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悲
壬午年六月二十三日
2002年8月1日
一位居士打電話說:「堪布,我最近一直感覺情緒低落,十分悲觀,我想換一個好點的環境,可能對我的情緒會有所幫助的。」
聽了他的話,我想起一個故事:一位父親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起名樂觀和悲觀,樂觀和悲觀從小在同一個環境中長大,卻分別擁有兩種不同的情緒。樂觀不論遭遇何種艱難都十分快樂,悲觀即使一帆風順也時刻心緒沉重。父親因自己為兒子起名的不公而自責,為了補償悲觀,他將樂觀放在了一堆牛糞當中,而將悲觀放在了一堆珍寶玩具當中。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去觀察自己的兩個兒子,樂觀出人意料地在牛糞中玩得十分開心,他告訴父親:「既然您讓我在這裡,牛糞中一定有什麼寶貝,我正在想辦法把它找出來。」令父親大失所望的是,可憐的悲觀卻傷心地坐在一堆珍寶中,很多玩具因為他的憤懣而被摔壞。
父親終於明白了,想扭轉人的情緒,依靠外境是於事無補的,要從悲觀轉為樂觀,只有調整自己的內心。
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叔本華曾說:「人生幸福的事情很少,痛苦的事情卻很多。」如果我們不能正視這些痛苦,將之轉為道用,而一味地責怨外境,妄想通過改變外境而改變自己的心態,簡直是癡人說夢。
哲學家愛默生也說過:「生活的樂趣取決於生活者本身,而不是取決於工作或地點。」快樂和悲哀並不會隨外境而轉,如果您遭遇到痛苦,靜下來調服內心比改變外境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