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能不能興盛,就要看我們對僧才的培養了。少林寺真能到了禪師如林那一天,才是真正中興到來的那一刻。
現在少林寺禪堂裡的一些中老年僧人是相當優秀的,他們的修持、學問、見解都很好,另有相當一部分很年輕的僧人,還有待於培養,有待於提高。
少林寺僅通過用少林功夫傳播發揚禪宗文化是不夠的,還要用問禪的形式來發揚禪宗文化。為此,我們舉辦了一系列的問禪活動,以問禪為主題,下面有一個系列,比如機鋒辯禪、書法、攝影、名師講座、祈福活動、朝聖禮祖等等,既能宣揚佛教的義理,也能辦出自己的特點。
其中影響最大的應該算是機鋒辯禪活動。全國各地的寺院以講經、體驗出家生活為主,保持傳統。我們結合祖師的機鋒、西藏的辯經、英國大學的辯論賽,綜合幾種模式,推出機鋒辯禪,讓四眾弟子都能參與。
所謂機鋒,禪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辨和表達的語句,禪家多用機鋒之言,來驗證對方的悟道程度,機鋒是做一個禪師應具備的能力。僧人這種能力的提升,對提高他們的學識,培養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是極其有用的。
機鋒辯禪是禪宗的傳統,已有千年歷史,可惜近百年來已無這一活動。近些年少林寺舉行的少林問禪活動中又才恢復了機鋒辯禪。我們將有修正有見地的年輕僧人集中到一塊,讓他們去碰撞,去辯說。
機鋒辯禪的題目我們也是精心篩選的。都是從禪宗的公案、祖師的語錄、參禪的話頭,結合東方的智慧,作為選題。比如2008年的題目是:「萬法
歸一,一歸何處?」「宗下曰:不思而知得第二頭,思而知之得第三手,何為第一?」「不空如來藏,是空還是不空?」2009年的題目是:「心外無法,滿目青
山,為什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獨尊什麼?」「古德曰:『無佛處不可停留,有佛處急須走過。』試問汝向何處安身立命?」「達摩面壁,背向何處?」這
些都是禪宗有名的典故,很值得我們後人去參悟的。
做了三屆機鋒辯禪,效果很好,大家都認可,佛教界認可。2010年報名的人會很多。我認為,佛教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每一個佛教徒都要承擔佛教的興衰的責任。少林寺作為一個主體,它對佛教的發展,禪宗的興衰更是有責任的,所以,我們願意承擔也應該承擔這一份責任。
活動期間,我不擔任評委,我出主意,想辦法,做服務,請高僧。看到一個個年輕的僧人在辯禪中脫穎而出,我流露出發自內心的笑意:只要有了人,什麼還會沒有?
這些年來,有100多位大德高僧、文化大家、學界泰斗到少林寺,參加少林問禪、機鋒辯禪、百日峰會、以及禪宗、律宗、少林功夫等國際研討
會,10多個學科領域的名家或先後、或同台,首次跨界說禪,祖庭問道,禪風激盪,一掃佛學界老面孔趕場子的多年一貫制,引起社會和媒體的熱情關注。禪宗泰
斗虛雲老和尚的關門弟子紹雲禪師、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吳茂昆博士、印度高僧圓度達摩法師、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國際知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世界著名音樂家譚
盾先生、歌唱家朱哲琴女士、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林福來博士、台灣畫家邱錫勳先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國家中心主任田青先生、北京大學佛學大家
樓宇烈教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楊增文教授、台灣光啟文教社社長鮑立德神父……沿著祖師的足跡、遵循心靈的指引,他們接踵而至,悄然走進禪宗祖庭少林
寺…… 依我看來,名人也都是高人啊,他沒有高人之處,也不會成為名人,按傳統的說法,這些人我們都稱為善知識,他們來少林寺,是貢獻他們的智慧來的。通
過一個個講座,一次次評委點評,把他們的智慧拿來與大家分享,這不是很好嗎?所以要主動積極的心態讓社會上的高人來參禪,這是很難得的一個事情。機鋒辯禪
這一個宗教性質的活動,有這麼多學者、名人來了,可以潛移默化、培養人才、激勵後學,同時也會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沒有這群人的話,活動影響力就不會有這麼
大。
再說,歷史上王維、王安石、蘇東坡等等,許多文化大家參與寺院的問禪活動。如今,我們更要把社會上的科學家、音樂家、美術家、其他宗教的代
表,這些世上的高人請來,這不僅是少林寺有面子,而且通過少林寺機鋒辯禪這個平台,提高社會對禪、對佛教的整體認同感,能夠參與佛教,認識佛教,推動佛教
人才的培養,這有何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