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一種姿態。
西方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不可能存在不使事物增添光彩的建築”。
在柏林禪寺,這一點體現得更為具體。
生活禪體現於細節。
行走在柏林禪寺,於殿堂樓閣之間,細心的人也能領略到禪之美。
一道山門,分隔俗界禪界;古塔幽幽,彰顯禪法高度;鍾樓挺立,晨鍾暮鼓喚醒無數迷人;普光明殿,佛陀正中端坐吉祥;觀音殿與藏經樓,悲智雙運;禪堂曆來是無門之關、選佛之場;萬佛樓上,萬德莊嚴,代表圓滿法界。
行走在柏林禪寺,殿堂樓閣,寮舍齋廚,庵院塔廡,廊柱門台,曲折回環,視野一變,迥然一片天,相看兩不厭。
柏林禪寺的禪字,標明此寺是禪宗的道場。
宗有流派、學派之意。當代佛教,分為禪宗、淨土宗(以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為主)、密宗(以修密咒為主,如藏傳佛教)等。這些宗派,是為接引不同愛好的人、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佛法解脫之法而形成的。
中興後的柏林禪寺建有殿堂、禪堂、齋堂、鍾樓、藏經樓、僧寮等。這些建築,是佛寺的重要組成部分。僧人們在殿堂念經、早晚課誦,在禪堂裏習禪悟道,鍾樓報時,藏經樓猶如圖書館,僧寮是僧人的宿舍。
佛寺猶如綜合大學。
建築是人內心世界的外化。
優秀建築師與拙劣建築師之間的區別,在於拙劣建築師經不住世俗流行的誘惑,優秀建築師卻能堅持自己的本真。
建築師創造著有形的建築,禪師們建築著心靈的殿堂。
自古以來,“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佛陀、達摩、六祖、趙州、……、虛雲、淨慧等禪門宗師們,是世間心靈的建築師。
好的建築物會給人留下印象,因為它表達了一種思想,它使人想以某種姿態作出反應。
柏林禪寺殿堂的風格都是開放的,顯示了“平常心”。世人眼裏的禪充滿神秘,是因為他不能以平常心來看。
比如,在柏林禪寺看佛像,不要總有攀援的心,去想要從佛像看到什么;以參與者的目光來看,在當下,放下念頭,看只是看。
在某一個瞬間,你的臉上出現的微笑會和佛像臉上的一模一樣。
那也可以看作一種禪悅。
柏林禪寺,在在處處,都在無聲說法。
經常問“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築物前翻閱導遊手冊的旅行者一樣,他們忙於了解這幢建築物的建造史、結構、用材,以致於妨礙了他們觀看這座建築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