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每部經典的開頭,都看到這樣四個字: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是怎么來的呢?“我”是誰呢?
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難尊者記憶力最強,被尊為“多聞第一”。
佛陀35歲成道時,阿難剛出世。20多歲時,阿難出家為僧後,被選為佛陀的侍者。在他侍奉佛陀的歲月裏,他遵照佛陀的教導行動,跟隨佛陀的身後,到各地弘化,以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阿難的記憶力很好,一經於耳,永不忘失。
佛陀在進入涅槃時,承侍在佛陀身旁的阿難,輕輕的問道:第一、佛陀涅槃後,以誰為師?第二、佛陀涅槃後,依什么安住?第三、佛陀涅槃後,惡人如何調伏?第四、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說:“阿難!你和大家好好記住,你們應依戒為師。有一人依戒律修行,佛教就有一份光明。有十人就有十份光明。有百人、千人、萬人、以至人人都依照戒律修行而不毀犯,這時佛教就有無量無邊的光明,照破消滅世間所有諸黑暗。依四念處安住;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遇到惡人時,不與他爭辯,不要理他,以沉默對待之。結集經藏時,經的前面以‘如是我聞’為開始。你們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在之處!”
後來,在結集佛陀的經典時,阿難以其對佛陀的說法能記憶不忘,為眾人所推崇。最初的經典,如《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增一阿含》,以及《譬喻經》、《法句經》等,都是在第一次結集聖典大會,由阿難尊者背誦出來的。
在結集經典時,阿難為尊重佛的吩咐,經首用“如是我聞”四字。
如是我聞。這是我(阿難)聽佛所說的。
在佛典中,文殊菩薩曾這樣贊歎阿難尊者:“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對於每一個讀經人來說,這個我,也是我們自己。
1995年,在柏林禪寺期間,對於所見聞的,諸如淨慧老和尚講經說法,護法居士回山朝禮,一行禪師來訪,佛教經典筆記等,在日記中,記錄了一些。
淨慧老和尚說:小事皆是大事。
我的理解是:一、佛法講八萬細行。細行,就是細微處的行持。細微處,在生活中,往往是要被忽略的。對於約束身、口、意的學佛者,這些細微處,往往就是我們的放逸處。如果心能夠在細微處起觀照,我們就會觀照自己的身口意,從而莊嚴身心,莊嚴佛法。
二、佛法無分別、無取舍,要人時刻把握好自己的當下一刻、當下一念。對於當下一刻來說,應事接人,如果念上沒有取舍分別,自然沒有小與大。
淨慧老和尚說:見人歡喜者,必是歡喜人;見人煩惱者,必是煩惱人。
我的理解:一、我們仔細地觀瞻佛、菩薩像,就會發現,佛、菩薩像相好端嚴、安詳從容,面帶微笑。佛、菩薩沒有一張冷冰冰的、拒人於千裏之外的面孔。他們臉上布滿微笑,我們只要看一眼,就會有一眼的歡喜。
眼裏有了歡喜,心裏就有歡喜。心裏有了歡喜,言行就有歡喜。言行有了歡喜,周圍就有歡喜。周圍有了歡喜,我們的生活就有歡喜。生活裏有了歡喜,煩惱自然而然就減少了。
二、佛、菩薩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多苦多惱的娑婆世界裏。為什么他們臉上總帶著微笑,而我們卻總是愁眉苦臉呢?
也許,是因為,佛是覺者,是已經覺悟了的人;菩薩是覺有情,是有情世界的覺悟者。而我們,是生活在顛倒夢想世界裏的迷而不覺的人。
覺悟的人有歡喜,迷途的人多苦惱。為什么不選擇歡喜呢?
三、覺悟了這一點,在生活中,待人接物時,我們面帶微笑,就是在隨喜眾生,就是在實踐著“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中的“喜無量心”。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在生活中歡喜無量,世界也會歡喜無量。
以事校心,離蠅蠅苟苟遠些,樂稱人善,不念人惡,必是見人歡喜者。
誰不願做一個充滿歡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