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到台灣去,看到台灣佛教界個別人把一些傳統佛事放到舞台上去表演。這種表演,實在是太粗糙,既沒有文化價值,又沒有佛教文化的內涵,還嚴重損害了佛事的嚴肅性。我看了以後感到很痛心,這樣做,佛教失去了尊嚴。
後來,我萌發了一個想法:少林功夫不同於傳統佛事活動,是僧人的真實生活,能不能把少林功夫的表演結合現代的聲光電,做成一個大型的露天實景演出,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既提升了地方的旅遊吸引力,也減緩了少林寺過度景區化的壓力?
有了這麼一個想法,我就跟當時的鄭州市委書記去說,他大加讚賞,積極推動。就這樣,我的一個提議,一個創意,在市委書記大力推動下,獲得了政
府支持,然後再找商人出錢投資,整合了一批藝術家,打造了一台音樂大典節目。演出3年了,效果很好,影響很大。現在遊客來少林,都會住上一晚,在巍巍的嵩
山下,欣賞這場禪宗文化的代表性作品——「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政府出政策,少林寺出文化,藝術家出創意,民間出資金,一台劇目從無到有誕生了。就形式而言,這是一場現代的實景演出;就內涵而言,傳播的是禪宗文化,表現的是少林生活。通過這種演出,大大提升了以少林生活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的檔次和質量,這正是我內心所嚮往的好事。
從全國文化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也是文化產業化的一個很好的案例,在原省委書記徐光春的陪同下,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還特地前來觀看了音樂大典的演出。
那天,我詳細向李長春介紹了這台節目誕生的過程:少林寺如何出品牌,出創意,政府如何出政策,全面推動,企業家如何出錢,藝術家如何參與創作
了這台富有禪宗文化特色的演出。他聽了很高興,認為這是文化產業化的一個典型案例,並決定當年7月份要舉行的全國文化產業會議就在嵩山腳下的音樂大典現場
召開。
我心裡明白,領導和社會的認同,首先認同我們愛國,同時也認同我們能做成一些有利於國家,也有利於佛教的事情。
我生逢其時,有幸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對此,我經常心生慚愧,亦心生感謝,感謝黨和人民對我的信任。所以,這些年,無論在順境時還是在逆境中,我都沒有忘記,中央領導對我們提出的要把少林寺建成國際名寺的期望,我所做的一切,都一步步朝著這一目標在靠近。
當上人大代表,對我個人來說,不僅僅是要代表人民,代表佛教界做好議案工作,還要通過參政、議政,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也就是說,不僅要站在少林寺的角度看少林寺的發展,更要站在國家的角度看中國宗教事業的發展。
記得參加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回來,我感受就很多,也很深。這次人大會議,最主要的內容就是修改憲法。整個過程,讓我直觀地看到了我們國家
的一個基本精神,就是正視現實,實實在在;同時也瞭解了我們國家發展的基本趨勢:越來越講法制,社會也越來越步入正軌。政府正在努力地完善自己,使自己適
應新時代新要求,不斷地調整政策,制訂法律,改革體制。
政治視野的開闊,思考層面的提升,促使我感到,我們的佛教事業也不應例外,也要主動適應新時代新要求,適應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新形勢。面對法制化社會,宗教立法,勢在必行。在我當人大代表期間,如能為在中國促成產生一部好的宗教法規,亦是我最大的願望和安慰。
我深深地感悟到,中國的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在變,雖然我也面臨困難,也不時會遇到阻力,但比起我師父那個年代,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共產黨開放的宗教政策,讓我這個普通的出家人走出山中的寺廟,到北京參政議政,去世界廣泛地交流,但我清楚認識到我所承擔的角色,我要用國家的利益,
民族的利益,宗教的利益約束自己。
我當上人大代表10多年,幾乎每年都發表議案。比如,我建議落實宗教政策,保護寺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對寺廟的名稱、佛教的一些名稱詞彙
不予以註冊;要求被文物部門、旅遊部門、林業部門甚至教育系統佔用的寺廟能夠歸還給佛教界,等等。每次提案的答覆都還算滿意,國務院各個部門,包括人大機
關內部對我們建議和議案都非常認真,反覆徵求意見。
當然,每年參加人大會議,都是我學習與提高的機會,讓我瞭解社會,也讓社會瞭解我們宗教。我不會忘記,在那種場合,我不代表我個人,我留著光頭,穿著僧衣,我始終是宗教界的一名人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