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贊曰 未出門墻 玄珠已握 傳此信衣 化被蒙族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母夢神劍產奇男 左拳緊握祖意懸 |
|||
尊者,罽賓國人:婆舍斯多尊者是二十五祖,他是罽賓國的人。 初,母夢得神劍,因而有孕:起 初他的母親作了一個夢,在夢裏頭有一把神劍。一作這個夢之後,就有孕了。你說這個夢是真的、是假的?說是真的,又是個夢;若是假的,又有孕了。所謂夢,若 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神識並沒有昏迷,這種夢可以說是一個真夢;真就是夢,夢就是真。你信它是真的,也是個夢;你不信它是真的,還是個夢。 既誕,拳其左手:等他出生之後,左手攢著拳頭。他的左手不張開,你就怎麼想法子要他張開,他也不張開。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力量也很大的,就是不張手,拳頭好像長到一起似的。大約他的父母已經想了很多方法,要把他的手張開,可是方法都不靈。於是等到他二十歲時,父引見師子祖,問其故:他父親沒有辦法了,就去找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請問他緣故。 祖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本來他父親問,什麼緣故這個孩子攢著拳頭不伸開呢?可是師子尊者並不答覆他這個問題,而是伸開手,好像要接什麼東西似的,就說:「你把我的寶珠還給我。」尊者遽開手奉珠:遽,就很快地。婆舍斯多尊者遽然間把手張開來,就把珠子送給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你看!師子尊者就知道這孩子手裏拿著他的一顆珠子。那顆如意珠,是給婆舍斯多尊者偷去了?不是 偷去,這是做為一個預先授記。他們兩位早就約定好了,說:「你手裏拿著這顆珠子,到那兒托生去;我到那個地方,就會和你要這顆珠子,你就還給我,那麼你父 親就會把你布施出家了。如果不是這樣,你的父親一定捨不得你,不讓你出家。所以我們兩個人預先這麼定好方法;到時候,我和你要珠子,你就把手張開還給 我。」婆舍斯多尊者說:「好,就這麼辦!」就這麼辦呢,他父親也很懂事情的,知道若要了解他的手為什麼不張開,就必須要問師子尊者。 遂捨出家:他父親一看,有這麼個奇怪的事情──他手裏拿顆珠子,師子尊者一要,他就給他了!這不用說,他一定是和師子尊者有因緣的,於是就送他出家了。 祖為薙度曰:師子尊者就給他落髮,就說:「吾師密有懸記:我的師父第二十三代祖師,早就對我說過。懸記,就是預言,很早很早就預先說,將來會有一個什麼事情發生;到時候,看靈不靈驗。這懸記是什麼呢?罹難:說是我將來弘揚佛法,會遇著一種災難。可是不要緊,正法眼藏,轉付與汝:我現在先把教外別傳,實相離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的這種法門,傳授給你(註1)。」 得法後,潛隱山谷:婆舍斯多尊者得法之後,就隱遁到山裏頭去修行,不見人。國王天德,迎請供養:這個時候,那個國家的國王叫天德,到山裏頭請他出來到宮裏供養。 後王太子,德勝即位:以後這個國王的太子德勝,繼承帝位的時候,信外道法,致難尊者:他不信佛了,信外道法。所以難怪現在很多人信外道,因為那時早就有這個外道法。德勝王就去難為這位婆舍斯多尊者,給他困難,說師子尊者已遭王難,怎麼有可能傳法給你呢?出衣示之:婆舍斯多尊者就拿出佛傳下的衣缽,給德勝王看。 王命焚衣,五色相鮮,薪盡如故:德勝王就命令他的臣下,把衣拿去用火燒了。可是這衣越用火燒,它的顏色越鮮明,現出青黃赤白黑這五色。等到火都燒完了,這衣還完全沒燒到。 王即追悔,致禮:德勝王一看這樣情形,這衣燒不了,於是生大慚愧心,知道自己做錯了;所以就向婆舍斯多尊者頂禮,求懺悔,說:「我以前相信外道,這是不對的,我現在也要皈依三寶,拜尊者為師。」 後付法衣於密多:以後婆舍斯多尊者又把這衣和法,傳給密多尊者。即現神變,化火自焚:於是就現大神變,自己化成三昧真火,把自己燒了。燒了以後,你猜怎樣?平地舍利,可高一尺:他的舍利從地面算起,有一尺多高,有那麼多的舍利。你看!這如果沒有真的功夫,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舍利呢?所以就贊歎他──
贊曰 未出門墻,玄珠已握:還沒有到房子外邊,也就是說他還在胎裏邊時,這顆如意寶珠已經在他的掌裏握了。 傳此信衣,化被蒙族:由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用來表信的衣缽,他用來教化這種不受法王教化的民族。 患難不侵,火鍛金昱:什麼患難也侵犯不了他,即使德勝國王用火燒這金色之衣,也都燒不壞。 勝王追悔,法幢高卓:這時德勝國王也懺悔了,就在當時的國家,立起很高的大法幢。
或說偈曰 本來祖師不需要我們稱讚,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你讚,他也不增;你譭,他也不減;不增、不 減。可是在我們後輩的人來說,因為仰慕祖師這種道德、學問和智慧,就不能不讚歎,於是就寫了幾句話。我一到美國,就把《心經》或者每幾句,或者每一段,用 八句偈頌來讚歎。以後對每一位祖師,就只用八句偈頌來讚歎。這本來是不需要的,可是對祖師道德、學問、智慧的仰慕,一句話也說不完的,也好像不能停止,所 以在每一位祖師的後面,我用我很愚癡的看法,來寫出偈讚。我不稱它為詩,因為詩又要講平仄,很有一種牢不可破的規矩;若說是偈頌,那麼不管我說的對不對, 都可以聽聽。今天這偈頌是── 母夢神劍產奇男:婆舍斯多尊者的母親夢見神劍,就有孕了,生了一個很奇怪的男孩子。怎麼奇怪法呢? 左手緊握祖意懸:這 個男孩子左手緊握,誰也打不開他這隻手。這是因為和師子尊者以前有默契。祖意懸,就是有默契,默默中已經約好了。如果不是約好了,為什麼師子比丘一見著 他,就和他要珠子呢?這珠子如果不是師子比丘的,他要什麼呢?如果不是兩個人預先定下的,怎麼他會伸開手就給師子比丘珠子呢?所以這都是約好了的;也就是 唱對台戲,叫他爸爸好把他送出來出家修道。所以祖意懸,就是師子比丘和這個孩子早就約定好了,不過旁人不知道嘛!你們想是不是這樣子? 還我珠來佛接引:師子比丘一伸手,說:「你給我那顆珠啦!」這孩子也很聽話的,就把手張開來,將珠子奉還了。所以這其中都有前因後果的因緣,等於佛來接引他一樣的。 今汝急去荷道傳:現在你快快去弘揚佛法了!急去,快去出家修行;好來幫著弘揚佛法,荷擔如來的家業,傳佛心印的法門。 預言法難須承受:祖師預先就說過佛法會遭難,會受到國王的摧殘;你應該接受這種考驗,這就是你的考驗。 火燒信衣莫憚煩:火燒信衣,你不要怕;不要怕,自然有感應。將來的國王他信外道的,會對佛教不利,若他到你這兒,你就給他這信衣,他會用火把衣燒了;可是燒了之後燒不了,他就會懺悔,會生信心了!所以你不要怕! 憚,就是「怕」的意思;煩,就是「生煩惱」。說:「唉!這怎麼辦呢?」你不需要憂愁!我們修道的人,要打破一切情識;對任何人也不用情感去拉攏關係,也不要以私心和人去交朋友。要用一種真心,但我沒有什麼情感,我是待人以誠,眾志成城,對任何人要比對自己更好。 不要存心說:「喔!有人害我!」你若不害人,就沒有人害你;你不害人,就算人害你,這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或者是往昔的罪業來討債,所以遇著了,怎麼樣也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怨乎其外,什麼事情都認命。 不要以情識來用事;用這個,就不真了。情,就是感情;識,就是識心。你們哪一個能不用識心來修道,不用感情來修道,只用真心修道,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能在這個最淺顯的地方,把這些個毛病都沒有,已經是有感應了。 可是你也不要存一個「我要有感應」的念頭;修了兩天半,沒有感應,就退心了:「怎麼我這麼沒有功夫,還是一點成就也沒有?」你要有什麼成就啊?你不要盡想快,「不欲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就大事不成;不要貪小利。 所以我們萬佛城的出家人,都是「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都是在學笨、學愚癡、學著 不會算術、學著吃虧、學著忍辱、學著不佔便宜,就學這個;不是盡用那個精細鬼、伶俐蟲去騙別人,和人拉攏一點關係。我們這兒都沒有這個!所以我們這兒的出 家人,各個都是很笨的;越笨越好,越愚癡越好。為什麼?因為你們跟的這個師父,就是一個笨師父,笨到極點!所以你們所學的,就是學這個笨法子。雖然在太空 時代,我們還要這麼老老實實地去做,不用任何一點的科學方法,就以這個笨法子來修行。 你沒有法子用科學的方法來修行!你要拿出你的時間來,拿出你的真心來,拿出你不怕苦、不怕難、 不怕沒有錢的這種精神!要正和世間相反,世間人所好的,我們不好;世間人所貪的,我們不貪;世間人所希望的,我們不希望。我們也不在這兒搞名,也不在這兒 搞利,也不在這兒想要出個鋒頭,想要怎樣。這些都要放下! 我們要埋頭苦幹,默默耕耘;不要說是:「我到外邊去,要賣點修行。」我們這個修行不賣的!不要 學我們那個空不了的修行,你叫他「恆空」,他「恆不空」;你叫他「果航」,他「果不航」。不過對你們說是這樣,我對他還是說:「你快回來,快回來。」我們 要保護著他,他雖然有一些個地方很不對的,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也很難找他這樣的人。第一,他能持銀錢戒;跑出去這麼久,對錢方面,他還沒有迷。雖然他有一 種驕傲執著,希望他慢慢改過了,希望佛菩薩幫助他,令他能生大慚愧。你們大家要護持著他,不要看不起他。 百千三昧常遊戲:三昧有百千種那麼多,不過你若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種三昧通了,那麼每一種三昧就都通了,所以百千三昧同時成就。常遊戲,都是像玩似的。 舍利盈尺契真源:婆 舍斯多尊者為什麼有那麼多舍利?就因為他真不是凡夫,真是很特別的,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所以他把自己燒了,有一尺多厚那麼多的舍利。所以在佛教裏頭,你 有真功夫,是功不唐捐。不是說盡打妄語、車大砲,到時候一點實證也沒有。我們平時要不打妄語,老老實實修行,也不管有沒有成就,就是修行。那麼修行到時 候,有成就了,更好;沒有成就,再修行;就是繼續修行,生生世世都要修行,都要把這個弘揚佛法的責任,做為自己的責任。 很多天沒有問你們誰打什麼妄想了?我今天再問一問。我講到這孩子伸手把珠子交給師子尊者,有一個人就打這樣的妄想:「現在那顆珠子在什麼地方呢?」還有人打另一個妄想,說是那件衣用火燒,怎麼燒不壞呢?現在那件衣在什麼地方呢?有沒有人打這個妄想? 其實這沒有什麼奇怪的,珠子是師子比丘給他的嘛,所以師子比丘才說:「你還給我。」若不是師子比丘給他的,師子比丘怎麼叫他還,是不是這麼回事啊?他那顆珠,也可以說是一把劍,那是變化無窮的如意寶珠。 我不管你們打什麼妄想,我今天對你們講的話,你們要記得──不要用情識來用功夫!不要用情識來學佛法!要拿出你的真心,老老實實地來學佛法。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一日講解 註1:二十四祖付二十五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