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人間是劇場:我們認知因緣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人間是劇場:我們認知因緣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十二緣起法

[日期:2011-03-2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6十二緣起法

  無明實際上就是對標簽的執著。在所有標簽當中——譬如花、桌子、椅子、地、水、火等,有一個可能是最危險的,不只是危險,還最具有破壞性,最難以捉摸,同時基本上是其他所有標簽的根源。這個標簽就是“自我”、“我的”或“我”。

  因為你們當中有些人對佛法的觀念還很陌生——這可能是你們頭一次接觸密續道或金剛乘,所以我想就金剛乘之道說幾句話。一些著名的佛教人物,例如帝洛巴、毗魯巴、庫庫瑞巴,他們的傳承已延續很長一段曆史時間,然而從世俗的觀點來看,他們所做的一些事情是不被社會接受的。譬如帝洛巴生吃活魚。佛教徒生吃活魚?當他吃著魚頭的時候,魚尾巴還在他嘴邊擺動。而毗魯巴是個酒鬼——人們是這么說的,總之他喝酒,而且經常喝酒。庫庫瑞巴則常常跟他的寵物—— 一條母狗,睡在一起。金剛乘常令人感到驚駭。

  告訴你們這些事情,是因為當我說佛法更強調智慧時,我想讓你們意識到自己又是如何做的。盡管有生吃活魚、酗酒成性等幾乎是野蠻而不被接受的行為,然而這些人物所留下的不可思議的智慧之道,卻是現今世上所知道的可以減輕痛苦的唯一方法,是我們可以修持傳承的道,是我們可以拾級而上的階梯。

  告訴你們這些,也是因為我們要開始談論十二緣起法。

  第一個要談的是“無明”。我們曾經說過,無明是由“生命之輪”圖中央位置的豬所代表的。無明是什么?我可以非常簡單地說,無明實際上就是散逸。當心攀緣某個事物,就是無明,散逸分心的行為就是無明。

  依照佛教理論,對概念的執著就是無明。我們以一個抽象概念為例,譬如桌子。我們創造出“桌子”的標簽,但實際上這個標簽是抽象的。當我們看著桌子,我們並非真的看到一個具有“桌性”的實體,而是看到木頭、釘子等這些東西。如果你把桌子拆開,木頭是木頭,釘子是釘子。在桌子的現象之中,有許許多多部分不見得被指稱為“桌子”,但是當它們聚集在一起時,就有了“桌子”的概念,然後我們創造出這個標簽。不過這還好,不算是大錯誤。可是當你認為這個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當你認為桌子有真實的存在,錯誤就接二連三地發生了。

  無明實際上就是對標簽的執著。在所有標簽當中——譬如花、桌子、椅子、地、水、火等,有一個可能是最危險的,不只是危險,還最具有破壞性,最難以捉摸,同時基本上是其他所有標簽的根源。這個標簽就是“自我”、“我的”或“我”。

  如同桌子一樣,當我們說“我”,其實是在指稱某個抽象的東西。這本來不要緊,糟糕的是對自我的強烈執著。自我由盲人的圖像所代表,它在時間之牙也就是憤怒的怪獸的正下方。這個無明的概念做了什么?它是如此強烈的一個概念,如果給它權位、裝備、金錢、力量,它便能夠摧毀全世界。我們都有潛力以自己的方式變得有一點像侯賽因,有一點像本·拉登,有一點像布什,或者有一點像拉姆斯菲爾德。我們都有可能變得像他們一樣。為什么?因為我們對自我的愛執非常強烈。諷刺的是,為什么對自我的愛執會如此強烈呢?只因為它不能確定它是存在的!非常諷刺,不是嗎?就好像當有件事情還未確定,你會有著魔似的沖動去確認它,你非獲得確證不可,而且這種情況會一再發生。“自我存在”的不確定性需要不斷被確認,你需要去確認它。

  你怎么確認自我?你采取行動——結交朋友,上街購物,做喜歡的事,這些讓你覺得自己真的存在。而這就是第二支因緣——行,由一個做陶器的人的圖像來表示。在傳統的佛教術語裏,“業”就是行。當我們缺乏安全感,我們必定會做一些事,或服用抗抑鬱藥物或進行禪修和持咒,不管做什么,所有這些行動就是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十二支因緣在排列上是有順序的,但不要認為這中間要花上一點時間,譬如說先有了無明,然後停頓一下,才有行動,不是這樣。它們非常的迅速,幾乎是同時發生。

  行動的當下,伴隨著識。“識”以猴子的圖像來表示——它非常聰明,總是蹦蹦跳跳,到處亂竄。你認為它在這裏,下一分鍾它就跑到那裏去了。不過你也知道,那些聽話的猴子總是被各種繩索拴住,不管它們多么聰明,仍然不知道該如何解開這些繩索,逃離虐待它們的人。識基本上是由無明產生,猴子是聰明的傻瓜,是聰明的白癡。但這樣說好像對猴子有點不公平。

  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你想要確認無明的自我,出於自我存在的不安全感,你產生行動,行伴隨著識,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然後又發展出名色,這由“生命之輪”的第四個圖像——船——來表示。船代表個體,船上有五個旅人,象征五蘊。無論個體去哪裏,五蘊都無從選擇地跟著走。它們要去哪裏?它們哪兒都不去,只是一而再地流轉於輪回的大海上。五蘊基本上說的是關於身份的建構——你自己的身份。你成功地建構了一個身份——自己,我,佛教徒,印度人。

  一旦建構了身份,接著你需要什么?這個我、這個自己,少了別的東西似乎就沒有了價值,因此變得很寂寞。它需要一個可以攀緣的地方,需要有事情可以做,譬如工作或娛樂。“生命之輪”圖上有著五扇門的空房子代表感官對象,也即入——色、聲、香、味、觸。借著“我”的概念,借著自己的身份,我們從這間房子穿進穿出。它本來是一個空房子,裏面什么也沒有,但我們以為裏面有很珍貴的東西;而當你在屋內,你又會認為外頭有非常珍貴的東西,於是你再度走到外面去。我們進進出出,創造了更多的現象,它們又會引發什么?——觸。西藏人對於繪畫就是不在行,“觸”由一對接吻的男女表示,意味著產生了感官(根)與感官對象(境)的接觸,識與境的接觸。有了“觸”,接下去又會發生什么?——受。“受”以中箭的單眼來表示。

  讓我們再回來談自我。我們有自我,它缺乏安全感,同時又非常驕傲,非常的自我本位。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必須去做一些事。當我們做的時候,產生了識、名色,創造出某個我們所歸屬的身份、趨勢或潮流。借由名色、趨勢的協助,我們在外遇到了感官的對象,當碰觸到的刹那,便產生了覺受——未必是樂受,有時是苦受。 “受”產生了,會引起渴望,也就是“愛”,這以一個喝酒的人來表示。自我碰到樂受時,會渴望更多;碰到不悅意觸或苦受時,則渴望去除它、超越它、戰勝它。我們是多么執著於去解決問題,不是嗎?在苦受和樂受這兩種情況裏,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這些經驗,都產生某種全心全力要擺脫問題、解決問題的感覺,在這兩種情況中,你都產生渴望。

  “愛”的渴望會引生“取”,以一個摘水果的人來表示。我們想要取——取得資訊、財產、食物、飲料。一旦取得,會引生執著——你對渴望的和剛剛得到的東西緊握不放,這在十二因緣中被稱為“有”,以孕婦的圖像為表征。“有”引起“生”,而有了生,自然就有衰老,就有死(亡)。

  以上就是十二緣起法的簡單說明。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在《阿毗達摩俱舍論》和《阿毗達摩俱舍論本頌》裏有極為詳細的討論,我向你們解說的只是最基礎的部分。

  我們並不只是在談人類行為的演化過程——首先是無明,接著是行動等,雖然這些確有其事。我們談的是一瞬間所發生的事。好比我們走進一間咖啡店,點了一杯卡布奇諾,因為無明引生出行動,又引生出其後的種種,直到我們喝完卡布奇諾,那也就是死亡。開胃小菜,頭痛,或其他的事也是如此,在我們的每一項行動中,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層面,都存在著十二緣起法。

  講法地點:澳大利亞,悉尼

  日期:2003年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介紹 第2頁:內容介紹
第3頁:編輯推薦 第4頁:目錄
第5頁:自序 第6頁:薩迦法王談欽哲仁波切
第7頁:《金剛經》開示(一) 第8頁:《金剛經》開示(二)
第9頁:如何積聚福德 第10頁: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第11頁:世間八法 第12頁:基本的不安全感
第13頁:智慧與慈悲 第14頁:內觀禪修──毗婆舍那
第15頁:奢摩他禪修 第16頁:十二緣起法
第17頁:生命之輪 第18頁:四法印
第19頁: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者與生意人? 第20頁:佛法的智慧
第21頁:臨終與死亡的忠告-中陰教法 第22頁:如何尋找上師與作個弟子
第23頁:西藏佛教在西方 第24頁:見地、禪修、行為
推薦 打印 | 錄入:jaso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4-10-20 7:14:36
所有要抓取人注意力的,都是藉此在吸取能量,並伺機尋求可供附身的對象,擴大其可供舞動運轉的版圖。
我們都那麼愛看戲、愛聽故事、愛湊熱鬧、喜歡人家哄我們,自然甘受於別人把我們拉著團團轉,這樣的根深蒂固習氣,使我們如何能徹底解脫?就因這樣,所以我們偏愛、甚且殷殷期盼「善巧方便法門」,遇上了,習氣受迎合,就視為契合根機殊勝之道。
正因如此,人們才會易於甘受「善巧方便殊勝法門」的魅惑補捉,無盡沈醉,如何解脫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1-4-5 0:22:11
very very very ver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