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懂得欣賞自然、珍惜自然的,不只有藝術家,還有行腳僧人。他們遠離塵俗,縱情山水,與自然為伍,心無掛礙,來去自由。那份自在與灑脫,著實讓人向往。了解禪宗的人,有誰不希望體驗一下行腳僧人的這種清淨自在的雲水生活呢?
早齋後,每人發一根黃瓜、兩枚蕃茄、三只面包,兩瓶礦泉水。這便是行腳蒼岩山的午膳了。營員們排著隊,有序地登上了停在柏林禪寺山門外的大巴士。前往蒼岩山的中途,有輛車壞了,停了下來。再加上堵車,抵達蒼岩山腳下時,已是下午了。
蒼岩山風景區位於河北省井陘縣東南,距石家莊市70公裏,海拔一千餘米,是我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蒼岩山群峰巍峨,怪石嶙峋,深澗幽穀,古樹名木,清泉碧湖,構成了奇特、幽雅、秀麗的自然景觀。
除了是風景、旅遊勝地之外,蒼岩山還是佛教文化名山。傳說中,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曾在此出家為尼。自隋至今,經曆代修整形成現有的福慶寺、臥佛寺、龍岩寺、公主墳、菩薩頂等寺廟園林。千年古刹以悠久的曆史和卓越的建築藝術構成了奇異壯觀的人文之美,自古就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的美譽。
橋樓殿是蒼岩山最有名的一座建築。二層重簷樓閣式建築,金色琉璃瓦頂和朱紅色殿柱映在藍天綠峰中,各顯輝煌。古人贊美這一壯觀景象:“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彩共樓飛。”從山下仰望,橋樓淩空飛跨,雲移樓動,恍然欲飛。此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從橋樓殿再向北行,就是福慶寺,該寺的主體建築是南陽公主祠,據說南陽公主當年就居住在此。祠內正面中間有一座南陽公主彩塑,兩側侍立著4個的樂女。山牆上還繪有彩色壁畫。寺內還有蒼山書院、萬仙堂、大佛殿、峰回軒、磚塔等建築及數座碑碣,雕梁畫棟,玲瓏典雅。
從橋樓殿沿著絕壁往上走大約兩百米的樣子,再回頭看這座橋時,你會更加驚歎其與山穀渾然天成的景致。無怪乎電影《臥虎藏龍》會選擇這裏,作為場景拍攝地之一。
清幽的山穀、挺立的絕壁,飄在雲朵中的樓閣,讓人感覺塵世的一切都已釋然。
關於此次雲水行腳,明海法師做了精彩的開示。
我們在路上幾經挫折,著了很多急。常仁法師負責汽車的調動,他著急最多。我們在一輛車上,臨近蒼岩山,看到青青的山色,他突然這樣講,他下了一個轉語說:“這也不錯,蒼岩山並不就是我們的目的,過來遇到的各種困難,這也就是我們的行腳。”
行腳的意義就在此。行腳並不是為到達某一個目標。以禪僧的行腳來說,那是沒有固定的目標的,他只是在路上走,當他走的時候,他就是在路上走。
曆史上的禪師們,比如柏林禪寺的趙州禪師。他80歲時才來到柏林禪寺(那時叫古觀音院)住下來。在80歲以前,他一直在行腳,足跡遍布中國南北各地的叢林,乃至於深山老林裏面的那些“草庵”。那時修行人在深山老林裏面蓋一個棚子修行,叫“草庵”。
在 80歲的時候,他才在柏林禪寺住下來。趙州禪師出家很早,十幾歲就出家,年輕時就在安徽的池州南泉山,在普願禪師座下,悟明心地。後來,普願禪師去世,趙州禪師開始了的行腳生涯,一直到80歲。據說趙州禪師上五台山就上過九次,在古代上五台山比今天要困難得多,那時候到五台山靠的是雙腳走,走靈壽,走阜平,走山間小道,走到五台山去,困難不知道要比今天多多少倍。即使這樣,他一生去過九次。
後人談到趙州禪師的修行,有一首偈子,“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趙州禪師那么大年紀了,還在各地參訪,為什么呢?因為他心裏還有一些疑惑,心裏只要還有疑惑,心裏就沒有得到真正的平靜。最後回答的時候發現本來沒有什么,也沒有什么疑惑,也沒有什么問題,才發現參訪幾十年走壞很多草鞋,這個錢白白地浪費了,實際上這個草鞋錢是不會白費的。不經過這個過程,也不會發現無一事,也到不了這個境界,到不了無一事的境界。
古代的禪師們在行腳的過程裏,身心會越來越堅強,越來越獨立。他在各地行腳時的那種自在,那種灑脫的境界,就不是我們普通人所能領略、所能理解的了。有很多優美的語言,描寫禪僧行腳生涯的自在。比如說,禪師一個人在山裏面走在路上,是“杖挑明月,衣惹煙霞”。在古代,禪僧的行囊非常簡單,背著一個藤架,藤條做的背架,背架上面有座墊、蒲團,有簡單的行李,有的還會帶著一個禪杖。在路上走著走著就天黑了,禪杖也把明月挑著,挑著明月在走,然後“衣惹煙霞”,衲衣所撫之處煙霞升起。今天,這山裏也多少有些彌漫的雲霧,所以你們能夠想象過去的人把雲霧、把天邊的雲霞都帶起來。這樣的描述恐怕也只有內心灑脫自在的禪僧才能描繪出來。
今天,我們從柏林禪寺來蒼岩山一路坐車,沒有像古代的禪師一樣用腳走,但是在這山上,我們還是體驗了一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經曆了一些困難和障礙,也多少能體驗了一點古代祖師在行腳過程中直接接觸的味道。
盡管時間緊促,但蒼岩山奇麗風光,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途中,人們暢談中,忘不了攀行在險峻的山道上的那份興奮,忘不了那一路上攝不完看不盡的奇峰峭壁,忘不了站在橋樓殿往下望時的那份戰栗著的激動;忘不了念唱“南無阿彌陀佛”時山穀回應出的空靈;忘不了明海法師所作的催人向道的開示;……
雲水生涯,大開眼界,不僅體驗到了“天地同心,萬物一體”的生命真實和“無情說法”的不可思議,更讓人對行腳天涯、一心向道的雲水僧人無限崇敬。
一位女營員說:“我曾遊過蒼岩山,當時我爬上山頂,揮著雙臂,對群山大喊:蒼岩山,我終於征服了你!這次遊蒼岩山,感覺完全不一樣,不再有征服者的那種狂喜,我只靜靜地對群山說:蒼岩山,我回到了您的懷抱。”
她體會到了生活中的禪,不是要征服誰,而是要轉化,要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