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陀及其教團
(一)出家以前的菩薩
我們現在所講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於印度的釋迦牟尼。佛陀是由行了菩薩道而完成的。尚未成佛的佛,通常稱為菩薩,此處是指釋迦佛的最後身菩薩。
出家之前的菩薩,乃是一般人格(凡夫)的榜樣。身為太子享盡人間一切富貴尊榮,這是人間福報的模範;自幼好學深思、博聞廣識,文藝武功的造詣為當時之
極致,這是人間智者的模範;事父母以孝敬,蓄妻生子一如常人,這是人間倫理的榜樣。由此可見,成佛的基礎,先要具備一般人格的條件。
(二)由苦行至成佛
這一階段的釋尊,是從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實踐,而轉為獨創思想的過程。他由二十九歲出家,苦行六年,至三十五歲成道。最初修學印度神教的法門,信仰梵
天,修禪定,習苦行,由信起修,修禪定而達到最高禪境的非想非非想處定。繼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維生命,形銷骨立,而不退心。這確是
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樣了。修禪定,乃是印度傳統的宗教行持法;修苦行(戒),則為印度當時反傳統的新興宗教行持法。釋尊的學習過程是沿著歷史的軌跡,進入
新的天地。最後,他卻體認到了,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達到解脫的目的,於是主張以智慧的觀照,來衝破生死苦海的藩籬;戒、定、慧三學具足,才是求取
解脫的唯一法門。
低級的宗教,止於盲目的信仰;高級的宗教,則在信仰之後,必進而修行。釋尊是由一般的高級宗教之中信行而來,並非否定了一般的宗教而獨創佛教,乃是透
過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實踐而另設佛教。佛教的尊貴和崇高,即在於此。既能肯定一般宗教的價值,又須以智慧的抉擇,對之做理性的考察。不像一般的宗教,僅鼓舞
人們去服從「神」的「權威」,而不許用歷史的方法及科學的角度,對他們的「神」做理性的考察。
因此,一般宗教的實踐,止於戒和定;佛教的實踐,則於戒定之上,增加智慧。所以,釋尊是一般宗教徒的最佳榜樣,他是超越了一般宗教而始創了佛教。
(三)佛陀的一生
佛陀成道之後,直到八十歲時進入涅槃,他是作為一個佛教徒的最佳榜樣。福慧兩足,悲智雙運。空我執而斷除一切的煩惱--自求解脫;空法執而廣度一切的
眾生--使人解脫。佛是由於行了菩薩道的自度度人而來。成佛之後的釋尊,雖已功圓果滿,但仍不放棄任何一個說法度人的機會。他以深邃的智慧,配合和平中道
的態度,發揮利益眾生的精神。他沒有作為領袖的希望,由弟子們自然形成的僧團,卻在無形中以佛陀作為最高的中心;他不主張以神異怪誕之術作為弘化的手段,
佛的神通境界也非任何一人所能企及;他從來不會以權威者自居,佛的言行卻為千年萬世之所仰止。
在佛的一生之中,並非沒有不如意事,但他總是以慈祥溫和的態度,處之泰然。他的悲心願力之偉大堅強,卻又不是任何一位宗教家所能比擬,和平中正而剛毅
不屈。成了佛的釋尊,絕不是以此而想求得什麼,乃是以身示範,作為弟子們的榜樣而已!人若能與釋尊一樣之時,他也必已成佛了。
(四)佛陀的教團
釋尊成佛之後,席不暇煖地遊化於恆河南北的兩岸。遊化度眾的結果,由於弟子們的追隨和聚居,佛教的教團便自然形成。教團分子,分為七等,稱為七眾:
(1)比丘:出家已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
(2)比丘尼:出家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
(3)式叉摩尼:由沙彌尼進入比丘尼階段中的女性出家弟子。
(4)沙彌:出家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弟子。
(5)沙彌尼:出家但尚未受具足戒的女性弟子。
(6)優婆塞:在家的男性弟子。
(7)優婆夷:在家的女性弟子。
以上七眾,總名之為僧團。他們是以所受戒法的多少而分等次。故在原則上雖然七眾均屬於僧的範圍,真正負起住持佛法及領導僧團之責任的,則以出家僧為主,尤其是以比丘及比丘尼僧為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