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少林寺的影響日益擴大,少林寺幾乎成了棵搖錢樹,誰都想拿去搖一搖;少林寺又像一塊唐僧肉,誰都想來咬一口。2004年前,寺廟門前成了一條商業街,街上假的「少林秘方」、冒名的「少林武僧」滿天飛。
1993年10月,有人對我說,漯河市某食品廠在電視台公然打出了「少林牌」火腿腸的廣告。我知道後,心情很沉重。稍有佛教知識的人都知道,僧人是素食者,在電視台做少林牌火腿腸廣告,會傳遞給人什麼信息,對少林寺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此前,儘管發現一些商家打著「少林」的招牌牟利,但都沒有像火腿腸事件這樣嚴重。出於無奈,我們只得向對方發起訴訟,開創了中國宗教界打名譽
官司的先例。這場官司一打兩年,最終以少林寺勝訴告終。法院判決說:該廠未經少林寺同意,在其火腿腸產品上擅自使用「少林」名稱,屬侵權行為。該廠應向少
林寺承認錯誤,賠禮道歉,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我們打的都是名譽侵權的官司,主要是要個理兒,所以有些官司,只是象徵性索賠,以維護寺院合法的財產和權益,因此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大多數的支持。
但類似這樣侵害少林寺名譽權的案例太多了,我們決定來個主動註冊,你不註冊,人家註冊,再引出一個個官司,實在是太費力了。意想不到的是,按
照我國當時的法律規定,像少林寺這樣的宗教主體,是無權註冊商標的。要想通過註冊商標來實現保護少林寺無形資產的目的,只能成立一家有限公司,才有資格來
專門從事這項工作。
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了,再次開創了中國宗教界的一個先例,也引來了世人諸多的不解和質疑:寺院成立公司是不是
太商業化了?但對我們來說,過程就是這樣,別無選擇。唯一能參照的法律就是《商標法》,要利用《商標法》保護自己,前提就是要組建相對應的公司。不成立公
司,就無法進行商標註冊;有了公司這個載體,則可以系統地開展對少林無形資產的保護和管理。少林寺至今已拿到29個相關類別、43項商標的註冊證
書,2006年11月「少林寺」商標還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如果說成立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動機,是出於保護少林寺的品牌,大家還好理解;那麼今天的寺廟開展與宗教有關的文化商業活動,就招致了更多的曲解和非議。對此,我的態度一直很坦然。
有人問我,你這樣做,這樣說,就不怕別人懷疑你這一切充滿了商業的目的嗎?再加上傳說中的「佛教界第一個讀MBA的人」、「少林寺CEO」等頭銜,說少林寺商業味太濃了,好像一點都不為過。
我剛到少林寺時,少林寺不到30個人,整天為一日三餐忙活,非常困難。當上住持後,師父關照的事一點也不敢忘記,修建寺院,儲藏糧食,中興禪宗事業,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如何實現歷代祖師的宏願。
大道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為了少林寺的下一個1500年,我只能向前看,向前走。但很多人對此誤會和不理解,可能是因為相對於其他寺院來說,少林寺走得太快了。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宗教政策的落實,寺院逐漸得到了恢復,但恢復的同時,我們必須先要做到自給自養,也就是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我作為少林寺
的當家人,不得不從少林寺自身的優勢出發,從禪宗祖庭的優勢出發,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出發,去尋找一個有利於佛教事業發展的生存模式和發展空間。
我們從一個佛教徒的信仰出發,從求生存謀發展的願望出發,從為信徒服務、為熱愛佛教文化的人服務的角度,尋找一個又一個實實在在的切入點。誦
經是一種方式,幫人做佛事是一種方式,辦少林藥局是一種方式,開素餐館是一種方式,功夫表演是一種方式,搞出版是一種方式,拍攝與少林寺有關的電影也是一
種方式……
開展這些與宗教文化有關的商業活動,關鍵看它的目的是什麼,採用的形式是什麼。我們這樣做,過程是為了隨緣方便,目的是為了弘揚佛法。這個過
程和目的很重要,當然,具體選擇什麼項目也很重要,更關鍵的是讓當今世界的主流人群喜聞樂見,願意參與、願意信受奉行。我們只做與宗教文化有關的、能體現
少林寺本身優勢和特質的項目,既弘揚了佛教,又解決了我們的生存問題,何樂而不為呢?至於盈利還是非盈利,我們仍然隨緣,哪種方式適當、哪種方式能顧及合
作者與受眾的利益,我們都不拒絕,但我們對少林寺包括少林無形資產公司名下的收益,則始終堅持按宗教的或非營利組織的原則進行管理,除了工作人員的基本工
資,全部收益都用在了文化傳承保護、慈善事業,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等事業發展上。沒有這個團隊的奉獻和志願者精神,就不會有如今少林文化生氣勃勃、舉世矚目
的成就。
一些人不理解我們,是暫時的,時間長了,自然就明白了。檢驗這些以商業形式出現的活動是對還是錯,依我看來,關鍵看是否有利於寺院的發展和佛法的弘揚。
經過努力,這些年來,少林寺每年給當地帶來了200多萬名遊客,5萬多個武校學員,當地的旅遊產業、教育產業的興旺發展,這一切離開了少林寺
持續的文化傳承保護和建設、少林文化品牌在國內外影響力的持續提升,還有可能嗎?現在少林寺常住院有200多僧人,加上下院和海外中心派駐的僧眾,總共有
500餘人。正是有了這500多僧人,才能把少林寺這個禪宗祖庭的事業很好地傳承下來。
師父當家時,少林寺很窮,生存的環境又惡劣,十年浩劫嘛,能生存下來就不容易了。我們這一代少林僧人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伴隨著生活水
准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就日益高漲。少林寺所處的位置,所擁有的獨特旅遊資源,能吸引無數的遊客;少林寺作為佛教聖地,禪宗祖庭,又蘊藏著取之不盡的
宗教文化資源,加上政府越來越寬鬆的宗教政策,今天難道不是少林寺發展的最好的機遇嗎?
在人們心中,值得尊重的出家人似乎應該是除了唸經什麼都不做的。我不這樣想,我覺得僧人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修行,勇猛精進,另一方面還要爭取
為更多的修行者創造好的修行條件,以至讓宗教文化服務更多的人。如果我閉門修禪,什麼都不做,傳承千年的少林文化在我這代得不到弘揚,少林寺在這個時代不
是發展,而是萎縮,那才是真正的歷史罪人。
這些年,少林寺所走出的每一步,總遇到一些阻力。俗話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如果你對所有人的評價都非常在乎,因此畏首畏尾,那就啥都做不成了。凡是在信仰的層面上做事情,不管旁人怎麼說,我都不在意,我很容易做到「勞身不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