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當年佛陀曾教誡弟子《食存五觀》。即於飯食時,需作五種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首先,應想這份食物的來處,它凝聚了無數人的辛勤勞動,才成為你的盤中餐,因而要珍惜它;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修行,是否對得起這份飲食,否則應該懷慚愧心受食;第三,對美味飲食也不應生起貪心,不要暴飲暴食,要有節制地食用;第四,就像病人為治病而吃藥一樣,不應挑剔飲食的好壞;第五,為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順利地進行修行,我們才接受這份食物。
佛陀的這一番話,使人對佛門的“吃飯教育”肅然起敬;同時也不懷疑其教育效果——我親眼見到僧人們將散落在餐桌上的飯粒,習慣性地撿起來放進嘴裏……
我們坐在長條凳子上,用一生中從未有過的鄭重對待碗中食物,心裏卻驚喜地贊歎,原來飯可以這樣吃!
吃飯時,僧人們所誦的經文,我一句也不懂。
向僧人詢問,才知道,吃飯時念誦的是《二時臨齋儀》,大意是讓天下的人都有飯吃。他說,如果你要多了解,可以到佛經流通處去請購一本《佛教念誦集》,那裏面很詳細。
在流通處,我在《佛教念誦集》上,找到了《二時臨齋儀》。
早餐時,念:“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午餐時,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法界有情,普同供養”,就是祈禱天底下所有的生命都有飯吃。
吃飯是莊嚴佛事,既是習禪的入手處,也是對禮敬佛陀的儀式。因此,要帶著感恩的心進餐。
我們幾時是帶著感恩吃飯呢?
早飯:一家人胡亂地吃幾口,匆匆忙忙地趕去上學或上班。午飯:各自在單位或學校用餐。晚飯:一家人終於有時間聚在一起,平靜地進食,卻又常常被電視裏的動畫片或新聞打擾,注意力全都集中於熒屏。這時,血液集中到大腦皮層,影響消化道的供血,而且食物的色、香、味對有關神經中樞的刺激被抑制,感覺不到自己正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賜,又怎能生發一絲一毫的感恩之情?
現代醫學研究和大量臨床資料表明,胃潰瘍、神經性厭食、糖尿病、膽結石、高血壓和精神病等多種疾病,都與人們忽視就餐時的心理衛生有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心情不佳時,飯量減少甚至什么也不想吃,持續幾天後,身體上的反應就出來了,無力、疲乏、虛弱。不愉快的情緒,通過大腦影響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加重消化器官的負擔,胃腸蠕動失調,食道、胃和腸的括約肌會強烈收縮。
用餐時的感恩,能夠幫助我們放下煩惱,體驗寧靜與喜悅,回到“吃飯就是吃飯”的本來狀態,回歸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
食物反映出我們與地球的關系。每個米粒、每片綠葉,都蘊涵著太陽和大地的生命力。我們可以來觀察食物所展示的豐富的內涵。金黃的面包片,如同一片金黃的陽光;小小的綠葉,傳遞著陽光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