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這些年來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同的人對少林寺的認識是不一樣的;即便是生活在少林寺的人,對少林寺的感情與感受也是不同的。我也常常在想:我心目中的少林寺是什麼樣的?
一句話,少林寺是一座大家庭,而我目前擔任的是這座大家庭的「家長」。
少林寺作為延續1500多年歷史的子孫叢林,有著大家庭的團結和凝聚力,從對祖師的尊崇上就可以看出來。每年的除夕夜,少林寺都把族譜請出
來,由方丈帶領全寺弟子在方丈室頂禮歷代祖師,同時宣讀歷代祖師功德以教化弟子,晚輩則向長輩辭歲;清明節和正月初一,方丈帶領全部弟子到塔林祭拜,之後
各門頭還要分別祭拜自己的祖師。這和民間的家族、宗族祭拜是一樣的。
少林寺延承著傳統,每一代弟子承接的都是之前幾代人積累的智慧和法脈,這既保證了法脈清晰,也更容易從中選拔出優秀的僧人繼承祖業,並發揚光大。這也在無形中形成了少林寺的家風,用一個字形容,那就是「真」。做事真,修行真。
多年來,為了少林寺的復興和未來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辦法,有益於少林寺的就去做,直來直去,並不會顧及外界的看法。近幾十年,少林寺從一無所有一步步走到今天,師父和我所做的只不過是為了少林寺發展的需要。這不是為了譁眾取寵,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好奇心。
外界看來,作為少林寺的方丈很是風光,但我深深明白,延續了1500年的少林寺,任何一位少林寺的僧人,哪怕是住持和方丈,也只是少林寺發展
歷程中一塊鋪路石。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秉承祖師的智慧和家風,只有這樣少林寺才能更加興旺。少林寺的僧眾之間的關係也很「真」,師徒之間情同父子,師兄弟之
間親如手足,無論少林寺的弟子在外面多有成就,但回到少林寺他仍是這個大家庭的一員,不會有任何特殊。少林寺很多僧人出去參學,有的就留在其他寺院做住持
或是大執事,但回到少林寺仍要遵循少林寺的規制,盡自己應有的職責,諸如打掃、挑水、燒火做飯等基本的工作也要毫無怨言地參與其中。
所以說少林寺發展到今天,不是也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所能完成的,而是少林寺所有僧眾發心的結果,作為「家長」,我除了自我修行以外,還要擔負起
傳承如來家業,祖師衣缽的責任,為少林寺每位僧人的衣食住行做好服務,為他們創造一個好的修行條件,同時還要為少林寺未來的生存和發展考慮,特別是少林寺
僧才的培養和少林文化的傳承。
面對少林寺過去的1500年,我深知個人力量的渺小,但我們是一個僧團。少林寺是眾多僧眾信仰的聖地,是少林文化傳承的載體,整個僧團的力量是龐大的,是由一個又一個少林寺的弟子共同支撐起來的。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棵大樹長在空曠的地上,無論長得多高多麼粗壯,但是如果遇到狂風,它一棵樹的力量也會難以抗拒,隨時都有可能被連根拔起。
然而如果這是一片樹林,即便這些樹不是參天大樹,卻能根連著根,顯示出茂密和生機的活力,也足以抵擋更猛烈的狂風。少林寺就好比這片林子,雖然現在它還不
是很大很茂盛,但僧眾團結一致,都共同致力於少林寺得傳承和發展。
所以我鼓勵僧眾要在自己擅長的方面深入鑽研下去,比如在功夫、禪修、茶道、雕塑、繪畫、書法、醫術等不同的方面努力,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也足
以悟道了,當然如有餘力,再去發展自己其他的興趣和愛好。人人都有自己的專長,集中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傳承整個少林文化的整體。
我希望有一天,少林寺人才濟濟,人才如林,似少室山林般茂密,那才是我心中的少林寺!如此,秉承著各位祖師智慧與家風的少林僧眾才能讓少林寺中興。
我們現在的努力就是為了這一天能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