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明海法師對《淨行品》進行了講解。
這品經的大致內容是,在華嚴法會上,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得到清淨的身口意,得到修行的最大利益?文殊菩薩的回答中有句話很重要:“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這是修行的核心。
後面的經文,告訴我們要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內容涉及的情景有141個,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情景顯然不止這些,可以說是不計其數。這品經給我們的啟發是,無論什么樣的情景,我們都有可能去轉化這個境界,然後在內心生起修行的願望。
我們來透視這些偈子的結構,第一部分是第一句話,從“菩薩在家、孝侍父母、穿衣、吃飯睡覺、早起、和別人聚會……”,這一切,所揭示的核心就是修行要安住當下,修行的訣竅就在安住當下。
在第一句之後,是“當願眾生”。這個“當願眾生”,會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內容、環節進行轉化,賦予它一個意義。我們生活的本質不在於外在的現象,而在於對所作一切的理解,在於我們的心賦予我們生活怎樣的意義。《淨行品》是要讓我們自己作主,用我們內心的光明、慈悲及善願,賦予我們的生活一個深刻的內涵。
研究這些偈子,大家會發現,這“當願眾生”的內容是跟我們所處的環境相關連的。所以在安住當下的前提下,把我們的行動變成一種思想,行動成了行動者的思想,而思想也成了一種外化的思想中的行動。我們如果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夠生起“當願眾生”的善念,我們的心量必定會越來越廣大;隨著心量的擴大,我們生活的天地會越來越寬廣;而這個心量會隨著我們生活的延展逐漸得到強化,一直強化到把我們身心裏面的自我中心、煩惱、偏執等一切覆蓋住;進而使我們自己發生一個蛻變,就像種子在地裏生長,自己超越自己,自己否定自己,修行也是這樣。
大家還要注意,偈子裏所講的這些境界有三種,有開心的、合意的;也有不合意的,比如看到病人,看到自己生病,看到殘疾的人;還有中性的,既沒有特別好的感受,也沒有特別壞的感受。當你在好的感受之下,比如你今天得了一萬塊錢,這時你發願眾生能和自己一樣都能得到財富,這個願對你可能不太困難。而當你處在逆境下,還要發願以你所處的逆境為增上緣,然後增上,這就有點難,需要勇氣,要有一種把生活中所遭遇的每一件事都進行轉化的力量與氣度。
在生活中好好照這部經的修行,一定會有受用的。受用的首先是自己的心,是內心智慧的開發,會使自己很知足、很快樂,這種快樂與知足不是由於外在的得失,而是由於內心好像有一個活水源頭被開發了出來。
按照這個方法修行,我們會體驗到下面的三種心。
一是直心。直就是不拐彎,祖師講“驀直去”。直心就是從是非、美醜、得失、利害這些功利的判斷和分別裏面跳出來、解脫出來的心。《淨行品》修行法門必須是直心才可以修,才會逐漸相應,因為在每一種情景下都是“當願眾生,……”,這就是三昧,這就是直心。在禪師的作略中,也經常表現這種直心,像拂袖而去、一去不回頭等都是沒有第二念的。這也需要有點勇氣,因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很複雜的,有很多東西在牽動著我們的神經,在最能牽動你神經的地方,你的心不動,保持你的對眾生的大願,這個就是直心。
第二是深心。我們的心有深淺,我們的生命有深淺。生命的現象很複雜,比如人長得有美醜、地位有高低,國家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人有生病與衰老的階段,所有這一切都是生命的現象。但超越這些現象,或在這些現象的深處,有一個共同的東西,是大家可以通達的一個心態,這個心態就叫深心,也可以說是大悲心。由於眾生是一體的,眾生的心在很深的地方才會有能夠相通的一面,這也正是生命之間可以互相交流的前提。比如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美國人,雙方不懂對方的語言,但心有相通的層面,美國人笑,中國人不需要翻譯就知道他是在笑,而不會誤解為哭。當你好好修持這個法門時,一定會體會到這個深心,會發現到你的心像大海一樣是很深廣的,在深廣的這一部分裏,自我中心、自我執著的特征就會消融了。
三是調柔的心。也就是指把我們的心降伏了,我們成為了生活的主人。這個調柔之心不一定表現為柔和、慈善、溫柔,調柔的心既不柔也不剛,而是自在,是可以隨機變化的,是隨緣轉化的。就像一塊面團,把它柔得很軟時,既可以作成面條,也可作成饅頭、餃子。我們的心也一樣,當我們調順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自在了的時候,心就會很好用的。作為單位的領導,對此的體會要容易些,因為當領導的不可能老是一個狀態,而是隨著情景的不同而表現出各種狀態。一個沒有修行的人很難做到這一點,他的心裏活動是有去無回,是不自主的;而那些有修行的大德們心調柔以後,可以示顯很威猛,也可以表現出很柔和,總之是很好用的。
修行這品經具體怎樣操作?
先學會在每一個情景下進行反觀,就是關照這個當下,然後從安住的心,發起“當願眾生”的善願。大家要背會這品經裏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較接近、相應的部分,到後來,句子的內容其實並不重要。當你心的力量強大時,你在做每一件事時自然就會顯現“當願眾生”,而在這個時候,你可以自由地發揮,不一定要按經文上講的。比如你在講堂、房子裏,希望眾生都能找到歸依的地方,都有一個庇護的地方,這也是可以的。所以,修行的法門是修行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當你對生活的每一個內容進行消化與轉化時,你自己還可以成為詩人,在每一種情景下可以自誦一首詩。
我們內心真正將眾生作為對象呈現出來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說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內心裏沒有眾生,只有親戚、朋友、敵人、動物等一堆概念,這是一些由我們的情緒、判斷所導致的虛幻的對象。只有我們的心在很深入的時候,才有可能體會到什么是眾生。有時抽象的眾生好像容易講些,而身邊的具體眾生則很難說。所以在開始修行這個方法時,也可以把“當願眾生”給它具體化,從最親近的父母、朋友、同學、老師,再延展到你不喜歡的人、陌生的人,甚至是仇人,這也是一個次第。
這個法門的要點是正念安住當下,發起菩提心和善願,用功的重點是在“作意”。當你心裏想這些偈子的時候,是否真正生起了真切的願望,現前的心態是否與眾生相應。我們可以在這個願上,使自己得到三昧,得到安住,得到一個“不動”,得到一顆直心,得到一顆深心和調柔的心。