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知不覺地黑了。從各個房間閃射出的燈光,無論高低明暗,都一下子熠熠閃爍。參加生活禪夏令營的營員們齊聚殿前,暗紅色的矮幾上,已經擺好了茶盞。義工們走來走去,有的提壺,有的沏茶,有的洗盞,有的繼續擺放茶盞。
風從柏樹梢上掠過,昨天一場清涼的好雨,洗去了溽暑帶給人的黏乎乎的感覺。一下子,連殿角風鈴的響聲也輕快起來。夜幕中,燈光裏,古老挺拔的趙州塔,像一位沉靜的老人,他俯首諦觀在寺院裏往來的營員們,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學子。
陸續到來的營員依次坐下。兩條腿,交叉盤起,靜對臉前的茶盞。
由於人多,同吃趙州茶,杯子卻不同,分到我眼前的,是一個墩實的淺淺的瓷杯。
茶盞很淺,壁顯得有些厚,白色,瓷做的,圓圓的口,約兩指左右高。把玩在手,忽然發現,淺淺的茶盞,圓圓的口,大大的肚子,竟然有些像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彌勒佛。
想到這兒就笑了。燈影裏,這笑容在臉上,不容易讓人看出來。
“普茶”二字,讓人費解。
“普” 這個字,是普遍、全面;茶是名詞動用,放在一起,就是大家一起喝茶。說到普字,不能不提一下《妙法蓮花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門”二字,也讓人費解,當然,“普”依然是普遍、全面,門是進入建築物、車船內部的入口;二字放在一起,就是為眾生進入佛道而普設的門。
淨慧老和尚與柏林寺眾多法師一起入座,普茶開始。
淨慧老和尚一團和氣,滿臉微笑。他首先跟大家說起了“趙州茶”。
古時候,佛教寺院裏專門設立“茶頭”,負責燒水煮茶;有“施茶僧”,以茶接待遊人;有茶堂,以茶招待賓客;有“茶鼓”,召集僧眾飲茶。盥洗奉佛,焚香飲茶,早已成為叢林中的規范。
趙州位於華北平原,這裏的自然條件,無法產茶。那為什么要在這裏喝“趙州茶”呢?
能夠在著名的佛教禪宗寺院、趙州古佛的道場、柏林禪寺飲茶,可說是非同尋常的因緣。在唐朝,趙州從諗禪師是禪宗史上無法忽略的高峰。他的教法、他的公案,像“庭前柏樹子”、“吃茶去”、“洗缽去”、“無門關”等,至今依然熠熠生輝,澤被後人。
了解禪宗的人,都知道“趙州茶”。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佛教禪宗典故。當年,一些僧人,為了真理的求知,不遠萬裏來到趙州,參訪趙州和尚,請教佛法大意,禪宗嫡旨。趙州問:“你來過嗎?”一人答道“來過”。趙州說他:“吃茶去。”有人答道“沒來過”。趙州說他:“吃茶去。”這時,同在一寺,生活在趙州和尚身邊的一位僧人感到奇怪,問趙州:“怎么來過的與沒有來過的你都讓他吃茶去呢?”趙州對他說:“你也吃茶去。”
這就是著名的“趙州茶”。
“茶意即禪意,舍禪意即無茶意”,“不知禪味,亦即不知茶味”。趙州禪師的“吃茶去”的用意就在於讓學佛坐禪著消除妄念,體現著禪者的平常心。
聽到這裏,這趙州和尚的一句“吃茶去”,讓人好生疑惑。不解也罷,面前就是一盞茶,不管什么公案了,且來吃茶。
淨慧老和尚說,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趙州茶”。這茶到底是什么滋味,還要大家各自體會。
營員們紛紛舉杯,細細品味這禪意盎然的“趙州茶”。
那時,我念頭裏有一個吃茶的人,正在想著應該如何品味這茶,那個吃茶的要通過這一盞茶,仔細地探求其中的滋味。結果,像吃人參果食的二師哥豬悟能一樣,吃下這一顆果,卻沒有嘗出味道來。於是,要急著向神通廣大的猴哥再討一顆。
而眼前,只有空空的杯子。
不要急,吃了這盞,馬上有灰衣僧人和營員中的義工,依著茶案排好的順序,提壺走了過來。只有杯子空掉,才能倒入新茶。
月亮悄悄地爬到人的頭頂上。
面前的小茶盞裏,多出來一個小小的圓圓的月亮。
趙州和尚法筵未散,靈鷲峰下佛法傳聞。松風,朗月,良辰,勝會。一時,眾多景象,會聚於正在普茶的趙州柏林禪寺。
真正的飲茶,就在人與茶相觸的一瞬,你分不清哪個是茶,哪個是吃茶者的感受,此時,無須“聞香”,無須“回甘”,無須聯想,無須用心體味,人與茶,在一瞬間,分不清誰到底又是誰了。
淨慧老和尚說:“吃茶去”的公案,其含義有人這樣理解、有人那樣理解。我的理解:佛法說不出,說再多也代替不了修行和親身的體驗。說得出來的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只有通過修行去體悟。就如喝茶一樣,只有自己去吃,才可品嘗茶味。所以趙州和尚對初來的、來過的、住下的都讓他們親自去體驗;我的另一種理解是:叫你全身心地投入。否則,說得再好也白搭。不用問這個那個、什么是祖師西來意、什么是佛,就是吃茶去。全部投入,自會明了。這就體現了茶與禪一體性的參禪學道的方法。當然,別人也許還有別的體驗。
這一是杯名副其實的“趙州茶”。
茶會結束,大家一起收拾案幾、茶壺、茶盞,該洗的洗,該放的放,該搬的搬。陸陸續續散去,殿前只剩下白亮亮的一片月光。
過了沒多久,晚鍾響過,除了外面照明的燈,樓房各處的燈光都歇去了。
睡不著,我悄悄地爬起來,在寺院的廊廡間躇躕徘徊。天如水,一輪圓月當頭。
此時,想什么呢?
茶樹的葉數不盡,世間的水無法計。偏偏在此時此地,一時因緣際會。
這茶,穿越萬水千山,沾著晨露,染著朝曦,帶著天上的星光、大地的呼喚,來到眼前,在小小的盞中,快樂地舒展。這水,前天為冰,昨天為雲,明天為雨,且不說杯中水來自何處,在此時此地,它與茶葉融會的同時,也把天地萬物的光風霽月,收在眼前一杯中。
忽然覺得,自我的生活,仿佛在一把小小的茶壺裏展開,外面才是廣大的世界。偶一抬頭,看天高月小,一壺天地小如瓜。
誰又在裏面,誰又在外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