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的年月過去,粥,依然是最為信賴的食物。淘洗過的白米,舀起清涼的水淹沒它們,耐心的火焰使水米交融。漸漸地,米香溢起,鍋內變得滾燙、粘稠 ——這就是粥。平和、緩慢,粥總是默無聲息地溫暖和充實著我們的胃。粥從不傷人。清晨,白色熱汽中的母親,在柴灶旁,安靜,甚至有些入神地等待著粥的最後燒成。就像當年,她靜靜地等待著兒女的長成。
說起粥,從記事起,每到農曆十二月初八,家裏總要熬煮“臘八粥”。
臘八粥是用糯米、大米、小米、紅棗、花生、核桃、葡萄幹、栗子、紅豆、芝麻等一起放到從鍋裏熬很長一段時間才熬成的。食物眾多,吃起來也十分香甜可口。
喝了十多年,竟然不知道臘八粥與佛有關。
悉達多王子深入山中,六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已是衣杉襤褸,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他發現,苦行無助於內心的清淨,不是解脫之道。他疲憊不堪地走出山林,來到河畔,進入河中,洗淨身體。
上岸後,恰逢一位牧牛的女子經過,他向她乞討了一些乳糜(摻入牛奶的粥)。吃過之後,他身心安爽,很快恢複了健康。他開始在菩提樹下打坐,臘月初八這一天早上,他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佛教興盛以後,為紀念這件事,於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作為“佛祖成道紀念日”,成為佛教的盛大節日。
或許是因為粥幫助了悉達多王子悟道成佛,因此,寺院裏對粥一往情深。在柏林禪寺,天天早餐,都可以喝到粥。
天天早餐時,念“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這粥到底有哪十種好處,有利於人修行生活禪的人呢?
我跑到觀音殿上的藏經樓裏,從浩如煙海的佛經中,尋找學禪的人必須要吃粥的十個理由。
佛教典籍上記載,吃粥有十種好處,即“粥有十利”。
一、資色,吃粥有益於身體,能夠讓人的臉容豐滿有光澤。
二、增力,吃粥能夠滋補羸弱的身體,增長氣力。
三、益壽,吃粥能夠補養人體的所需,增加壽命。
四、安樂,吃粥能夠促朝進身體清淨柔軟,這是讓人能夠體會安樂的飲食。
五、辯說,吃粥有利於滋潤喉吻,對人論法議經有幫助。
六、除風,吃粥能夠調和身體,上下通利,並且消除風寒。
七、消宿食,吃粥能夠溫暖人的脾胃,幫助人消化掉胃中的積食。
八、辭清,吃粥的人,氣息沒有凝滯的現象,說話的聲音清晰,昂揚。
九、除饑,吃粥能夠充實人的口腹,讓饑餓感馬上消除。
十、消渴,吃粥能夠讓人喉吻沾潤,幹渴的感覺得以消除。
在趙州吃粥,大有深意。
《趙州禪師語錄》載,有僧人對趙州禪師說:“我剛剛開始寺院生活,請禪師指導我!”
趙州問:“吃粥了也未?”
僧人答:“吃粥了。”
趙州說:“洗缽去!”
於趙州禪師的話語中,僧人有所省悟。
趙州的“洗缽去”,指示參禪者要用心體會禪法的奧妙處,必須不離日常生活。這些日常的喝茶吃飯,與禪宗的精神沒有絲毫的背離。因此,參禪者無須特意去論證“什么是迷、什么是悟、什么是凡、什么是聖”。
因為禪就是把握當下。
後來,慧開禪師評價說:“趙州禪師接引學人時,一上來就把自己的證悟給人看。如果那人聽話時聽岔了意思,會把能夠出聲的鍾稱作一聲不響的甕。”
慧開禪師還作了一首詩,來說這件事。
只為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也許是太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反而導致清楚得很晚。如果早知道燃著燈也可引燃柴火的話,那飯早就煮熟了。
可惜,當時不知道啊!
吃粥後,我們也要記得洗缽去。
一開始,在我看來,洗碗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這種想法,是在洗碗前出現的。一旦站在水槽前卷起袖子,把手伸進水中時,才發現,洗碗並不能難受。
全神貫注地去洗每一只碗,對自己雙手的每一個動作和水流,便會體驗到了洗碗的快樂。我知道,如果我為了盡快地去喝茶,而匆匆忙忙地洗碗的話,那么,這個過程將沒有意義。人生,只有把握好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才是真正的人生。
有一天,洗碗時,我發現,洗碗就是給碗洗澡。一個人整天運動,身體會黏黏膩膩,如果好好洗個澡,能把一天的塵勞、汙垢洗淨,身心自然清爽。
如果把洗碗看作洗心呢?俗世中備受熏染的心,也一樣需要清潔。通過洗浴,我們清理掉一堆的是非、一心的塵勞,內心自然潔淨。
此時,我感覺我洗碗的動作神聖和莊嚴,如同給剛降生的佛陀洗澡。我相信,如果佛陀讀到這段文字,他一定會很高興,而不是覺得我把他同一個碗相比,有什么不妥。
認真地洗碗,是學習生活禪的一個法門。全身心投入地洗碗時,洗碗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更重要地是,洗碗讓我明白了活在當下。
用餐前,寺院裏的明奘法師約我去他那兒喝茶。
如果此刻,我不能歡歡喜喜地洗碗,而是想去找明奘法師喝茶的話,恐怕,我也不會歡歡喜喜地喝茶。即使手中端著茶杯,心中想著也未必是喝茶的事情,茶水的芬芳和甘美,連同飲茶的快樂,也會與我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