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門之外,俗世的趙州還沒有醒來,店門緊鎖,虹燈不耀,車輛稀少,沒有喧囂。我要到的地方,在柏林禪寺對面,一家可以提供諸多方便的超市。一牆之隔,街上的空氣有些汙濁,離開青鬱的柏林,人像缺氧的魚兒。
有佛光之處是柏林禪寺,然而,它卻座落在俗世之內。走出山門時,我捫心自問,本來一個世界,為什么山門內外會有這么大的區別?雖然俗世與佛界同在一個趙州、同在一個河北、同在一個國家、同在一個地球上、同在一個宇宙中。
趙州之晨,有著明顯的涼意。我要到山門外的超市裏,去找溫暖我的衣物。學修生活禪,我知道,俗世的溫暖與精神的超脫,一樣重要。
回來的時候,發現寺院山門前的人越聚越多。
柏林禪寺的盛名,使得寺前的街道變得忙碌。車輛、行人、遊客絡繹不絕,微塵飛揚。柏林禪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舉世追求商業價值的今天,超脫塵俗,不收門票,廣開山門,迎納著一撥又一撥的朝拜者、參觀者。
山門小廣場外,擺滿了賣香、賣燭、賣佛教紀念品的攤點。
“捎一把香吧,五元一把。”一位裹著頭巾的婦女朝我喊著。
“買我的吧,五元兩把。”身邊的另一位拉住了我的衣袖。
我搖搖頭。
“進寺拜佛不燒香不靈。”
對於這樣的說法,一笑了之。
在佛教中,燃香供佛是廣修供養、積累福德的一種修行形式。佛教文化在中國廣泛傳播兩千年來,佛前供三枝香(代表供養佛、法、僧三寶)的進香形式,已經成為我國曆史悠久的傳統民俗。
佛家是不著相的。通達佛法的人,來到寺院裏,禮敬佛菩薩,除燒香外,還有多種形式,諸如拜佛、合掌問訊、獻花、布施淨財等,同樣可以積累福德。
如今,來柏林禪寺進香的信眾、香客日益增多。不了解佛教文化的人,把燒香當作積累福德的唯一方式。他們帶著很大的利益心、攀比心進香,認為燒得多就會福報多,整把燒或者專撿粗香、長香燒就會福德大。
淨慧老和尚倡導遊人、香客文明進香,燒三支香,燒短香。
明海法師專門做了一首《文明進香歌》。
獻佛三枝香,文明又吉祥。
燒多成火把,火災把廟傷。
此非君本意,好心惡下場。
燒香不在多,也不可太長。
煙霧熏空氣,入肺傷健康。
佛法講智慧,燃香表心香。
止惡行善事,心誠福壽長。
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是說一位鄉下老婦千裏迢迢去拜佛,為的是在佛前燃一枝香。她這么辛苦,何以不多燃幾枝香呢?原因很簡單,她是一個窮人,她傾其所有,也只夠賣來一小把香來供佛。
到達寺院時,天已經黑了。沒有錢,她只好在寺院門前將就了一夜。第二天,山門一開,她就走進寺裏。她准備在每座佛像前,都上一枝香供養諸佛,她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枝香,滿懷虔敬地點燃,供到香爐裏。
由於她排到燃香隊伍的最前面,後面的供香人催促著她快走、快走,別舉著小小的一枝香,擋住了慷慨無比的大施主。她諾諾應著,把這枝香插到了香爐中。其他人的香,成把的,手指頭一樣粗的,高大的,燃出了濃濃的青煙;她供的這一枝香那么矮,煙那么細小。但她很滿足,因為已經把心香獻給了佛,她准備快快樂樂地回家了。
不過故事還沒完。許多人供奉的香燃出的青煙隨風飄散了,而老婦供的那枝香冒出的青煙,卻沒有被風吹散,而是一路清晰地飄到了大殿裏的佛像前。
這具有教化作用的故事,為的是規勸人們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盡管今天寺院裏香火很旺,穿金戴銀的人們動輒就點燃整把香,但一枝香的功德並不比一把香的功德少;甚至,一枝香所燃出的微弱的火點足以照亮成佛之道,而千枝香燃出的火焰仍然驅散不了輪回的黑暗。
在陽光的照耀下,柏林禪寺的山門巍峨峻挺,門額上“柏林禪寺”四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令人頓生敬佩之心。
一道山門,隔開了俗世與佛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