴的時間。這幾天的臺北市,陰雨連綿,各位能夠風雨無阻地每晚必到,使本人非常感激;尤其今天晚上,因為準備資料較多,我又未能把握住時間,以致多講了半個小時,各位仍能毫無倦容地聽完為止,太使我感動了。
以我的學養而言,實在不夠也不敢來向各位演講,所以,我是抱著向各位請教並求各位印證的心情而來。最使我安心的,我在大陸時代的兩位老師也都在座,那就是白聖老法師及南亭老法師,如果我講錯了,他們兩位老人家會給我開示和糾正的。
最後,謝謝本講座的主持人道安老法師給我的讚譽和慰勉,謝謝各位,祝福各位晚安。
(一九六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講於臺北佛教界「佛教文化講座」第五次,本文現收錄於《學佛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