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來問禪師:禪是什么。
禪師將茶水注入來客的杯子中。不一會兒,杯子滿了。禪師似乎沒看到,繼續用壺往那只杯子裏注入茶水。
來人眼睜睜地望著茶水不斷地溢出杯子,直到不能再沉默下去。
他終於忍不住了,說:“茶水已經溢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這只杯子,”禪師說,“裏面裝滿了你的想法與看法,你不倒空你的杯子,叫我如何告訴你什么是禪?”
習禪時,捫心自問一下,杯子倒空了嗎?
明奘法師是個喜歡喝茶的和尚。1995年,我客居柏林禪寺時,就與他相熟。
我問:你這是趙州茶嗎?
他一笑,說:你在柏林禪寺喝的,都是趙州茶。
他架上的茶葉多,綠茶,紅茶,普洱,鐵觀音。
茶類中,“鐵觀音”三字,是我最愛。此茶有觀音菩薩的心腸,慈心如鐵不更改,悲願如水濟蒼生。此茶產於福建,卻廣為東西南北人所喜愛,真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他問我,想喝什么?
鐵觀音。
明奘法師用電茶壺煮水。他拿出紫砂壺、聞香杯、品茗杯、茶海等茶具,放到茶池之上。
他拿出一盒鐵觀音,用茶勺取出一些茶,放在茶荷上,讓我欣賞。
這杯茶,即將經由唇吻,在我舌尖上滾過,深入髒腑,深入骨髓,深入舉手投足的細枝末節,進入我們的呼吸,進入我們的生命。
水開了。他投茶入壺,沖入開水。頭道水,沖入壺中之後,他拿起壺搖晃幾下,迅速倒出來,是名洗茶,這是飲茶的序幕。二道水,是初泡。好的鐵觀音,可以七泡有餘香。
我問他,你怎么理解生活禪?
他說:眼前這杯茶是。
學禪者有六個入手處,即“六度”,又稱“六波羅密”。“波羅密”是梵語,翻譯成漢語是“到彼岸”。這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禪的人從俗界到佛界。
從明海法師為冬至居士譯的《茶與禪》所作的序文中,我了解到茶也有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
難怪禪師眼裏的茶,會和佛教裏的菩薩一樣,在世間做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事業。
在禪寺飲茶,聽禪師說,投茶入壺,如同菩薩以發起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滾滾熱流,渾身沖沏,以利他心,受種種苦,不改其香,猶如菩薩廣行布施。
茶葉無論是在枝頭,還是被采下,都堅守那片新綠,不為外界所變,猶如菩薩嚴謹持戒。
世上樹葉有千百種,唯有茶樹的葉可作香茗;凡成茶者,皆是新葉,在生命最美好的時光,無端地被采茶人掐折,承受晾、曬、炒、揉、撚、烘、焙、烤、酵、擠、壓、燙、泡等,就像菩薩逆來順受,默默忍辱。
飲茶,能夠幫助我們這些俗人除懶去惰,醒神益思,茶就像菩薩一樣幫助我們建立勇猛精進的精神。
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品飲者是好是壞,只要他有所需要,茶就有所奉獻;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好似菩薩修習禪定。
無論熱水泡茶即沖即飲,還是冷水泡茶慢慢變濃,茶香依然,如同菩薩以方便法,普度眾生!
以茶說禪,借茶說禪的無我,是一種譬喻,是一種方便,更是一種智慧,著實令人省思。
初飲苦澀,再飲回甘,飲後餘香,這個過程猶如人生。我們一直在享用茶,從飲茶中感悟人生,可是誰又曾想到,新綠香浸一杯春的背後,是人以自我為中心,粗暴地對茶樹的擄掠與戕害?
所以,要懷著慚愧的心、感恩的心,細啜眼前盞裏的茶。
明奘法師從壺中倒水時,非常小心。他說,蘇軾詩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水是有佛性的。
水能啟示人的智能與快樂,因其流動暢達喜融合而富變化。水玲瓏剔透清麗時,凝結成冰;水輕柔潤滑時,流淌成溪;水出神入化奇妙無比時,化為蒸氣;水驚心動魄輝煌壯觀時,掛成瀑布。水因勢而賦形,彙成大江則成磅礡之勢,流入小溪則起伏跌宕。落差揚瀑,擊石濺珠,拍岸撕絮。水時而如奔馬在振鬢奮蹄,時而如飛絮輕揚,時而懸壺倒注,時而潭裏回漩。水是嫵媚的,綿長的,溫柔的,韌性的,雄豪的,剛烈的。
上善若水,所以觀察水性,同樣可以引領我們體會生活禪。
水具備菩薩的慈心,蕩滌汙濁而不怨,滋潤萬物而不爭。流動的水,在訴說無常之法;靜止的水,展示博大與鎮定。一滴水,稱為滴水;如果這滴水回到大海中,雖然無法找到它,卻讓人領略了大海。如同一個人的覺悟,叫佛性;當他的智慧融入整個法界時,讓人感受的,是整個法界性。
佛家認為,人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身體裏的水與身體外的水,都是同一的。水的生命,總是和眾生的命運相連。水即是我,我即是水。
《法句經》說,蛇飲水化毒,牛飲水化乳。是毒是乳,關鍵在於當事者是否有一顆觀照的心。
趙州的水像趙州禪師一樣,智慧,澄明,清涼。
品茗時,我端起了這只盛茶的小杯子。
杯子當中的空,用來盛茶水,因為空,才有用。杯子是用泥土為原料,燒制而成的。無論社會如何進步,瓷器始終存在。
我說,佛法上講,世間一切存在,都在成住壞空中。這只杯子,它的產生已經注定了它終將粉碎。任何一只杯子,都難以逃脫這一結局。使用時,一定要小心呵護,不要失手。
明奘法師說,世間易碎的,不僅僅是一只杯子。
相聚在趙州不是一件易事;喝一杯趙州茶不是一件易事;通過生活禪,和真實的自我相遇,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刻,我與明奘法師又無言。
像在體會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誦趙州禪師的詩偈:
平生用不盡,
拂子時時豎;
萬語與千言,
不外吃茶去。
一盞香茗,一處茶會,今日相聚,明日不再。
且來借這杯趙州茶,細細體會舌尖上的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