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海
我們都想從佛經中得到更多,更多的人卻是想喝那最鹹的一口海水。可以做個比較,當他和一個從一開始就堅持一天喝一口海水的人相比,即使是最鹹的水,裡面的鹽也比不上喝了一生的人多。佛法如海,能取一口的就取一口,能取一瓢的就取一瓢。
走進古籍書店,或者關於宗教知識的書店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佛家的書,有一部分是佛經,也有很大部分是佛法的研究人員、佛家弟子等人寫的,除去這一部分書,還有一些比較通俗的書介紹佛家的小知識。
我身邊總有一些在家修持的人問我:「仁波切,您給我們推薦一些書啊。」我都會很高興地為他們推薦一些。可是過不了多久,就有一部分人對我說:「仁波切,您推薦的書我們看不懂啊。」或者又說:「能不能再推薦一些簡單一些的啊?」
從自己容易理解的知識入手,循序漸進,這是對的。對於很多信仰佛法的人來說,佛經是很難理解的,沒有師父的引領、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想一下子看懂佛經,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比如說我曾看過一本介紹佛學名詞的書,僅僅是那麼多常用的詞和概念,就足以讓一個初通佛法的人領悟很長時間了。
佛法真是大海,在這片海中,我們所能讀的書是一小部分,在我們讀的書中,所能領悟的東西,又只佔一小部分,這樣算來,即使是一個堅持修持的人,一輩子都在領悟佛法,又能得到多少呢?
可是,我們能因為永遠讀不完佛經,就不去讀嗎?就像世界上的科學知識、人文知識,有的是幾千年流傳下來堆積到今天,就算是一個專門搞古代文學的,一部《四庫全書》一輩子也看不完的;尤其是科學領域,每天又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發現,這真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了。
我經常跟有困惑的弟子講,不要因為佛法如海,就覺得自己一輩子也修不成,就覺得灰心,你只要去修,就會有收穫。就像一片大海,從哪裡喝都是鹹的,我們一方面不要總想著找到一口最鹹的水,就像很多人總想著一下子讀一本最通佛法的書;另一方面,我們知道我們不能喝乾大海,那麼,我們只要喝了,就有收穫,因為,你知道了它是鹹的,這時,佛法就對你的人生起了作用了。當然,信仰堅定的人、修持好的人,還有我們這樣的佛家弟子喝得多些,體會得就更深些,對普通人來講呢,喝一口有一口的好處,多喝一口有多喝一口的好處,但不要因為明知道不能全喝下去就放棄掉。
關於讀書,其實是有這方面的故事的。從前有個國王,剛剛登基,為了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他決心學習天下所有的知識,好利用那些智慧讓天下的百姓幸福平安。為此,他讓臣子把天下所有的智慧書都找來供他學習。
5年之後,找書的臣子們回來了,帶了5000本書。國王一看頭都大了,就讓臣子們去精簡。又5年過去了,臣子們將書精編為500本,可國王還是認為太多了,一個人看500本書也是很困難的啊。又過了5年,臣子們又將書濃縮為50本,這個時候,國王已經被國家的事務攪得焦頭爛額了,哪有時間看書啊。又過了 5年,臣子們終於將書編成了一本,可是國家已經亂了,國王的年齡也大了,即使是那本大智慧的書,也解決不了他和國家的任何問題了。
佛法是最有包容性的,世界上任何問題,用佛家的觀點去體悟,都能得到更多的啟示。就像這個小故事,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那5000本書就像浩如煙海的佛經,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讀完的,也更不可能完全讀懂。我們都像那個渴望智慧的國王一樣,渴望感悟到佛學的真諦,但是,很多人也和他一樣,總想著讀一本濃縮的精華本。如果有,當然最好,可是,就像我說的,大海在哪裡喝都是鹹的,佛經的任何一本都是佛法,本來就沒有高低之分。
從那個小故事裡,每個人都能看明白,如果國王能從第一個5年開始讀書,他早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了,他的智慧也會越來越多地幫助他解決國家的事務。他總想著一步登天,可是終於有一本天下最好的智慧書送到他的面前時,他已經沒能力領會那些智慧了,他的國家也不需要他的智慧了。
修持佛法的人不也是一樣嗎?我們都想從佛經中得到更多,更多的人卻是想喝那最鹹的一口海水,不要說根本就沒有這口水,即使有,即使一個人費盡一生找到了,等他想喝的時候,他的一生的罪孽已經太多了。可以做個比較,當他和一個從一開始就堅持一天喝一口海水的人相比,即使是最鹹的水,裡面的鹽也比不上喝了一生的人多。
修持佛法就是這個道理,每天在像大海一樣的佛法裡領悟一點點,堅持下來,就是一個大智慧的人。
所以我常對那些說「看不懂」的弟子們說,看了就好,看不懂可以先找看得懂的看,不要不看,也不要想著一口氣看懂最精深的,這都不是修持的好態度。佛法如海,能取一口的就取一口,能取一瓢的就取一瓢,這看個人的機緣,也看修持佛法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